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再學, 王登, 白智江, 秦治勇, 劉毅
(1. 貴州省余慶縣植保植檢站,貴州 余慶 564400; 2. 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北京 100193;3. 貴州省凱里市植保植檢站,貴州 凱里 556000)
小型獸類種群年齡鑒定是種群動態預測的基礎,是小型獸類種群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朱盛侃和周慶強(1965)對獸類年齡鑒定的方法進行了詳細介紹,夏武平(1984)介紹了我國獸類年齡鑒定研究的進展,趙桂芝和鐘文勤(1989)對害鼠種群年齡組劃分問題進行了討論,盧浩泉和李玉春(1989)明確了小型鼠類種群年齡組劃分的意義、原則和方法,馬勇(1989)簡述了松鼠科Sciuri?dae 動物年齡的鑒別方法,楊荷芳(1990)對小型獸類年齡鑒定方法進行了簡評,張潔(1995)對我國鼠類年齡鑒定與劃分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楊再學(2016)詳細介紹了我國66 種小型獸類的年齡鑒定指標和鑒定方法,其中,體重法、胴體重法在鼠類年齡鑒定工作中使用最廣。
紅耳巢鼠Micromys erythrotis隸屬于嚙齒目Rodentia 鼠科Muridae 巢鼠屬Micromys,長期被認為是巢鼠屬唯一種——巢鼠M.minutus的亞種,近年來通過外形和基因序列分析,逐漸被認為是獨立種(Abramovet al.,2009),裴梟鑫等(2021)根據對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標本鑒定推測其分布于我國云南、四川、陜西、湖北、西藏、貴州、重慶等省、市(自治區)。由于巢鼠屬的危害或瀕危程度均不太嚴重,故巢鼠和紅耳巢鼠種群特征的研究關注度低,國內外報道均甚少,僅黑龍江(杜增瑞等,1959)、江蘇(黃文幾等,1979)有巢鼠種群生態的初步觀察報道,紅耳巢鼠的生態學研究報道幾乎空白。動物年齡鑒定劃分標準的確定,對后續目標物種的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研究具有重要基礎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貴州省余慶縣、凱里市2012-2022 年紅耳巢鼠的監測數據,確定其年齡鑒定標準,旨在為紅耳巢鼠的種群生態學研究提供基礎依據,并豐富我國鼠類年齡鑒定方法。
研究樣本來自貴州省余慶縣、凱里市歷年鼠情監測和TBS圍欄捕獲的紅耳巢鼠樣本,共獲得稻田區和旱地耕作區捕獲的紅耳巢鼠樣本91 只,其中,余慶縣2015-2022 年鼠夾法和圍欄陷阱法(郭永旺等,2016)捕獲62 只,凱里市2012-2020 年鼠夾法捕獲29只。
紅耳巢鼠的體重、胴體重、體長、尾長、后足長、耳長等為捕獲時使用電子天平(精度0.01 g)、直尺(精度0.1 cm)測量,并解剖記錄孕鼠胎仔數及雄鼠睪丸下降與否等繁殖參數。按照《農區鼠害監測技術規范(NY/T1481-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2008)分別計算捕獲的雌雄性比(雌鼠總數/雄鼠總數)、懷孕率(懷孕雌鼠數/雌鼠總數)、睪丸下降率(睪丸下降雄鼠數/雄鼠總數)和繁殖指數(I)=NE/P,式中,N 為孕鼠數,E 為平均胎仔數,P為總捕獲鼠數(張潔,1989)。
基于紅耳巢鼠個體較小,參照小家鼠Mus mus?culus(潘世昌等,2003,2006)的劃分方法,將其劃分為幼年組、亞成年組、成年組、老年組4 個年齡組。采用頻次分布法(李曉晨,王廷正,1992),在5.00~12.50 g 之間,以0.5 g 為遞增值,對91 只紅耳巢鼠體重進行頻次分布統計,根據體重分布的數量集中區,結合繁殖或發情雌雄鼠的體重指標(統計樣本中,懷孕鼠最低為6.87 g,睪丸下降鼠最低為6.24 g),確定幼年組、亞成年組、成年組和老年組的各指標值范圍。分析胴體重年齡組指標時,在3.60~8.50 g 之間,以0.1 g 為遞增值,結合繁殖或發情雌雄鼠的胴體重指標(懷孕鼠最低為5.41 g,睪丸下降鼠最低為4.72 g)進行分析。同時,通過比較各年齡組的頻數差和吻合率(王廷正,張越,1995),評價劃定年齡的體重劃分標準和胴體重劃分標準的準確性,其中,頻數差=2 種劃分方法的相應年齡組總數量之差/胴體重法劃分年齡組的該年齡組總數量×100%,吻合率=100%-頻數差。
2.1.1 劃分標準 91 只紅耳巢鼠樣本體重為4.05~13.11 g,平均體重為(8.22±1.74) g,其中,雌鼠為(8.58±2.07) g,雄鼠為(7.97±1.35) g,兩性間差異不顯著(t=1.52
