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非正式會談》邀請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嘉賓(以國內外青年為主要代表)進行社會性話題討論,通過多方之間觀點的辯論與交融來展現因地域區隔、文化背景、成長環境以及教育底色所帶來的差異。電視節目是當前社會盛行的傳播手段之一,其內容的創作來自于社會現實的映射,在電視節目播送的過程中亦體現著社會生態的建構過程。[1]《非正式會談》之所以廣受中外觀眾好評,其根本原因是基于社會共識的探討,立足于新生代的異質文化背景,通過多種符號進行溝通,促進文化融合。本文從非語言符號的角度對《非正式會談》節目進行研究,以期為訪談節目中非語言符號的運用提供參考路徑。
雖然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符號系統,但是非語言符號同樣在日常傳播活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制的自然語言為傳播符號,而是以觸覺、視覺與聽覺等符號作為傳播符號,社會個體在交流溝通過程中必然有著非語言符號的參與,符號學家索緒爾提出語言符號是某一社會全體成員使用的具有意義的符號系統。非語言符號的傳播過程就是通過語言以外的能動行為進行個體的信息傳遞,此過程中包括除語言外的所有能動行為與社會語境。非語言符號具有整體性、廣泛性、形象性和通義性,與語言符號一樣,存在于人類的日常交流之中。在《非正式會談》節目中,嘉賓之間交流時面部表情的變化,論述過程中手勢的運用,節目中音樂、燈光效果的穿插以及場景的設置,均體現著非語言符號的傳播應用,其廣泛存在于時間與空間、個體與群體、過去與未來之中。
在訪談類電視節目中,非語言符號的運用是信息傳播的關鍵環節,在對《非正式會談》的考察過程中將交流中所使用的非語言符號進行分類辨識,且將其置于交流場域之內進行分析,以此探討非語言符號的運用在訪談節目中所呈現的種類以及產生的效能。張國良指出,傳播是傳播者對受傳者相互進行傳受信息的行為或過程,同時非語言符號亦屬于整個傳播過程體系的環節之一。[2]基于此,可以認為《非正式會談》節目中大量存在非語言符號所參與的傳受信息行為,且對受傳者起到相當的傳播效能。因此,對該節目中的非語言符號運用的考察有利于為學界關于此方面的研究做出補充。
衣著符號。服裝向來就存在于對文化交流對象的評價系統之內,在《非正式會談》節目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嘉賓通過穿衣風格進行著個人風格的表達。嘉賓圍繞節目主題進行討論,在這個以跨文化交流為核心的訪談過程中,視覺符號是影響他者第一印象的首要因素,其次在個人意見的表達過程中亦強化著行為主體的個性與審美,以進一步體現該嘉賓背后的文化。《非正式會談》節目中的嘉賓多以西裝示人,但拋棄了領帶、口袋巾以及繁雜的配飾,在凸顯儒雅氣質的同時又不失活潑的青年氣質。嘉賓外形與節目主旨相契合,既能夠增強嘉賓氣場,在討論過程中增強說服效果,又能更好地升華節目跨文化交流的主題,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
表情符號。美國學者薩姆瓦曾指出,人類之所以通過面部神情傳遞信息,主要由個人真實情緒的四個調控節點構成,分別為增強、削減、均衡以及隱瞞。[3]《非正式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在神情的使用方面頗具代表性,穿著、年齡、體態等與節目嘉賓相似的主持人在聆聽嘉賓陳述時始終保持著溫和、自然的微笑,并以平和自然的目光與發言人進行接觸,隨著議題的逐漸深入,眼神交互變得更加頻繁,情緒的起伏隨著嘉賓的表現進行變化。除去主持人與節目嘉賓的神情交流,嘉賓之間的神情交流在觀點的補充、話題的開拓以及價值觀念的碰撞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傳受雙方以親切、輕松的神情進行文化交流,偶爾配合夸張的眼神、表情變化構建交談的氛圍。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傳受雙方近乎一半的交流都離不開眼神交流。美國學者L.伯德惠斯特爾估計,在兩個人傳播的場合中,有7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傳遞的。可見,神情交流所表達的信息量有時遠勝于言語。以“去明星化”的素人作為嘉賓,在平等接觸的過程中建立情感連接,在對方進行長時間敘述的過程中,各國嘉賓以平等、尊重的目光進行注視,使人在交談過程中自覺敞開心扉,面對各有不同的異質文化,在深入交談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辯論性與娛樂性的結合,更是為節目的廣泛傳播鋪墊了道路。
