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15 日,試驗十九號衛星使用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試驗十九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和防災減災等領域。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3 月17 日,高分十三號02 星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是一顆高軌光學遙感衛星,主要用于應急減災、國土普查、海洋觀測、環境治理、氣象觀測等領域,可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信息服務。該星也是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軌道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技術衛星的后續星,對航天技術發展意義重大。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3 月22 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四維測繪技術有限公司發布了國內首個干涉合成孔徑雷達(InSAR)商業衛星星座的數據產品。該星座由四維高景二號01、02 星兩顆衛星組成,于2022 年7 月16 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衛星采用雙星編隊InSAR 模式和分布組網D-InSAR 模式,可實現1:25000 比例尺高精度地形測繪、厘米級地表形變檢測、優于1m 的高分辨率成像,是國內工作模式最多、產品精度最高的InSAR 商業衛星星座,整體技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來源:中國航天報)
3 月28 日,國家航天局發布了高光譜綜合觀測衛星首批影像成果,涉及生態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自然資源監測四個方面。在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的組織下,首批影像圖由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聯合自然資源部國土衛星遙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單位聯合制作。影像成果共14 幅,包括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影像產品7 幅、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影像產品4 幅和寬幅熱紅外成像儀影像產品3 幅。
(來源:中國的航天)
3 月29 日,迄今最亮伽馬射線暴GRB 221009A的研究成果發布,我國的“慧眼”衛星與“極目”空間望遠鏡聯合精確探測到了該伽馬射線暴,其亮度是以往伽馬暴的50 倍,該研究對深入理解這種極端宇宙爆發現象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本次對伽馬暴的觀測,科研人員驗證了“慧眼”衛星在探測極端爆發天體方面的獨特設計,為后續開展相關觀測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3 月30 日,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點火起飛,順利將宏圖一號01 組4 顆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的兩級液體運載火箭,任務適應能力強,可執行單星、多星發射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長城公司統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服務能力,作為項目承包商為宏圖一號01 組衛星提供長二丁火箭發射服務。宏圖一號01 組4 顆衛星均為SAR 衛星,用于遙感觀測與應用。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3 月30 日,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了第三次出艙活動。在地面工作人員和艙內航天員鄧清明的密切配合下,兩名出艙航天員費俊龍、張陸圓滿完成全部既定工作,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剛剛過去的1 個月里,在地面工作人員的協同配合下,“圓夢乘組”按計劃完成了空間站平臺維護照料、在軌維修維護、材料艙外暴露試驗裝置出艙安裝等各項工作。
(來源:中國航天報)
3 月31 日,遙感三十四號04 星使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順利升空,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該衛星將與已在軌的遙感三十四號01 星、02 星及03 星形成組網運行狀態,主要用于國土普查、城市規劃、土地確權、路網設計、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滿足對地觀測快速重訪需求。
(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4 月2 日,由我國商業航天企業天兵科技公司研制的中型運載火箭天龍二號點火起飛,成功將“愛太空科學號”遙感衛星送入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龍二號是我國商業航天首款成功入軌的液體運載火箭,為三級結構,采用液氧煤油推進劑,本次發射的火箭命名為“張家港號”,是世界首次采用煤基航天煤油作為燃料飛行的液體運載火箭。
(來源: 中國日報網)
3 月15 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CRS-27(Dragon-CRS-27)貨運飛船搭乘獵鷹-9(Falcon-9)火箭發射升空,執行該公司第27次“國際空間站”(ISS)商業補給服務。3 月16 日,飛船順利對接和諧號節點艙。此次任務共發射7 個航天器,包括“龍”(Dragon)貨運飛船和6 顆搭載發射的小衛星,為“國際空間站”運送約2852kg 貨物,包括乘員補給、科學實驗設備和材料等。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16 日,卡佩拉-9、10(Capella-9、10)衛星搭乘電子號火箭發射升空。“卡佩拉”星座是美國卡佩拉航天公司(Capella Space)2016 年提出計劃發展的由36 顆微衛星組成、運行于低軌12 個軌道面的SAR 衛星星座,為用戶提供最大重訪周期1h、0.5m 分辨率的SAR 圖像數據產品。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17 日,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正式啟動名為“監管”(Oversight)的天基監視項目,旨在通過軟件方案幫助軍事規劃人員持續監視超過1000 個感興趣目標。該項目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將持續15 個月,以確定衛星資源管理需求、目標跟蹤需求和技術平臺間的接口,并推出初始產品。第二階段將持續到2026 年,以完成軟件與在軌航天器的集成工作。“監管”項目將通過星地資源協作和衛星傳感器的動態分配,優化衛星資源的調用。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23 日,俄羅斯獵豹-M-4(Bars-M-4)衛星搭乘聯盟-2.1a(Soyuz-2.1a)火箭從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該衛星是俄羅斯國防部發展的新一代光學偵察衛星的第4 顆衛星,用于替代琥珀-1KFT(Yantar-IKFT)系列衛星。Bars-M 系列衛星由進步國家科研生產空間中心基于獵豹-M 平臺研制。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24 日,黑天全球-18、19(BlackSky-18、19)衛星搭乘電子-KS 火箭從新西蘭瑪西亞半島發射升空。“黑天全球”衛星是美國黑天全球公司(BlackSky Global)研發的對地觀測小衛星星座業務星。公司擬構建由60 顆衛星組成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星座,每3 年更替一次。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25 日,美天軍向18 家供應商授予了總價值900 億美元、為期5 年的無限期交付無限量(IDIQ)合同,用于使供應商基于“曲核”(Warp Core)平臺開發太空數據分析工具軟件,向美軍提供定制化的太空數據整合和分析服務。“曲核”平臺是由帕蘭蒂爾公司(Palantir)開發的“數據即服務”平臺,通過整合來自不同來源和系統的大量數據,解決目前美軍存在的數據“煙囪化”問題,從而為太空域感知、太空指揮控制、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等能力提供支持。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26 日,一網公司(OneWeb)通過印度重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載火箭”(GSLV-Mk.3)發射了36 顆“一網”衛星。本次發射是“一網”星座的第18 次部署,同時也是“一網”一代星座的最后一次發射。在本次部署完成后,“一網”星座將總共有618 顆衛星在軌,可實現全球覆蓋,將成為全球首個具備全球通信服務能力的低軌通信衛星星座,計劃于5 月開始向美國本土48 個州的企業和政府客戶提供寬帶服務,于2023 年年底實現全球服務。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
3 月28 日,以色列國防部利用“沙維特”(Shavit)火箭成功發射地平線-13(Ofeq-13)雷達成像偵察小衛星。Ofeq-13 衛星由以色列航空航天工業公司(IAI)研制,攜帶一個具有“先進能力”的合成孔徑雷達,是以色列首次再發射的成像偵察衛星。此次發射是以色列在與伊朗緊張局勢升級之際,為增強其太空防御能力而采取的最新行動,將提高以色列國防軍以及情報和特殊使命局(又稱摩薩德,以色列情報機構)監視整個中東地區的能力。
(來源:空間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