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問題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維,它驅動人們發現問題,深入思考,體現思辨特質。說理寫作中,運用問題思維進行寫作能有效改變浮華、蒼白的說理文風,培育與發展高階思維,實現深度寫作。今天,掌握問題思維在寫作中的培育及運用策略,有其現實的迫切性。
關鍵詞:問題思維;寫作運用;培育策略
學生的說理性文章寫作空洞浮華,說理蒼白,脫離現實,反映出學生不具備思辨分析與縝密邏輯的思維特質,不具備與人對話交流的說理能力。寫作教學中培育問題思維,可有效改變學生說理性寫作說教、浮躁的缺陷,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解決社會問題,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思維品質,為未來論文寫作、交流思想打好基礎。
一、現象:演繹附和、迎合觀點的非思辨性寫作
2023年教育部命題四省適應性考試作文命題,云南、安徽卷如下: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現代文閱讀I《這里是中國》告訴我們,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國地貌景觀極富變化,我們的家園多姿多彩。祖國之美,在名山勝跡、澎湃江河,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
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
這是命題者閱讀《這里是中國》的感悟,考生作文是對這個感悟自選角度做出思考。這不像吉林卷題目(見圖1),引出對倡導簡約還是肯定繁復的對比思考;也不是黑龍江卷(見圖2),引出對“彼此之間仿佛有矛盾”的不同諺語的審辨思考。

很多學生認為只能論證或演繹“祖國之美,在名山勝跡、澎湃江河,也在我們身邊的平凡原野、無名山水、尋常巷陌”這個觀點,往往導向兩種寫作思路。
思路一:
題目:熱愛美麗的祖國
①概念:祖國的勝跡與巷陌之美。②內涵:祖國是指我們的出生之地,父母之邦;勝跡是有名之地,巷陌是無名之地。③外延:中國的每一片土地都是我們的“祖國”,所以,不管是有名之地,還是無名之地,都是中國。④立意:中國景觀多姿多彩,熱愛美麗的祖國,既愛名山勝跡,也愛尋常巷陌,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
思路二:
題目:點亮微光,造炬成陽
①引述材料,山河之美既有高山闊海之雄奇壯闊,也有平原涓流之綿延悠遠。②聯系現實,分析為什么人們總是對高山闊海趨之若鶩,對身邊無名山河、尋常巷陌視若無物。③推物及理,認識身邊美,不但要關注耀眼奪目,宏大雄奇之美,也要細品平凡渾厚、樸實深沉之美。這樣的審美認識才能擺脫好高騖遠、凌空蹈虛,規避浮躁功利、虛無空談。④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有理性地認識美,才有創造美的可能。⑤創造美就要有理性地認識美: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登上時代的宏大敘事的舞臺中書寫云巔之彩,大多數人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做好身邊事情,點亮個體微光,造炬成陽,擘畫群體的恢宏畫卷。
學生的這兩種思路,都是淺表性的議論。第一種思路,演繹材料的觀點:既愛名山勝跡,也愛尋常巷陌,愛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這只是對命題材料觀點的闡釋、附和。第二種思路,肯定材料觀點,然后推物及理,提出今天社會需要綜合審視的審美認識,需要理性地認識美。這也是附和命題觀點的延伸拓展,沒有體現思辨、探究,不能和材料深度對話。兩種思路均不見獨立思考、觀點。這樣的寫作,沒有進一步思考社會對祖國之美的不同審美心態,以及背后的社會問題,無法彰顯理性思考與強烈的責任意識,不能體現分析思辨的高階思維,缺乏創造性。
二、問題思維,促成思辨性寫作
問題思維理論由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提出,他認為思維的核心是創新,思維起始于問題,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1]157英語中的“問題”有question、problem兩種說法。question指有答案、有共識的問題,problem指需要探索解決的、尚無共識的難題。說理寫作中的問題指后者。結合魯賓斯坦的問題思維理論,說理性寫作說理邏輯應該是這樣:文章指向解決問題,繼而讓讀者接受自己的創造;而要解決問題,就從發現問題出發;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逐個解決,才能最后解決問題。如果學生不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寫作,而是不負責任地附和、迎合命題者的觀點,以致對材料淺表分析,或跳出思考而另起爐灶闡釋對材料的遷移思考,寫作就失去深度思考的空間和予人啟迪的價值。
學生若沒有問題思維,就無法思考命題背景材料、審視社會,發現值得探究思考的問題,進而實現與材料、社會的深度對話,寫作也就難以進入思辨狀態。何謂思辨?《漢語大詞典》解釋:(1)思考辨析;(2)哲學名詞,即純粹的思考。“普通人認識世界總是從經驗開始,憑借自己的才智與努力,理解世界上種種現象,康德認為,與普通人不同,哲學家由邏輯思考抵達事物的核心與秘密,思辨具有猶如上帝俯視世界一切的智慧。”[2]185云南、安徽題,雖然不像吉林、黑龍江題那樣引導對比思辨,但也可以思辨,比如考生可以質疑這個觀點。即使不質疑這個觀點,一個具有問題思維的學生,也是可以在“逼仄”的話語空間體現思辨色彩,比如圖3思路。
這樣,首先提出“很多人贊美祖國之美,只是贊揚名山勝跡、澎湃江河”的存在問題,然后分析其原因與“不妥”,從而讓“平凡原野也是祖國之美”觀點獲得支撐;接著提出:這種審美心態與認知,不只是表現在對祖國河山的審美上。這就從社會層面思考同類問題,讓思考走向深入。結尾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性思考。這種寫作思路在有限空間里不斷深入,演繹指向問題探究、層層推進,文章就體現針對性、思辨性。