2.1.2 不同年齡組間形態指標差異 根據體重劃分的紅耳巢鼠各年齡組間的平均體重、胴體重、體長和尾長差異極顯著(P<0.01),相鄰年齡組間的平均體重、胴體重間差異極顯著(t>t0.01)(表1)。
2.2.1 劃分標準 91 只紅耳巢鼠樣本胴體重為3.14~9.10 g,平均胴體重為(5.98±1.09) g,其中,雌鼠為(6.03±1.18) g,雄鼠為(5.95±1.03) g,兩性間的差異不顯著(t=0.33

圖2 紅耳巢鼠胴體重頻次分布Fig.2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arcass weight of Micromys erythrotis
2.2.2 不同年齡組間形態指標差異 紅耳巢鼠各年齡組間的平均體重、胴體重、體長和尾長差異極顯著(P<0.01),相鄰年齡組間的平均體重、胴體重之間差異極顯著(t>t0.01)(表2)。
對按體重標準和胴體重標準劃分91只紅耳巢鼠年齡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表3),2 種年齡鑒定方法鑒定的年齡結果完全一致的個體有85 只,鑒定結果不一致的有6 只。各年齡組的頻數差為3.03%~16.67%,平均頻數差為6.59%,總體吻合率為93.41%。
在幼年組中未發現懷孕鼠和睪丸下降鼠,在亞成年組中有少量個體參與繁殖,懷孕率、睪丸下降率和繁殖指數分別為11.11%、26.92%和0.16,成年組和老年組的繁殖力不斷增加,懷孕率、睪丸下降率、繁殖指數分別為30.77%~75.00%、52.00%~100.00%和0.42~2.07,2 個年齡組的總體懷孕率、睪丸下降率、繁殖指數分別為47.62%、61.29%和0.87,為亞成年組的4.29倍、2.28倍和5.44倍(表4)。由此可見,4 個年齡組的繁殖力存在顯著差異,說明紅耳巢鼠的繁殖與年齡相關。

表4 紅耳巢鼠繁殖與年齡的關系Tabl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reproduction and age of Micromys erythrotis
種群年齡結構的劃分對于研究鼠類的生長發育規律、生活史過程及種群動態規律等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具有基礎作用。對這一多營地下生活的小型哺乳動物,采用常規的標記重捕等年齡鑒定手段精確計算年齡非常困難,故在實踐中常采用一些與年齡相關的特征值來推斷其年齡。體重和胴體重是鼠類最常用的年齡鑒定指標(楊再學,2016),針對不同的鼠種,其年齡劃分的體重或胴體重標準差異較大,如貴州黑線姬鼠Apode?mus agrarius幼年組和成年組的體重標準分別為<16.0 g 和>37.0 g、胴體重標準分別為<12.9 g 和>16.0 g(楊再學等,2002;楊再學,鄭元利,2003),而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幼年組和成年組的體重標準為<60.0 g 和>210.0 g、胴體重標準為<40.0 g 和>160.0 g(楊再學等,2009,2010)。國內外對于紅耳巢鼠的關注度低,目前沒有相應的年齡劃分指標報道,因此,制定其年齡劃分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依據紅耳巢鼠體重和胴體重的頻次分布規律,結合個體的繁殖狀況,確定了該鼠4 個年齡組的體重和胴體重劃分標準。研究發現紅耳巢鼠不同年齡組間體重、胴體重、體長、尾長平均值差異極顯著,使用本研究確定的年齡劃分體重標準和胴體重標準,鑒定結果總體吻合率為93.41%。胴體重可以避免因鼠懷孕而導致的體重誤差,故采用胴體重標準更具有代表性,對于基層鼠情測報人員鑒定其年齡方便快捷。
本研究結果為紅耳巢鼠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數據,對分析我國農區紅耳巢鼠監測數據、預測預報及其種群動態具有參考價值。分析紅耳巢鼠的繁殖力與年齡的關系,發現該鼠的繁殖力與年齡密切相關,其中,幼年組個體無繁殖能力,亞成年組個體中有少量個體參與繁殖,成年組和老年組個體是該鼠的主要繁殖群體,繁殖能力明顯高于亞成年組,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繁殖力呈不斷增強的趨勢,這與潘世昌等(2003,2006)報道的小家鼠和楊再學等(2013)報道的錫金小家鼠Mus pahari不同年齡組種群繁殖特征變化的研究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