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萍
當下,廣播電視節目日益豐富,真人秀綜藝節目、生活服務類節目、少兒節目等非新聞資訊類節目也層出不窮,播音員主持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播,而是鮮活的、生活化的展現者、引領者。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考慮到人們身負各種壓力,播音員主持人的主持風格又有演繹化的傾向。那么,深入探討如何把握、看待播音主持演繹化問題就很有必要了。
播音主持演繹化是建立在表演要素基礎之上,但又不同于戲劇的主持人特有的展現形式。在節目的創意編排以及在播音員主持人的語氣、節奏、間歇、表情、體態等方面融入一些表演的技巧和要素,能夠創造不同的視聽效果,能夠滿足欄目的發展要求和受眾的娛樂需求。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的播音員主持人基本上都是嚴肅端正的主持風格,但在這種一致的風格之下,有一個聲音卻非常富于個性化,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那就是宋世雄的體育比賽解說。宋世雄那極具現場感和電影感的解說,其實就具有演繹化的主持風格。9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整個社會呈現出包容、多元的輿論氛圍,在大眾傳媒領域,個性鮮明、風格獨特的播音主持風格也開始受到觀眾的喜愛。
1996年,一檔名為《小崔說事》的談話節目橫空出世,主持人崔永元以機智幽默的談吐、敏捷的思維、隨性灑脫的主持風格,讓觀眾耳目一新,小崔也因此聲名鵲起??梢哉f,《小崔說事》開創了訪談節目演繹化的開端。1997年7月,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首播,主持人李湘、何炅將娛樂節目輕松搞怪、收放自如的演繹化主持風格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犊鞓反蟊緺I》能夠存在24年,與其演繹化主持風格密不可分。但2021年的改版停播又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過度演繹化也會適得其反。
目前,播音主持演繹化的現象已是常態,但由于各地的風俗、文化、觀念以及主持人自身素質的不同,演繹化程度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以總臺央視為代表的官方主持人和以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為代表的地方媒體主持人明顯是兩種主持風格,新聞類節目主持人幾乎不存在主持風格演繹化,大都儀態端莊、發音規范、態度親切,屬于標準的傳統主持風格,而娛樂性節目尤其是真人秀等綜藝節目主持人則演繹化程度較深。
英國學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曾說過:“電視主要是一種娛樂媒體,在電視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娛樂性。主持人角色功能中的娛樂功能主要是針對主持人作為表演者的角色定位而言?!盵1]可以說,演繹化主持風格對于節目的娛樂性而言是客觀存在的,它有利于營造輕松幽默的節目氛圍,但在很多時候卻出現被過度使用甚至濫用的情況,以至于產生了諸多問題。
主持內容低俗化。近年來,眾多選秀節目、相親節目、明星訪談、才藝PK 等娛樂綜藝節目在熒屏上紛紛亮相,成為各家電視臺爭奪觀眾的利器。然而,這些在“滿足百姓需要”的口號下,個別主持人經常故意制造一些噱頭,用各種稀奇古怪的手段來博取眼球。有些節目內容幼稚、空洞,以丑為美,各種粗俗的形式層出不窮,將娛樂變成了“愚樂”。比如調侃嘉賓的糗事,追問受訪者隱私,給嘉賓挖坑使其出丑,打色情擦邊球等,這些無不是低級趣味。還有的節目無原則地過度吹捧明星,傳播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內容,誤導青少年陷入對明星的盲目崇拜而不能自拔,而主持人顯然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語言表達不規范。在某些娛樂綜藝節目中,我們也會發現很多主持人語言不規范。在歡快、輕松、滔滔不絕的表象下,隱藏的其實是主持人思想的貧瘠和蒼白,主持內容缺少精神意蘊和美學品味,節目質量每況愈下,無法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可。
網絡語言的頻繁使用。一些娛樂節目主持人以網絡語言為時尚,把“這樣子”說成“醬子”,說“你有聽過嗎”時將后鼻音讀成前鼻音,平舌讀成翹舌等,覺得這樣才有娛樂感。
除此,方言土語卷土重來?!秶彝ㄓ谜Z言文字法》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2]除了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區外,其他地區的播音主持都應以普通話播音。但近年來在播音主持時隨意使用方言的行為又開始出現,某北方城市電視臺一檔音樂類節目,兩名主持人說的全都是東北話,類似的現象并不鮮見。如果是非專業出身的嘉賓主持,或是為了節目需要,加入少量的方言以更好地表達內容則無可厚非,但作為專業主持人,作為標準普通話的示范者,根本不應該將自己的職責拋置腦后,這是原則問題。[3]“方言土語”現象同樣也反映出部分地方媒體人的責任意識淡薄。
