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電影《蜜蜂之地》探討了當下全球生態環境面臨危機背景下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這一永恒的命題。在位于歐洲東南部的北馬其頓的一個偏僻山區,女野生養蜂人哈蒂茲與其半盲的年邁母親相依為命,哈蒂茲謹守“一半給蜜蜂,一半給我”的古老養蜂法則,每次在懸崖峭壁上或者樹林村舍間采集蜂蜜時,她都會采一半蜂蜜,而給蜜蜂留下一半,而非一次性取盡,以獲得可持續的采收與保留的平衡,這是一種對大自然賜予的野生蜂蜜的敬畏和克制。
哈蒂茲將采集的野生蜂蜜拿到集市換取生活物品,如染發膏、香蕉,為她與母親單調孤獨的鄉野生活帶來一點色彩和溫暖。但平靜的生活隨著一輛房車的到來被打破,土耳其人侯賽因和妻子帶著7個孩子和一群牛羊來到了村莊。因結識哈蒂茲,他們看到了養蜂的巨大商機,哈蒂茲也毫無保留地把養蜂技術傳授給了侯賽因,包括“采一半,留一半”的經驗法則。
然而,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侯賽因答應了一筆兩百公斤的買賣,為了盡快獲得大量蜂蜜,他無視“采一半,留一半”的法則,導致無處歸巢的蜜蜂攻擊哈蒂茲的蜂巢,哈蒂茲所飼養的蜜蜂幾乎都死在了里面。無奈之下,哈蒂茲只能將部分剩余的蜜蜂轉移到了河邊的枯樹間,可侯賽因繼續無視哈蒂茲的警告,把整段枯樹砍斷以獲得蜂蜜。
不遵循自然規律的過度索取和掠奪,大自然最終也會以報復性的方式懲罰人類。由于侯賽因的所作所為,村莊開始成天受到蜜蜂的蜇咬,蜜蜂大量死亡,侯賽因家的牛羊也開始生病,最終損失五十多頭。隨著天氣轉冷,侯賽因一家也決定搬離村莊,被席卷過的土地一片狼藉。而此時,哈蒂茲面對著母親和蜜蜂的死亡。在這片苛刻的自然環境中,要繼續保持生存的勇氣。
《蜜蜂之地》于2019年獲第35屆圣丹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導演歷時三年跟拍取材,仿佛置身事外的鏡頭客觀記錄下人與蜜蜂間和諧共處的點滴生活,用小小的蜜蜂的存亡折射出一個全球性普遍面對的命題,也即在全球氣候變暖、自然資源破壞、人類過度進犯、生物多樣性失衡的背景下,人如何自處與生存。
“采一半,留一半”,方得持續,而小小的蜜蜂也構成了人類判斷自然環境狀態優劣的重要物種。在歐洲,蜜蜂對于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諸多傳授花粉的昆蟲中,蜜蜂占了80%。如果沒有蜜蜂授粉,許多作物無法結實,或者只能人工授粉。
近年來,歐美國家蜜蜂的數量越來越少,這也引起了政府和學者的高度關注。為此,歐盟推出了拯救蜜蜂的行動計劃,其中就包括了修改歐盟相關法令,禁止對蜜蜂有害的農藥進入市場。
農藥的大量使用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危害,養蜂業首當其沖。為實現全歐盟范圍內農藥減排的目標和計劃,歐盟于2022年提出了全面修訂可持續使用農藥法規的提案,內容包括到2030年將有害農藥的用量和風險減少50%,并在設為“敏感”的地區全面禁止有害農藥的使用。該提案還呼吁將合成農藥的用量普遍減少80%。
但無論是對農藥的限制還是對蜂農的補貼,法令的作用與預期似乎還存在很大差距。電影《蜜蜂之地》所揭示的問題根本,其實是人類面對自然環境所應秉持的價值理念,可持續的共存而非無限制的掠奪方能真正拯救蜜蜂。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