肢體動作與接觸行為。在人類日常行為中,語言符號的傳播能夠受到主觀控制,但無意識的非語言符號使用卻是不受主觀控制的。肢體動作和接觸行為屬于非語言符號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此領域最早著眼研究的是心理學家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他們將人類的肢體與面部動作進行研究歸類,根據非語言符號的行為動機、使用方式與代指含義分為五個要素,分別為符號勢、圖解勢、調節勢、心情展示勢和適應勢。[4]以傳播學角度對人類的肢體動作與接觸行為進行探析,個體動作的運用一般分為兩種可能:自身語言符號表達的意義增強或對事件重述起到輔助作用。在《非正式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所采取的肢體動作與接觸行為,主要由該節目的演繹風格、受眾群體以及本期節目的主要議題框定。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可發現主持人大左、楊迪、陳銘以及嘉賓等人在內容表述時做到了話語風格和肢體動作的統一,各司其職的節目參與者都通過臺前的實施呈現與幕后的排演形成與自身風格相符的標志性肢體語言,并在每期節目的表演過程中內化,最終實現節目風格的定型與個人形象的建構。
在該節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因議題的開放性與節目風格自由開放的特點,存在大量夸張的面部表情與論述過程中肢體語言的摻入,雙手高舉、開懷大笑、夸張鬼臉以及突然站起等動作的添加使討論氣氛更為熱烈,議題的積極性也隨之提高,潛移默化中強化了參與者的特色與個性魅力。正是因為此類肢體動作與接觸行為的產生,才使得節目更具年輕化色彩,為活潑激烈的交流空間構建提供有力支撐,進而形成節目特色。
交流空間的場域建構。與傳統的大眾傳播嚴肅、莊重的氣氛不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與視覺藝術審美水平的提高,現代電視節目的裝潢、場景以及細節正在發生轉變。短平快的信息傳播模式逐漸深入到普通大眾的行為習慣中。因此,更加口語化的內容表述、更加鮮明的舞臺特征、更加多元且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成為電視節目在信息擴散過程中的主要手段。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媒介接收者的主體地位得到提高,話語權的重新分配也使電視節目在傳播過程中不再居于壟斷地位,被迫轉型升級,而《非正式會談》節目中的交流空間的場域建構亦是以受眾更加青睞的多樣性、互動性與娛樂性展開的。
《非正式會談》節目在場景構建過程中著重體現了“非正式”的主旨,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往往是正式而嚴謹的訪談,但在節目中卻轉變為輕松詼諧的話題討論,使原本嚴肅的知識科普節目成為異質文化交流與年輕人觀念碰撞的娛樂舞臺。在舞臺上,去“主持人”化的多元行為主體自由展示自身觀點的場域雛形由此形成。學者曾一果在著作中提出:“電視節目借助儀式化內容的設置,使得節目本身成為一種媒介儀式。”在該節目中,大型會議桌呈現于舞臺中央,主持人與各國嘉賓圍繞而坐,不同國籍的嘉賓面前均會放置本國國旗,形式上屬于較為正式的會談方式。尤其在每期節目的開場,主持人通常會借助儀式化的道具——鈴鐺進行會談開始的宣告。作為節目開場的標志性環節,既能夠加強受眾對節目的印象,又能為會談的氣氛進行預熱。嘉賓入座以后,各自通過“提案”的特殊形式進行自身想法的表達,相對正式的會議流程映射著“國家間交流會談”的儀式進程。觀眾通過對此儀式的觀摩與解讀,間接參與了儀式化進程,獲得了同與會嘉賓相類似的參與感。此外,通過對該舞臺其他細節的解讀。例如,舞臺燈光的運用以暖色、亮色的黃、白燈光為主,有效縮短了嘉賓間的心理距離;嘉賓之間座位區隔部分以主題多樣化的、外包裝色彩斑斕的書籍填充,桌面中央放置地球儀、各國標志性建筑物模型、小型綠植以及教學用具,在細節方面盡量貼合國際會談以及日常交流的場景融合,通過多元的場景布置促成交流空間的建構。
