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影《人生大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莉
《人生大事》以溫暖現實主義為外殼,以殯葬行業為背景,主要從成長、親情、生死三個方面講述主人公莫三妹與父親老莫、武小文以及莫三妹自身職業之間逐步達成和解、相互救贖的故事。影片蘊含著深刻的生命思考和人文關懷,是一部笑淚兼具的“溫馨向”電影。
溫暖現實主義是指“它不回避現實的痛苦和不堪,通過對現實的真實描摹,引發我們對正在發生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和痛點的關注與思考,既保留了現實主義作品的表現力和銳度,同時對于現實苦難的解決辦法又不是通過玄幻或者陰暗的方法,而是找到一個具有建設性的、積極的出路”。[1]電影本質上是一種造夢的藝術,一方面可以使用白描的手法將現實生活中人們的困頓與焦慮呈現在銀幕上,另一方面觀眾通過觀影可以接收到來自影片的心靈感召和精神鼓舞。溫暖現實主義影像能夠直面社會痛點,呈現人們的生活現狀,帶給觀眾溫暖的力量,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電影《人生大事》在粗糲現實之上譜寫生的篇章,通過溫情敘事以死寫生,為溫暖現實主義的影像表達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范本。
監制韓延此前執導的作品《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都圍繞“生老病死”來詮釋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對生死問題的執著與堅持使得韓延在這個領域不斷深挖,因而影片《人生大事》延續了他對生死大事的關注,蘊含著對生死的思考,觀眾從影片中仍舊可以窺得生命的真諦。導演劉江江“孤注一擲”般地將目光對準影視行業少有人觸及的冷門——殯葬行業及殯葬師的日常生活,一是其祖上與殯葬行業有著密切的關聯,二是其對殯葬行業的獨有情懷。導演想借鏡頭給予殯葬從業者一次身份澄清的機會。以往殯葬行業以及相關從業人員總會被人帶著有色眼鏡審視且處處受人忌諱,正是“這種‘諱疾忌醫’式的偏見,使得殯葬行業選擇從業人員的范圍狹窄,社會人員選擇殯葬行業的意愿很差”。[2]因此,導演直接從正面表現殯葬師這一職業的偉大之處,帶領觀眾重新認識殯葬行業。
成長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意味著個體在生理和心理雙重意義上的成長與成熟。“成長是生理的成長發育和精神上的自我意識不斷磨礪實現自我價值的歷程,期間充滿了叛逆和對抗、沖突與和解。”[3]可是有時候生理上的成長并不能與心理上的成長同步,這就需要外部的矛盾沖突來推動個體的成長,只是“埋下矛盾并掩蓋表面的沖突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更不能達到真正的‘和’”,[4]這就需要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借外部矛盾主動完成蛻變。影片主要圍繞殯葬師莫三妹的個體生命軌跡和成長歷程展開,起初莫三妹在老父親的威逼利誘下不得已才接手了家族個體店“上天堂”,誰知小文的意外到來和此后的幾場葬禮,不但悄然改變了他對職業、父親和生活的態度,還促使父子多年的隔閡消解,使得他漸漸從一個混不吝的青年成長起來。
父與子的和解。父子關系的變化是影片的一條主線,也是影片當中比較吸睛的情節。父親老莫是影片的靈魂人物,父親給莫三妹施加壓力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影片中,父親第一次出現是要將代表著家族事業傳承的房產證過戶給莫三妹,倘若放到其他人身上這完全會是個喜大普奔的事情,但是到了這對父子身上卻恰恰相反,二人劍拔弩張的氣氛令人緊張。此時父子二人的關系是相互對抗的,莫三妹也是不成熟的。在情感方面,女友的一句話:“我根本看不到你成熟的樣子,更看不到你當爹的樣子。”恰巧佐證了莫三妹不成熟的事實。綜觀影片,可以發現無論是男主人公在情感上的失敗還是與父親關系上的劍拔弩張,都與他個人的不成熟有關。
中途因小文大鬧殯儀館找外婆的鬧劇,老莫來興師問罪并對莫三妹下了最后通牒——1 個月之內湊夠30 萬元。父親施加給莫三妹的壓力在影片的一個場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五指山形狀的沙發壓在莫三妹身上暗喻現在的他就如同當年大鬧天宮的孫悟空一樣陷入了困局,而老莫就如同如來佛,無論莫三妹怎樣翻滾都逃不出父親的手掌心,這一設置也是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父權至上體系的回應。莫三妹與活人簽訂殯葬合同的叛逆行為徹底激怒了父親,挑戰了父親的權威,使得父子二人早已有之的矛盾被徹底激化。此后,在莫三妹主動求父親出山幫情敵整理遺容的事情中父子二人的關系逐漸拉近,武小文在其中充當了二人關系調節的黏合劑。在莫三妹的詢問下老莫主動吐露了二哥身死的實情,至此,他終于理解了父親讓二哥成為他“職業引路人”的真實原因,二人關系破冰,最終達成和解。
