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云成
(廬江縣市場監督檢驗所,安徽廬江 231500)
食品安全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新時期公共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健全、不完善,標準制定嚴重滯后于食品安全形勢變化,已成為制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瓶頸。因此,構建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已經成為擺在我國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目前,國內外針對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從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不多,且主要集中于對國外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情況的介紹和分析。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國情的特點,食品安全問題在我國始終比較突出。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標準方面積累了許多成熟的經驗,并且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標準體系。從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現狀來看,其基本特點主要體現在:①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模式,即“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的“三位一體”食品安全監管模式;②建立了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③制定了具有強制性和可操作性的食品安全標準;④建立了覆蓋全產業鏈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⑤建立了政府與企業之間利益協調機制。從國際標準體系來看,目前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比較完善,形成了以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為基礎,以法律法規和標準為依據,以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在具體實施中,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主體,對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發揮著重要作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和行業自律等均是標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方面主要依靠風險評估,從實際出發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1]。
我國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起步較晚,20 世紀80 年代初,國家提出食品衛生標準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確定了“分級管理、統一規劃、分工負責、協調配套”的原則,逐步形成了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統一領導、國家標準委歸口管理的食品衛生標準管理體制。自此,我國逐步建立起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為基礎,以強制性標準為主體,以推薦性標準為補充,并包括大量技術法規和專業技術標準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食品工業不斷發展,特別是食品生產、流通和消費領域不斷擴大,原有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已不能適應我國新時期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需要不斷完善[2]。
根據國際上對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及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分類原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有關規定,可以將我國現階段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分為強制性國家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專業技術標準3 個層次。其中強制性國家標準是為確保消費者健康而制定的強制性標準,主要包括為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所必需的標準;推薦性國家標準是指由行業組織或地方政府制定并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后公布實施的非強制性國家標準;專業技術標準主要包括農業生產中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防止有害生物以及保障生態環境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而制定的標準。
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是指為保證食品安全而制定的所有技術要求、方法和程序,是在一定時間內相對穩定的技術規范或管理規定。健全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是實施食品安全國家戰略的重要保障。下一步,要積極參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工作,加大對國際食品安全標準跟蹤評價力度,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要以“預防為主、風險評估、全程控制”為原則,構建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科學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要根據我國國情和標準現狀,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加快制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控制和監督管理等技術要求,重點做好獸藥殘留限量、農藥殘留限量等限量指標制定。要針對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微生物引發的食源性疾病,制定食品中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限量標準;針對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等開展研究,研究制定食品中營養成分限量標準;針對添加劑、食品添加劑新品種開展研究,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要對食品加工、包裝等環節制定相關標準,建立涵蓋食品原料、生產工藝、過程控制和產品質量控制等各方面的標準體系,確保生產經營環節不存在食品安全隱患[3]。
健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體系,對食品安全進行全鏈條、全過程的監控。①建立健全各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網絡,完善各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方案,定期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逐步實現對全國主要區域、重點品種的全面覆蓋。②加強風險評估能力建設,逐步提高各級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的工作能力和水平。③完善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數據庫。④加強食品安全標準、檢測方法、衛生指標等相關技術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提高標準制定的科學性和規范性[4]。⑤要建立定期向社會公開食品安全狀況信息制度,及時公布食品安全信息。⑥要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及時監測和收集全國范圍內食品安全信息,提高對食品安全狀況的快速反應能力,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標準制定等提供支持。
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實施力度,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實施效率是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①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實施工作機制。建立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從行業協會到社會公眾等各方面參與的食品安全標準實施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②要加強標準宣傳和培訓力度。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開展宣傳教育,增強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標準的認知度和理解度。通過加大對生產企業的培訓力度,提高其對食品安全標準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其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提升食品質量水平的自覺性和主動性。③要強化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執法檢查工作力度,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行為,有效保障人們“舌尖上的安全”。
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仍存在標準數量少、內容結構不合理、標準間協調性不足等問題,主要表現為食品安全標準缺乏技術創新和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食品安全標準的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渠道不暢,難以滿足當前日益增長的標準需求。為了進一步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技術水平,應加強標準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的工作力度,積極開展國際標準跟蹤研究工作。針對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評估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快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和評估計劃。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基礎研究,提高風險評估能力。進一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大力推進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時效性。不斷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管理和實施機制,切實加強對食品安全標準工作的領導,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制定、實施和監督的各項制度,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建立食品安全標準信息溝通機制[5]。
加強食品安全標準人才培養,建立以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專家、食品安全專家和食品安全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為主體的食品安全標準隊伍,加快培養一批精通食品安全標準工作、掌握國際食品安全標準動態的專家人才。加強對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的培訓,提高其專業知識水平。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工作隊伍建設,在現有的食品安全標準專業技術人員中,適當增加從事標準研究和制定工作的專業人員,提高標準研究、制定和應用水平[6]。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設立食品安全標準研究所或實驗室,加強食品安全標準機構人員的培養,擴大機構人員和經費投入,保證標準工作的正常開展。
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遵循系統性、科學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原則,根據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現狀,構建由基礎標準、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組成的完整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并結合我國國情和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發展趨勢,科學制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對我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進行系統梳理,加快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配套的法規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食品安全標準實施保障機制,使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建設能夠適應新形勢下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要求,切實發揮保障公眾飲食安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