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吳志輝,劉劍,鄧環宇
(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北京 100854)
目前許多電子設備工作于惡劣環境下,受太陽熱輻射和本身發熱影響,電子設備的壽命和可靠性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消除這兩種影響因素、實現電子設備工作環境的舒適性,至關重要。
戶外環境中,機箱常用來安放各種電子設備,箱內環境即是電子設備工作環境,受電子設備散熱和外環境影響,包括環境溫度、太陽輻射、風速、機箱周圍物體(遮蔽、地表反射、建筑物和樹木)、機箱設計(表面面積、外形、顏色等)、空氣滲透以及鹽霧、沙塵等,箱內環境一般面臨散熱、防塵、防沙和防鹽霧等問題。根據箱體尺寸、使用溫度要求以及電子設備可靠性要求等,需要對機箱采取合理的環控措施,保證電子設備的工作環境。
高頻箱內放置有頻綜組合、波導放大器及電源等多種組件,頻綜組合數量1個,為8U風冷機箱,波導放大器一共9個,電源共計3個,全部放置于高頻箱內,各組件熱量如表1所示。如何合理放置并選擇合理的散熱方式,保證電子設備的工作環境條件,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表1 熱量匯總
根據GJB 3760-99要求,高頻箱內部環境溫度不高于70 ℃。
高頻箱內放置有頻綜組合、波導放大器及電源等多種組件:頻綜組合為8U風冷機箱,通過強迫風冷實現內部插件散熱;波導放大器一共9個,可通過自然對流或強迫對流方式實現散熱;電源共計3個,可通過強迫對流或熱傳導散熱方式實現散熱。
針對戶外箱體散熱,可根據外環境溫度、太陽輻射、風速、機箱周圍物體、鹽霧以及沙塵等具體情況,結合實際結構以及使用環境溫度要求,分別采取開式循環散熱和閉式循環散熱兩種方式。
開式循環散熱即引入外環境空氣,吸收箱內設備熱量后再排出,實現散熱循環,優缺點如下。
1)優點:散熱方式直接,外環境空氣直接與箱內電子設備接觸將熱量帶走,傳熱路徑短、散熱效果好。
2)缺點:受外界環境影響大,風沙、潮濕、鹽霧、霉菌等惡劣環境會加速設備的老化,導致箱內電子設備性能降低、失效甚至損壞,嚴重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和可靠性。
閉式循環散熱即箱體為密閉結構,實現箱內與外環境的物理隔絕,避免外部惡劣環境對內部電子設備的影響。具體實施中可根據結構尺寸及內部熱量大小,進行散熱設計。
對于戶外密閉箱體,自然散熱、空調和空空換熱器等是工程上常用的散熱方式:
1)對于自然散熱方式,箱內總熱量為247.8 W,高溫50 ℃、太陽輻射環境,在不考慮內部電子設備熱耗的情況下,箱內環境溫度已將近70 ℃,不滿足熱設計要求,不宜采用。
2)對于空調工作方式,高頻箱存在俯仰工作模式,普通壓縮機制冷空調無法滿足該工作模式要求。
3)對于空空換熱器方式,高溫環境下,空空換熱器能夠滿足散熱需求,但需要對額外增加的體積進行優化,以滿足結構布局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開式循環散熱嚴重影響電子設備工作,不宜采用;閉式循環散熱中空空換熱器方式可以滿足熱設計要求,但需要進行結構布局優化設計。
本文將針對高頻箱結構,將空空換熱器理念融入箱體結構設計中,實現高頻箱結構一體化熱設計,在滿足結構布局要求的同時,提升散熱能力,改善內部電子設備工作環境。
根據高頻箱結構,箱體一體化熱設計可分箱體散熱和內部組件散熱兩部分。
3.4.1 箱體散熱
1)箱外部分,在箱體左右兩側壁,布置散熱風道及風機,風道內安裝有散熱翅片,構成空空換熱器外循環;
2)箱內部分,利用頻綜組合風機進行強迫對流,并在內壁安裝散熱翅片,充分增加散熱面積和擾動,構成空空換熱器內循環;
3)箱體構成內外循環換熱面,最終實現箱內熱量向箱外的傳遞。
3.4.2 內部組件散熱
1)頻綜組合為風冷組合,自身帶有風機,可實現內部組件散熱,故將組合安裝在箱內空間即可。該組合風機還起到箱體散熱內循環風機的作用,在滿足組合內部插件散熱的同時,適當地選擇大風量、大風壓的風機,同時可將風機出風對著波導放大器或電源,實現散熱效率的最大化。
2)根據電氣需求,需要將波導放大器一端安裝在箱體側壁上,另一端為發熱器件,故可將波導放大器放置于頻綜組合出風位置,利用強迫對流方式將熱量快速地傳遞至箱內空間。
3)電源可懸置于箱內空間或安裝在箱體側壁上,箱體側壁為內外循環換熱面。與對流換熱方式相比,通過熱傳導將熱量傳遞至箱體側壁的方式更為直接有效,故本文選擇將電源安裝在箱體側壁實現散熱。
綜上,內部各組件熱量傳輸路徑如圖1所示。