這告訴我們:盡管有些作文命題材料提供的思辨空間不大,但若有問題思維,依然可以從現實問題出發找到思辨的空間,提出改變現狀的建設性意見,表現寫作的深度思考。
三、培育策略之一:引導學生將問題思維運用在寫作中
議論文分為引論、本論、結論三個部分,教師在說理性寫作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問題思維運用在三個部分的寫作中。
(一)引論部分: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
說理寫作,一開始就當提出觀點。但如果先提出討論的問題,不僅更有針對性,也為自己的論證提供一個方向或抓手,讓思考更為深入。
文章開頭提出問題,有三類。一是問題現象。就如一個學生呼吁社會守護文化傳承的責任,開頭這樣提出現象:任正曾如此感嘆:“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在當今這個文化交融的紛繁時代,似乎人人都明白拯救消逝的傳統文化迫在眉睫,然而提及做一名文化的傳承者,卻少有人站出來并為之付出。二是問題案例。一考生寫“權利義務共塑嚴法‘塹洛”。不從名言引出,也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開頭提出一個具體案例:廣西來賓市某驢友擅闖自然保護區失聯,政府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實施營救,救援人員甚至也面臨生命危險。為什么會出現這個事件呢?這樣就為說理論證找到角度,明晰思考起點。三是問題理念。如一學生提出“以他人之心,量自身之行”,開頭提出: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人們總認為做好事之人應“慷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不在意功名利祿的“無名氏”似乎才是真正的無私貢獻者,但果真如此嗎?這就提出探討的理念,也就為文章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向。
(二)本論部分:多層次、多維度問題的探討
說理不是為了占領話語陣地而握緊拳頭陳述,而是攤開雙手對話。說理就是文明地辯論。辯論一詞的拉丁詞源的原義是“銀”,其意是將意思說得明白清晰,就像純銀,可以折射出明亮、清晰的映像,也就是常人所說的銀器越磨越亮,道理越辯越明。這也就要具有徐賁所認為的說理意識:“說理之文”(essay),它是作者寫給別人看的,所以必須考慮到它的公共性,必須考慮到別人會要求提供什么論據,可能會有不同意見,如何才能說服他們。[3]18
這里的“考慮他人的意見”,就要考慮在說理過程中他人可能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為二類,一類是對話方對論據本身提出的“疑惑”。如《六國論》中讀者可能提出兩個疑惑: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②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蘇洵分析說理,釋解讀者閱讀文章時或產生的兩個疑問,促成讀者的理解與信服。二類是對話者因社會不同層面、視角而產生的問題。董毓認為:“對這樣的多層、多維、并在相互聯系中運動的問題,準確的問題分析就必須是多維的和流動的,必須是構成、功能、系統、認知、歷史、社會等綜合的視角。”[4]如討論“當代青年人要放下孔乙己的長衫情結”,思考問題可以從討論者的身份出發,可從大學生、企業、高校與家長四個視角,討論分析他們各自思考的出發點;還可以是從社會維度出發,是教育界、倫理界、經濟界等對這個主題的不同看法。這樣的多維分析,能促使問題的原因、性質等得到立體、全面的探究。
(三)結論部分:解決策略的問題分析
觀諸目前中學生說理寫作現狀,學生對解決策略處于模糊狀態。一般就是呼口號、表期待,不能提出具體策略。原因一是學生閱歷不深、思想單純,二是沒有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如,一位大學畢業任貴州農村扶貧干部發表《在觸摸鄉村中收獲一份家國情懷》的報告,一學生閱讀后寫感悟文章,結尾提出的“策略”為: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同時造就人才的舞臺。廣袤鄉村給予青年出彩的機會,扎根田野、回報鄉村的青年助力故土發展,在這場鄉村與返鄉創業青年的雙向奔赴中,青春之花必將在田間地頭絢麗綻放別樣的芳華!這樣的“策略”,空洞模糊,近乎喊口號,沒有落實到需要解決的問題。后來修改為:
大學生回歸鄉村,還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群眾理解的問題,大多群眾認為讀書就要跳出農門,在體制內抱得鐵飯碗。二是一時難以適應的問題,畢竟在象牙塔的中學、高校學習,接觸社會的時間不多,走入鄉村或會感到發展方向的迷茫與困難。于是今天鼓勵大學生在鄉村中發展創業,當地政府、社會媒體在營造改變理念氛圍的同時,更要積極調研,主動指導、扶助大學生創業,這樣才能讓大學生鄉村創業的事業,得到可持續發展。
這樣分析了大學生回鄉的社會環境,提出了回鄉面臨的現實問題,也就有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
為此,綜合說理性寫作的過程,問題思維可循六個步驟漸次展開(見圖4),依此形成“問題鏈”與“思維流”,彰顯說理的針對性、嚴謹性與深入性。
四、培育策略之二:在兩個維度上培育問題思維
培育問題思維,教師可以施展的空間不只在寫作教學中,還要在課內閱讀教學與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兩個維度中落實。
(一)課內: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習語言、文章、文化,而且是培養閱讀思維與思考習慣,培育終身學習的學習者。在閱讀維度培育問題思維,主要有兩個方法。一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潛隱的問題意識。比如學習必修上冊《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可以這樣引導學生思考:
1.文章鼓勵學生未來要有工匠精神,作者在文章中解決幾個問題,以消除讀者心中的疑惑?