莫三妹的快速成長依托于外界的矛盾沖突和內部推動力量,外部原因是父親施壓下各方面壓力加劇,內部原因是身為一名父親撫養孩子的責任感、個體成長力量與職業道德感。這些原因共同推動莫三妹積極成長,而只有莫三妹真正成長了才能擔當起殯葬師和父親的名號。從前期莫三妹強烈的叛逆行為到他后期逐漸收斂心性、理解父親深意便明顯能夠看出莫三妹認知體系的成熟與個體精神上的成長。父子二人由分庭抗禮到釋嫌和解的過程也是莫三妹實現自我蛻變的過程,與此同時,這其實也是對父權體系的積極回應。
與職業的和解。殯葬師給了逝者最后的體面和尊嚴,可誰又能給他們尊重與體面?事實上,任何一種職業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任何一份職業都值得被尊重,殯葬師職業也是如此。《人生大事》中莫三妹與殯葬師這一職業和解的過程,其實就是逐步認同、尊重殯葬師這一職業的過程。
從影片中的幾處小細節就可以看出莫三妹對殯葬師職業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影片第一次葬禮上,莫三妹身著花襯衫和大褲衩、腳踩拖鞋的模樣儼然是個小混混,他順手拿過火盆里燃著的紙錢把煙點燃。此時的他缺乏對逝去生命的敬畏,冷漠看待生死。王建仁更是說出“三哥送你上天堂,不就怕別人說你是吃死人飯”等調侃的話語,由此可見二人均對自身所屬的殯葬行業缺乏敬畏之心,缺乏敬畏的背后是對自身行業的不認同,而“認同是自我的心理社會的統一能力,在人類生存的社會中,沒有同一感就沒有生存感”。[5]通過影片可以發現莫三妹每發葬一個人對自身行業的認同就又多了一分。如果說是小女孩父母的鞠躬感謝使莫三妹有所觸動,那么父親口中二哥身死的真相才是擊潰莫三妹防線的最后一擊。
至此,在影片最后幾場葬禮中莫三妹穿起了職業裝,滿懷敬畏地發葬每一名逝者,這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逝者家屬的寬慰,而影片前半部分莫三妹對殯葬職業的態度其實就是此時此刻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我們”對殯葬師職業的態度。因此,影片中莫三妹對殯葬師職業前后截然不同的態度是符合現實邏輯與劇情發展要求的。最終,那個從一開始就面臨著關張的“上天堂”用骨灰載滿祝福、替活人辦葬禮、將碎裂肉身復原,這一切皆是殯葬師種下的因,而滿天星辰是他們辛苦得來的善果。影片最后莫三妹收獲了職業認同感與生存感,與自身職業達成和解,“上天堂”的燈由暗轉明的那一刻就是莫三妹成長最好的證明。
親情是絕大多數影視作品中無法脫離的主題,特指親屬之間特有的感情。《人生大事》采用了一種全新的親情書寫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過分理想化的嫌疑,但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上莫三妹與小文之間非血緣親屬關系的建構,如同一場春雨滋潤著觀眾的心靈,二人互相救贖的過程是影片另一條重要的線索。
父子關系的變化,影片的故事主要圍繞莫三妹與武小文由相互對抗到互相理解再到最后產生父女之情的轉變展開,情節上層層遞進,細節上處處鋪陳。從影片中就可以看到從莫三妹不忍收留武小文到默默關注她情緒,再到武小文處處維護莫三妹,最后莫三妹與她產生父女之情等一系列清晰地遞進過程,二人建立關系始于武小文尋找外婆的這條線索。其中涉及二人關系的轉變、感情的遞增,尤為動人的是二人由對抗關系向救贖關系的轉變。影片對于二人關系的轉變、父女之情生發的描繪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體現的,二人初次見面是在武小文外婆的發葬儀式上,她認為莫三妹的存在威脅到了外婆的安全,于是手持紅纓槍刺了他的屁股,此時的莫三妹被小文視為“壞人”,二人無疑是對抗的。直到莫三妹決定收留小文,二人的關系才逐漸轉變。為活人辦葬禮的莫三妹挨了打,她關切地用口水抹在莫三妹的傷口上:“消炎止痛,外婆說的!”用實際行動關心莫三妹的小文著實填補了莫三妹缺失已久的親情。
