6月24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陳仙輝教授團隊的應劍俊特任研究員等人與南京大學孫建教授課題組合作,通過超高壓技術手段,發現元素鈧在高壓下具有高達36 K的超導轉變溫度,刷新了元素超導最高轉變溫度紀錄。
元素超導體為研究超導電性提供了一個最簡單、最干凈的材料平臺。自1911年荷蘭科學家昂尼斯在元素汞中發現超導電性以來,越來越多的元素被發現具有超導電性。目前,共有50多種元素在常壓或高壓環境下被發現具有超導電性。然而,大多數元素的超導轉變溫度都較低,之前最高的元素超導轉變溫度為26 K,是由元素鈦在高壓下所實現。早期研究發現,元素鈧在壓力下會經歷4個結構相變。但受實驗技術所限,元素鈧在更高壓力下的超導電性研究仍然十分缺乏。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對元素鈧進行了超高壓下的輸運研究,確定了其在高壓下的超導相圖。隨后,研究團隊通過第一性原理計算探索了高壓下超導轉變溫度大幅提升的物理來源。結果表明,元素鈧在壓力下的超導轉變溫度與結構密切相關,研究中發現的36 K超導轉變溫度不但刷新了元素超導轉變溫度紀錄,而且也為在簡單體系中尋找高溫超導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來源:科技日報)
6月20~22 日,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WP.29)第190次會議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期間,由中國、美國、韓國和日本共同牽頭修訂的UN GTR No.13《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以下簡稱“燃料電池汽車安全法規”)經各締約方投票表決,獲得全票通過。
據介紹,燃料電池汽車安全法規于2013年首次發布,主要規定了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儲氫系統的安全要求及試驗方法,對推動提升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安全技術水平、保障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為適應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中國、美國、韓國和日本于2017年共同牽頭啟動該項法規的修訂,組織全球近5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技術研究、試驗驗證和溝通協調等有關工作。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國內單位的專家全面參與,對法規的適用范圍、儲氫氣瓶爆破壓力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并作為重型車輛研究小組組長,牽頭開展了重型車儲氫氣瓶組臺車碰撞、儲氫氣瓶循環壽命以及溫度驅動安全泄壓裝置(TPRD)釋放方向等技術內容研討,為法規修訂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組織國內相關單位和專家,深度參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的技術法規制定協調工作,持續提升中國在汽車國際標準法規協調中的參與度與貢獻度。
(來源:人民網)
6月17日,2023中國激光智能裝備產業峰會暨省激光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成立儀式在溫州舉行。相關領導在致辭中指出,“八八戰略”實施20年來,歷屆省委、省政府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科技創新發展道路,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超常規推進三大科創高地和創新策源地建設,浙江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在全國創新版圖中穩居第一方陣。激光技術是我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作為全國重要的激光智能裝備研發和生產集聚地,溫州獲批了科技部激光與光電創新型產業集群,落地了一批高能級科創平臺,成功研發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浙江省激光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的揭牌成立、入軌運行,對推進浙江創新深化和“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支撐浙江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賦能我國激光裝備產業高水平發展和制造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要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刻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特別是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寄予溫州“續寫創新史”的殷殷囑托,堅持創新深化不動搖,競逐“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新賽道,提升省激光智能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等高能級科創平臺的建設質效和示范引領作用,培育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強化科技攻關,著力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聚焦高功率激光智能制造系統、激光精密制造成套裝備、高性能激光器與光電器件3大方向,依托技術創新中心自身技術優勢,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聚力攻克“卡脖子”技術,加快產出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更好地賦能產業轉型升級。要深化機制創新,全面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積極開展有組織科研,全力做好國際頂尖人才引進、青年科技人才培養等工作。迭代優化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運行機制,發揮好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專業化眾創空間等平臺優勢,推行股權激勵、創新成果獎勵、雙通道晉升等激勵制度,充分釋放人才創新創造活力。要推進開放創新,積極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加快打造集人才引育、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創新服務、創業孵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積極推進平臺共用、技術共享,吸引高校院所、上下游企業、金融機構等積極參與,形成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創新活動科學組織、創新機構有機聯動的融合發展新路徑。
(來源:浙江省科技廳)
6月22日,雅萬高鐵聯調聯試綜合檢測列車運行時速首次達到350 km,標志著中國高鐵首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在海外建設項目達到設計速度標準,實現了聯調聯試階段性任務目標。
雅萬高鐵啟動聯調聯試后,中國鐵路國際有限公司牽頭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開展逐級提速測試。綜合檢測列車逐步提升至設計時速350 km,充分印證了雅萬高鐵軌道、供電、接觸網、通信、信號、預警監測等系統功能、性能及各系統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為后續開展運行試驗和開通運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高鐵逐級提速測試是指根據聯調聯試大綱要求,通過在新建高速鐵路開行綜合檢測列車并逐步提速,直至達到線路設計時速的110 %。因此,按照雅萬高鐵最高運營時速350 km的設計標準,綜合檢測列車最高將跑到時速385 km。
除綜合檢測列車外,雅萬高鐵11組載客運營的高速動車組已全部運抵印尼。綜合檢測列車和高速動車組均由中國企業制造,依托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先進成熟技術,適應印尼當地運行環境和線路條件,融合印尼本土文化,進行適應性改進,具有技術先進、安全智能、環境適應力強、本土特色鮮明等特點。
雅萬高鐵建成后,雅加達到萬隆的旅行時間將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 min,將極大改善當地交通狀況,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
(來源:人民網)
6月21日,在±800 kV昆柳龍直流工程龍門換流站,南方電網公司研制的國內首套±1 200 kV車載式自動化直流耐壓試驗系統成功投入使用。
據介紹,該系統不僅可滿足我國800 kV及以下電壓等級直流設備的直流耐壓試驗需求,還可以應用在高海拔換流站直流設備的交接試驗中,可滿足在惡劣天氣等情況下的主網架應急保障需求,對保證南方電網西電東送大通道暢通,保障南方五省區電力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與舊系統相比,該系統提升了直流耐壓試驗的工作效率、安全性。新系統將傳統的零散直流耐壓試驗裝備整合升級,通過無線遙控自動升降、自動放電,迅速完成所有準備工作,單次試驗準備時間由7 h縮短至10 min。”南方電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統自動放電裝置還可根據試品殘余電荷量的大小自動選擇放電電阻,解決了大容量試品(如海底電纜)直流耐壓試驗后的放電工作操作難、時間長的問題。
±1 200 kV車載式自動化直流耐壓試驗系統投入使用
專家認為,作為測量電流的一種新型技術設備,純光電流互感器(純光CT)在直流輸電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可靠性直接影響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對純光電流互感器絕緣子進行直流耐壓試驗的主要作用是考核被試設備承受過電壓的能力,發現絕緣子內部的絕緣缺陷,確保純光電流互感器滿足運行要求。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