儀態動作夸張。服裝對于塑造主持人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某些綜藝節目的主持人熱衷于怪誕服裝,神態動作也略顯夸張,或是肢體動作過多,或是眼神飄忽,或是言談舉止輕浮,或是在沒什么可笑的地方夸張大笑,或是對正常的談話內容做出夸張的吃驚、崇拜、痛惜等表情,表演痕跡過重,顯得淺薄,使節目失去了文化內涵。
態度虛假不真誠。廣播電視媒體的正確導向應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節目中,播音員主持人應以真誠的態度、誠摯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為受眾帶來思考和審美享受,但在某些相親節目、調解糾紛節目中存在著主持人和嘉賓拿著胡編亂造的劇本信口開河、欺騙觀眾的情況。還有一些節目主持人以明顯虛假的態度對待受訪者,其不真誠甚至是做作的神態語氣,讓觀眾憤慨。
導致播音員主持人過度演繹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節目組的創新能力不足,整個節目只能靠模仿來延續外,隨著廣播電視節目競爭的激烈,播音主持隊伍也正在發生著變化,如郭德綱、金星、王一博、佟麗婭、王濛等越來越多的非主持專業的明星、名人加入主持隊伍,這就不可避免地將帶有“表演”性質的主持風格帶入到播音主持行業中來。從需求來看,演繹化的主持風格的確契合了一部分觀眾的喜好,有些節目也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這種誘惑對于當前面對新媒體競爭舉步維艱的廣電來說是無法抗拒的,所以雖然有些傳媒領導并不認同演繹化播音主持風格,但也只能向收視率低頭。另外,很多主持人自身素質欠佳,能力有限,無法做到主持風格正向睿智又雅俗共賞,所以只能靠插科打諢、惺惺作態來完成節目。
播音員主持人屬于公眾人物,自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就要高于常人,對社會公眾起著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即便是單純的娛樂節目,也同樣要起到宣傳思想、引導輿論、傳授知識、開闊眼界、豐富生活、提供服務、引導價值觀取向等眾多的正向作用。因此,無論是傳媒主體還是播音員主持人,都必須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播音主持有傳播正確價值觀的職責。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負責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了解和反映民生民情。播音員主持人身披職業光環,具有強大的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常常是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如果自身價值觀錯誤,那么節目導向也會錯誤,勢必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要充分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堅持傳播正確的觀念理念。
播音主持有引導文化認同的職責。從信息的選擇、內容的制作到傳播的進行、目的的實現,這一大眾傳播過程不僅是一個信息的流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構建社會文化的過程,[4]播音主持有責任參與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的信息環境,堅決不能讓庸俗、媚俗、不健康的內容泛濫成災。在新媒體時代,韓流思想和西方思潮不斷涌入國內,嚴重影響到國人的思想,甚至否認本國文化。對此,作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播音員主持人,更要樹立鮮明的旗幟,引導國人重新認識本國文化,讓國人產生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讓崇洋媚外、“洋涇浜”式的主持風格永遠失去市場。