圖1 熱量傳輸路徑示意圖
建立如圖2所示仿真模型。內部為頻綜組合、波導放大器及電源,頻綜組合內安裝有3臺風機,一方面對內部插件散熱,另一方面風機出風直接與波導放大器接觸,將其熱量快速傳遞至箱內,同時還能增加內部擾動,加速熱量向箱壁的傳遞,增強熱傳遞效果;高頻箱左右兩外側壁為散熱通道,可通過強迫風冷進行散熱;其余四個外壁面通過自然對流進行散熱。
圖2 仿真模型示意圖
1)環境溫度50 ℃;
2)頻綜組合風機為3臺113FZW36-26GJ風機;
3)兩外側壁為獨立散熱通道,風機為各2臺113FZW36-26GJ;其余外側壁為自然散熱,布置有散熱翅片;內側壁安裝有散熱翅片,無散熱通道;
4)高頻箱殼體為鑄鋁,表面為沙漠迷彩色,太陽輻射吸收率取0.4;
5)太陽輻射強度1 120 W/m2,輻射方向為+Y。
本文將高頻箱與空空換熱器進行結構一體化熱設計,即箱外為外循環,箱內為內循環,箱體為熱交換面。接下來將詳細論證分析外循環、內循環及箱體各影響因素,并根據論證結果,選擇最優散熱方案。
1)外循環方面,首先研究不同自然對流風速對箱內環境溫度的影響程度,其次研究箱外不同風機數量對箱內環境溫度的影響,以確定外循環方式;
2)內循環方面,研究箱內有無額外擾流風機對箱內環境溫度的影響,以確定內循環方式;
3)箱體方面,研究太陽輻射對箱壁的加熱效果及對箱內環境溫度的影響,確定是否設置遮陽罩。
4.3.1 外循環
1)自然對流
自然對流工況下,高頻箱外無散熱通道及風機,僅在各外壁布置散熱翅片。仿真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自然對流影響仿真結果
由仿真結果可知,外環境風速對箱體內散熱影響較大,自然對流風速由0 m/s增加至3 m/s時,箱內環境溫度由84.7 ℃降至65.2 ℃,箱體溫度由86.5 ℃降至65.7 ℃,實際工作環境是未知和不可控的,故需要采用風機+散熱通道的方式,消除不同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
2)箱外風機數量
該工況下,高頻箱兩外側壁安裝散熱翅片并各安裝2臺軸流風機。為提高可靠性,將各風機對應風道獨立封裝,冷風由上下兩側進入風道,吸收熱量后由風機抽出,實現散熱循環。
由仿真結果可知,兩外壁各安裝2臺風機能夠滿足箱內環境溫度要求;且3臺以下(含3臺)風機發生故障后,箱內環境溫度仍能滿足工作環境溫度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箱外風機影響仿真結果
4.3.2 內循環
除頻綜組合風機外,在箱內額外增加擾流風機,可增強內循環換熱效果。該工況下,外循環4臺風機和頻綜組合3臺風機均正常工作,探究箱內有無額外擾流風機的溫度情況,計算中考慮太陽輻射影響。
由仿真結果可知,箱內增加2臺擾流風機后,箱內溫度降低4.2 ℃,箱體溫度降低3.2 ℃,效果較為明顯,如表4所示。實際是否采用,可綜合考慮結構空間、供電、可靠性等方面。
表4 箱內擾流風機影響仿真結果
4.3.3 箱體
太陽輻射會增加箱體溫度,并最終影響箱內環境溫度。
為充分研究太陽輻射影響,優化箱體熱設計,本次計算中箱外無散熱風道及風機,并且自然對流風速為0 m/s,分別計算有無遮陽罩工況下的箱內環境溫度,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太陽輻射影響仿真結果
1)有遮陽罩工況下,太陽輻射引起的溫升為7.2 ℃;
2)無遮陽罩工況下,太陽輻射引起的溫升為18.8 ℃;
3)有太陽輻射工況下,增加遮陽罩后箱內溫度降低了10 ℃,降溫效果明顯;
4)無太陽輻射工況下,增加遮陽罩后箱內溫度升高了1.6 ℃,升溫效果不明顯。
由以上仿真結果可知,太陽輻射對箱體的升溫效果較為明顯,在設計中需要進行防太陽輻射設計;增加遮陽罩能夠有效降低太陽輻射對箱體加熱影響,實際設計中可充分考慮。
由以上分析可知,對高頻箱采取閉式循環散熱,即箱外布置散熱風道和風機、箱內利用頻綜風機擾流能夠滿足內部電子設備使用環境要求,避免外環境潮濕、鹽霧、霉菌的影響,同時增加遮陽罩能夠有效避免太陽輻射加熱影響,降低箱內環境溫度,優化內部電子設備工作環境溫度。
本文對高頻箱進行結構一體化熱設計,并結合不同影響因素進行了仿真論證和優化分析,得出該散熱方案能夠滿足散熱要求,對后續惡劣環境下戶外箱體的散熱設計具有參考意義。根據箱體結構、內部熱量大小和不同環境條件,采取合適的散熱方式,并對結構形式和布局進行一定程度的優化設計,實現結構、散熱一體化設計,在滿足散熱需求的基礎上盡可能優化結構設計,提高內部電子設備工作環境適應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