而莫三妹在意識到小文外婆在她心中的重要性之后,將外婆的聲音別出心裁地放到玩偶豆角里;與王建仁、銀白雪爭著去開家長會;武小文“孝子打碗”的戲碼冒犯到老師和家長后為教育她,向來不羈的莫三妹彎下身子向家長和老師鞠躬道歉;吃她的剩飯,無微不至地照顧武小文,將“上天堂”布置成家的樣子;武小文親媽找來追要她時莫三妹糾結、難過,影片句句不提親情卻句句不離親情。而在武小文的心底她早就把莫三妹視為自己的父親了,她跟老師說自己的爸爸是種星星的人,影片到最后她像當初尋找外婆一樣手持紅纓槍找到了莫三妹,以上種種均能體現她與莫三妹感情深厚。莫三妹因她而滿懷“需要感”“存在感”,她因莫三妹而充滿安全感,最后,莫三妹成長為了一名真正的父親,武小文則成了無憂無慮的小朋友。互為鏡像的兩人在彼此救贖的過程中產生了超脫于血緣關系之外的親情,而這份親情也是堅不可摧的。兩個人在雙向奔赴中慢慢成長,體會親情真正的含義,而這份真情也溫暖著戲外的每一名觀眾。
另外,武小文與外婆之間的祖孫之愛也是影片中不能忽視的存在,祖孫之愛是影片整個情感系統的框架和支撐點,影片主要通過物件細節體現祖孫之間的深厚情感。年邁的外婆是她生活的全部,也是她過去幾年生活中唯一的亮色,以至于外婆去世之后武小文對外婆的一切叮囑都念念不忘。電話手表是外婆深愛她的憑證,漫天星辰下她注視著天上閃爍的星星,一遍遍地聽著電話手表里外婆絮絮叨叨卻讓人心安的語音;外婆親手縫制的玩偶豆角封印著外婆對小文的愛,以至于她處處抱著從不離身。影片雖然以殯葬題材為背景,卻沒有采用夸張的手法呈現死亡,反而通過娓娓道來的方式講述整個故事。全片以溫情敘事擊潰現實苦難,真摯情感與溫暖人性撫慰著每一名觀眾的心靈,啟發觀眾重新思考生的價值與死的意義,這就是溫暖現實主義影像的價值所在。
生命,開端在生,盡頭在死,人終有一天會死,因為死亡是人的一生中無法抗拒的最終結局,那么倘若真到了那一天人們該如何看待死亡?其實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敢直面死亡。受中國傳統生死觀的影響,中國人對“死亡”二字一向比較忌諱,諸如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論,人們選樓盤、車牌特意避開“4”(諧音“死”)等,種種實例表明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死亡的態度是避而不談。但是也有先人對死亡有不同的認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提到:“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也就是說,生而為人彈指一瞬,不必因生而樂,又何必為死而憂,這與電影《人生大事》所傳達的人生道理存在異曲同工之妙。
影片對生命價值意義的呈現和死亡態度的思考還蘊含在父親老莫的葬禮中,老莫的葬禮既體面又與眾不同。這是莫三妹對父親想要的葬禮做出的最合適的解答,生在華夏大地上一生都恪守規矩的老莫在死后體驗了一把“出圈”的葬禮——煙花葬。影片透過老莫的葬禮映射了人的一生,這場煙花葬從璀璨到落幕,從熱鬧非凡到寂靜冷清,導演用這種新穎的方式呈現死亡,消解了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使觀眾重新解讀生命的意義,也減少了直面死亡給觀眾造成的心理創傷。影片運用浪漫化手法對觀眾進行“創傷治愈”,彰顯著向死而生的主題,讓逝者安息,讓生人奮發。
《人生大事》一改其他影片對死亡的沉重表述,而是透過死亡這樣一個嚴肅的話題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傳達給觀眾。藝術性地把人類的苦難、死亡加以內在化識別、表現并預想克服“尚未挽救的世界狀況”,[6]《人生大事》正是通過藝術實踐成功克服了這一“尚未挽救的世界狀況”——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影片直接從個體生命著手直面死亡創傷,宣泄人類的苦難,觀眾不僅可以獲悉生命的價值意義,還能對死亡的恐懼進行想象性克服。影片在散播溫情之余向觀眾傳遞了積極樂觀、豁達向上的生死觀,提供給觀眾一種審視死亡的新角度。在后疫情時代,影片的上映相當于給觀眾打了一劑強有力的“強心針”。
電影《人生大事》是一部溫暖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影片在關注社會現實、大膽觸碰社會熱點痛點、反映社會人情冷暖的同時,透過成長、親情、生死三重主題罕見地聚焦了喪葬從業人員這個特殊群體。影片還將喪葬職業的艱辛不易,喪葬從業人員直面死亡、敬畏生命的職業態度呈現在影片當中。當然,影片在現實主義方面做得還并不完美,如莫三妹與武小文之間非血緣親屬關系的建構過于理想化,武小文母親最后加入殯葬大家庭的贅述等。但是瑕不掩瑜,《人生大事》大膽呈現死亡,直面死亡創傷,真正做到了動人、感人、撼人。影片深刻地傳遞了向死而生、積極樂觀、豁達向上的生死觀,給予觀眾向往新生的精神力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