播音主持有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職責。隨著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國家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播音主持作為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力量,代表著中國的國際形象,更是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前,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相比起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霸權話語仍居于弱勢地位,如果播音主持的工作態度松散,能力不足,知識水平低下,勢必會給中國的文化形象帶來負面影響,也會使中國聲音弱不可聽。因此,播音員主持人要始終肩負弘揚中華文化的職責使命,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應堅持播音主持藝術美學。播音主持有其獨特的藝術美學特征和審美價值,因而播音主持工作也是蘊含著真實美、語言美、情感美、個性美和智慧美的。
傳媒節目無論是新聞還是綜藝,真實、客觀都是最根本的要求,因此真實美也是播音主持最本質的美學特征。真實美首先要求節目內容真實,表達真情實感,播音主持與舞臺表演有很大不同,不能為了收視率虛構內容和人物;其次,播音主持應有真實質樸之美,不能矯揉造作、故作姿態、嘩眾取寵,不能只注重外表而忽視了主持工作的職責,更不能信口開河、語言空洞甚至語無倫次,毫無美感。
語言是思維的表現形式,是播音主持最基本的工具,語言美也是播音主持最基礎的美學特征。主持語言接近生活語言,但要比生活語言準確、優美。語言美要求主持人發音清晰、流暢、標準、自然,語言凝練干脆,具有活力和感染力,而不是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或是語言粗俗媚俗而不自知。
情感是人類社會關系的紐帶,言為心聲,語為情動,播音主持對外傳遞的不僅僅是信息,也有信息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此才能激發觀眾的共鳴,讓觀眾融入到節目中并有所感悟。著名主持人倪萍在央視春晚的主持中就擅于以情制勝,她的主持語言飽含著對親人最真誠、最溫暖、最歡愉、最誠摯的情感,能深深打動觀眾,以至于在今天,當年的春晚主持聲音仍能喚起老中青幾代人的溫馨回憶。情感美是播音主持工作的靈魂,缺乏情感美,輕則會讓觀眾感到虛假和陌生,與節目產生距離感,重則會讓觀眾覺得受到了愚弄,從而無法對節目產生認同感,這樣的節目也不會長久。
個性美和智慧美是播音主持最直觀的美學特征,播音員主持人作為引領價值觀和審美傾向的核心人物,其自身就應該具有卓爾不群的個性美和智慧美,而不能給觀眾知識匱乏、才智平庸之感。崔永元的聲音和相貌條件并不優秀,但他有對問題深邃的洞察力,有直截了當、敢說敢講的個性風格,有精悍、幽默的“崔氏解說”,這些都讓觀眾印象深刻并從心里感到佩服,這也是崔永元至今仍保持著較大影響力的原因所在。
大力提升播音員主持人的綜合素質?,F在仍有很多人認為播音員主持人是靠臉吃飯,靠搞笑就可以輕松完成工作,這其實是完全錯誤的觀念。播音員主持人是節目現場的把控者,是整個節目的靈魂人物,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就需要有強大的知識儲備、較高的專業素質以及豐富的臨場經驗,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刻苦學習、積累和實踐。播音員主持人只有注重政策學習、文化學習和專業學習,充實自己,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才能把握好職業的底線與操守,保持品位,脫離低級之道,通過表現而不是依靠表演來征服觀眾,如此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得更遠。
建立正確的節目評價體系。當前一些媒體管理者過分重視商業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僅以收視率和收入作為衡量節目好壞的標準,使得節目編導、主持人為了提高收視率而“不擇手段”。若一味迎合受眾,僅重視收視率就會失去最基本的教化作用,使節目失去品位和文化內涵,將迫使有文化素養的觀眾和對節目失去新鮮感的觀眾遠離,那么節目也會喪失生存發展的根基,這對廣電事業的長遠發展是極其有害的。央視主持人張澤群曾在“兩會”上提出“要向電視收視率開炮”,他說如今中國的電視節目被收視率綁架,電視節目娛樂化、庸俗化問題嚴重,長此以往,中華文明將被蠶食,值得警惕和深思。[5]
廣電傳媒不是一般的企業,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收視率固然很重要,但媒體的責任與形象更重要,不能贏了利潤卻輸了責任。因此,建議重新審視和建立正確的節目評價體系,摒棄只注重收視率而忽視正確導向的錯誤做法,提高社會效益的評價權重,從根本上解決播音主持過度演繹化問題。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明與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播音員主持人要主動肩負起職責擔當與社會使命,要加強自身綜合素質,提高主持質量,自覺摒棄主持風格過度演繹化、庸俗化、媚俗化,以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為觀眾奉獻更高質量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