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重吾
近年來,綠色低碳轉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截至2022年底,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中國政府提出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在同行對標和產業鏈壓力等因素共同推動下,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碳中和行動,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快速提升。與此同時,“雙碳”概念在社會公眾間廣泛傳播,公眾日常生活消費理念正逐步成為促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力量。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一些國家或地區出臺了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貿易政策,對進口商品征收碳關稅或設定碳排放標準,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這種貿易壁壘對出口型企業帶來了直接壓力。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正式立法生效,覆蓋了鋼鐵、鋁、水泥、化肥、化工、電力等六大門類多種產品。2023年10月1日起,進口企業需履行報告義務,提交進口產品隱含的碳排放數據。2026年起,企業將需要支付對應的碳排放費用。美國也在醞釀類似政策。2022年6月《清潔競爭法案》(CCA)草案公布,向外界展示了美國“碳關稅”的雛形。相較于歐盟CBAM,CCA呈現了另一種“征稅”形式,它以美國產品的平均碳排放水平為基準,對碳排放水平高于基準的進口產品和本國產品征收碳稅。
不斷涌現的國際貿易碳壁壘倒逼企業創新,促使其研發應用低碳技術,從而降低碳排放,提高市場競爭力。
過去兩年里,中國的“雙碳”工作已經從頂層部署邁入實施。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份頂層設計文件出臺。目前“雙碳”“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各領域都有了落實“雙碳”目標的行動綱領。
各領域的政策也在通過不同方式促進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通過設定能源消耗限額、能效基準值或階段性減排目標等措施,淘汰行業能效水平落后的產能。通過價格機制推動企業降低碳排放。例如,電解鋁企業的電價與鋁液綜合交流電耗、綠電消費比例相掛鉤,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通過碳市場機制激勵先進、倒逼落后。如果企業的碳排放超過其擁有的碳配額,將面臨罰款或其他制裁措施。
公眾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日益關注,不斷強化的綠色消費理念開始影響企業的市場營銷和產品戰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綠色低碳作為核心價值觀,并將其納入公司發展戰略。
消費者越來越傾向于選擇那些與他們的環境價值觀相符合的產品和品牌。許多企業通過推出碳標簽、碳中和航班等各類零碳、低碳產品,向消費者傳遞它們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將綠色低碳作為核心戰略,能夠提升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消費者的企業通常會將自身的范圍3(價值鏈排放)減排目標分解到供應鏈中的各個環節。通過與供應商合作,優化資源使用、減少能源和排放,企業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減排效益。這種整體鏈條的碳減排努力有助于構建可持續供應鏈。
在全球綠色復蘇的潮流下,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動力正逐步由外部壓力轉為內生動力。社會經濟系統向碳中和轉型的過程中,不僅存在挑戰,同樣蘊含機遇。
長期來看,許多企業注意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機遇。多家機構預測,中國的“雙碳”目標將帶來百萬億元的投資機會,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能夠獲得巨大的市場空間。例如,許多傳統化石能源企業布局新能源賽道,主動研發減碳技術從而為同行提供解決方案。這些企業認識到,綠色低碳轉型不僅符合國內外政策和供應鏈客戶要求,還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編輯:劉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