《非正式會談》節目在長期的內容創作中不斷銳意創新,展現出媒體傳播手段、表現方式的融合與進步,在開拓過程中注重傳播路徑的把控,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傳播方式的互動性。通過不同形式的群體互動獲得認同,是現代電視節目內容傳播的重要環節。受眾作為原子化、碎片化的個體,通過相同的愛好凝聚成為社群,傳播力也因此呈幾何倍數遞增,在節目的宣傳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非正式會談》播出過程中參與的粉絲群體從不同角度對相同的文本話語進行解讀,基于個體在經歷與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性,以節目內容為素材凝結個性化表達的創作也具有二次傳播的潛能。自該節目與B 站進行合作之后,通過大量社交媒體平臺中自媒體賬號針對非語言符號采集、加工并傳播的二次創作多次爆火于網絡。網絡中因網民制作的次級內容構建了融合個人理解的語義場,類推至整個粉絲群體的內容創作可發現彼此的刺激創作相互勾連,至此粉絲社群的話語體系構建完成。近年來個人媒介素養逐漸提升,在原創內容基礎上個性化解構亦逐漸理性客觀,群體間的氛圍也趨向于和諧,在多元價值觀念的碰撞與融合過程中,《非正式會談》節目的爆火出圈則成為一種必然。
交流過程的多元性。《非正式會談》節目實現了交流場域中多元文化、多元立場以及多元符號的互動。布迪厄提出場域理論,認為現代社會是通過無數個個性化的微空間組合建構,作為社會的構成部分的微空間就是所謂的“場域”,場域內擁有獨特的構成邏輯與必然要素。[5]由此可以理解談話場就是在特定的空間(通常是演播室)由多個話語主體共同營造、信息多向且有序流動、不同語義合理疊加的對話語境。《非正式會談》節目不同于傳統的談話類節目,其談話場并非由二元主體的單一互動構成,節目中的12 位外國代表分為正反兩方的話語主體,圍繞特定的話題展開辯論,形成不同觀點的激烈碰撞,其談話場的話語構成也由于外國代表們的參與而變得多元。從國別的角度來看,《非正式會談》節目其實就是國際關系的縮影。在節目特定情境中,這些嘉賓必然本能地成為所屬國家的代表,“個人即國家”的認知使國際話語于無形中融入節目當中,由此將節目話題探討的范圍和深度也上升到了新的維度。從文化基因的角度看,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嘉賓的民族印記和價值觀念,這些特征使嘉賓在節目的“全球文化相對論”環節產生合理的沖突和碰撞,加深對彼此民族話語的了解和認同。嘉賓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社會活動以及正在承擔的社會角色構成了節目中豐富的社會話語。因此,以國際話語、民族話語和社會話語為代表的多重話語在談話場交織,使談話場內意義流動變得更加立體,同時也為談話場中語義疊加和話題互動提供了充足的擴展空間。
空間建構的合理性。信息環境的具體情境一般分為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節目的物理環境主要是對選定的演播環境進行精心布置,創造一個令人愉悅的節目背景。《非正式訪談》節目的演播室為半弧形結構,舞臺的設計為開放式,力求擬合正式會議的空間感,這是節目本身一再強化的標志概念。在每一期節目的開場,鏡頭總是從搖臂的進入式運動開始,疊畫處理后,定位于中近景的是主持人與參與嘉賓,這就是《非正式會談》物理環境的固定模式。在這樣的物理環境中努力營造“很寬松很真實、沒有被侵犯的心理環境”。在演播室的設置中,嘉賓與嘉賓的間隔通常為0.5—1 米左右,減少壓迫感,又留有非語言符號交流的空間,使嘉賓快速進入狀態,向對方打開心扉,獲得交流的最大效果。《非正式會談》節目的演播室氛圍,主持人和嘉賓、觀眾之間的空間設置,都被有機地納入到了整個節目的策劃與傳播過程,并產生了奇妙的化學效應。
嘉賓活潑自由的個人風格和主持人自由開放的節奏把控,為跨國文化交流營造了親切隨和的談話語境,加之舞臺布景方面營造的良好交流環境,讓觀眾迅速沉浸其中,在異質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潛移默化地豐富認知。非語言符號的運用,是《非正式會談》節目一次次“出圈”和爆火的一大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