學生思考,可見作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工匠精神,是否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壇,或鼓勵離群索居呢?二是工匠精神就是把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嗎?作者對讀者可能提出的問題一一解釋,文章就有針對性。
2.如果開頭換成一企業家“慨嘆”工匠精神缺失的問題,或“訴說”因工匠精神缺失造成困難的事件,文章表達效果會有怎樣的變化?
通過對比,學生體會到有問題思維文章更有針對性、批判性與建構性,從中領悟到問題思維的寫作價值與思想價值。
二要引導學生以問題思維閱讀文章,對文章多側面、分層次地進行分析,理性思考,并反復質疑,從而發現存在的問題。如學習《喜看稻菽千重浪》,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維思考如下問題:①作者寫這篇文章是針對什么問題寫的?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選用這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還有更好的選擇角度嗎?③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題材料:袁隆平說,我的工作讓我常曬太陽、呼吸新鮮的空氣,這使我有了個好身體……我夢見我種的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顆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涼。命題者為什么不選用這個材料呢?④有人說,小標題,若像第四個那樣選自該部分中袁隆平或他人的話,這樣會更好。對此,你是什么看法呢?⑤對比課文,我在寫人物通訊時,可能出現什么問題?如何改正?這樣不斷提出問題,就促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審辨思考。
(二)課外:語文學習活動
語文學習活動,主要分兩類。一是寫作前的活動,比如有材料提出:現在有的家長對學生就讀高中的熱情在減弱,甚至也不讓孩子就讀職業高中。你對此是什么看法?我們可以開展“青年為什么要(或不一定要)上高中”討論活動,討論時,提供思考支架:①就是否“就讀高中”,你看到了哪個值得思考的問題?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③我提出這樣的觀點,他人會提出什么問題?④如何解決我提出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對問題就有直觀的了解,在推動自己思考的同時,深刻理解問題意識的必要。第二類是課余的調查采訪活動。如必修上第二單元的人物通訊,單元學習任務第四題為:寫一個熟悉值得我們學習的勞動者。可以安排學生調查采訪,采訪時思考四個問題:①提倡這樣的勞動者,是基于改變社會的什么問題?②為什么對這樣的人物,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③這樣的人物也有不足之處嗎?④我為什么欣賞這樣的人物?這樣深入社會,以問題思維思考社會與生命,其筆下的人物便具有真實性、豐滿性,文章也就更有藝術張力。
總之,馬克思認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5]289問題在人們思考中具有特別而重要的地位。《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主編張蕾給筆者提出論文寫作的思路:第一步:現象描述。第二步:分析問題的本質和癥結在哪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什么?第三步:原則、規律和理論呈現。第四步:問題解決。這樣的寫作首先是發現問題,繼而分析問題,探尋問題解決方案,體現的是問題思維。可見問題思維也是將來研究必須具備的思維。很多大學老師慨嘆大學生不會寫論文,原因就是中學時期沒掌握說理性寫作能力,沒有培育問題思維,不具備思辨分析與縝密邏輯的思維特質。中學時期培育問題思維,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思考解決社會問題,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可有效改變當前說教、浮躁的說理文風,為未來論文寫作、交流思想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尹剛,陳靜波,主編.給英語教師的101條建議[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小川仁志.完全解讀哲學用語事典[M].鄭曉蘭,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3]徐賁.明亮的對話——公共說理十八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董毓.批判性思維二元問題分析法初論[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8(5).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石修銀,福建教育學院課程教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責編:張應中;校對: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