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山東 濱州 256803)
肺癌是惡性腫瘤,可分為小細胞癌、非小細胞肺 癌(NSCLC),其 中NSCLC 的 占 比 可 達80%[1]。NSCLC 早期無特異性癥狀,患者大多是在出現咳血、胸痛等嚴重癥狀時就診,但此時病情已經進展至中晚期,無法實施手術治療。化療是NSCLC 的主要治療方法,能有效殺滅腫瘤細胞,預防腫瘤持續侵襲或轉移,從而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2]。但NSCLC 惡性程度高,患者免疫力及抵抗力差,并伴有其他器質性病變,常規化療較難阻止腫瘤進展,難以獲得理想效果。近年來,靶向治療藥物的應用以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等優點逐漸成為腫瘤治療的研究熱點[3]。安羅替尼為小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活性成分是鹽酸安羅替尼,能通過抑制腫瘤細胞中的生長因子來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或擴散[4]。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月我院收治的40 例NSCLC 患者,通過分組對照來探究安羅替尼聯合常規化療對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40例NSCLC 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51 ~77 歲,平均年齡(63.56±4.50)歲;病程1 ~6 年,平均病程(3.22±1.43)年;分期:7 例Ⅲb 期,13 例Ⅳ期;癌癥類型:10 例腺癌,7 例鱗癌,3 例其他類型。對照 組:男11 例,女9 例;年 齡50 ~78 歲,平 均年齡(62.01±4.83)歲;病程1 ~5 年,平均病程(3.15±1.30)年;分期:8 例Ⅲb 期,12 例Ⅳ期;癌癥類型:11 例腺癌,7 例鱗癌,2 例其他類型。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 版)》[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經病理活檢確診,有可測量的靶病灶;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存在免疫系統缺陷;對研究藥物過敏。
對照組進行常規化療(長春瑞濱+ 吉西他濱聯合化療):先靜脈注射鹽酸吉西他濱(北京協和藥廠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03523,規格:2 g)1000 mg/m2,注射時間為30 min ;再注射長春瑞濱(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41150,規格:20 mg)25 mg/m2,注射時間為15 ~20 min。治療3 周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3 個療程。在上述基礎上,觀察組每日早餐前口服安羅替尼(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80004,規格:12 mg)12 mg,1 次/d,1 個療程為3 周,前兩周用藥,第三周暫停治療;1 個療程后調整用藥劑量為10 mg/d,持續治療3 個療程。
(1)臨床療效:根據實體瘤療效標準評價臨床療效。完全緩解:腫瘤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續≥4周;部分緩解:病灶縮小≥30%,持續≥4 周;穩定:病灶縮小<30% 或增大<20%;進展:病灶增大≥20% 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 完全緩解率+ 部分緩解率+ 穩定率。(2)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采集3 mL空腹血,離心獲得血清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VEGF。(3)腫瘤標志物:治療前、治療3 個療程后,使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125(CA125)、細胞角質蛋白19 片段抗原21-1(CYFRA21-1)。(4)血清學指標:治療前后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與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的水平。(5)不良反應:記錄化療期間腹瀉、紅細胞減少、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6)無進展生存期:記錄兩組治療3 個療程后的無進展生存期。
采用SPSS 20.0 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對比[例(%)]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VEGF、CEA、CA125及CYFRA21-1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 療 后 兩 組 的 血 清VEGF、CEA、CA125 及CYFRA21-1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VEGF、腫瘤標志物的對比(± s)

表2 兩組血清VEGF、腫瘤標志物的對比(±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VEGF(ng/L)CEA(μg/L)CA125(U/mL)CYFRA21-1(n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20)346.21±42.88 55.33±6.17a 50.67±5.24 7.16±1.05a 219.15±30.59 60.56±6.49a 5.89±1.10 2.02±0.41a對照組(n=20)352.19±45.27 66.10±5.25a 50.53±5.41 9.20±1.83a 221.90±27.51 72.32±5.02a 5.99±1.28 2.64±0.43a t 值 0.429 5.945 0.083 4.324 0.299 6.410 0.265 4.667 P 值 0.670 0.000 0.934 0.000 0.767 0.000 0.793 0.000
治療前兩組的血清NSE、TGF-β1、MMP-2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血清NSE、TGF-β1、MMP-2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學指標的對比(± s)

表3 兩組血清學指標的對比(±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NSE(ng/mL)TGF-β1(μg/L)MMP-2(μ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20)28.87±3.17 20.43±2.58a 41.49±5.24 30.10±3.83a 119.05±13.42 72.79±5.29a對照組(n=20)29.11±2.83 24.75±2.07a 40.63±5.59 35.44±1.20a 122.63±13.06 80.02±6.05a t 值 0.253 5.841 5.502 5.950 0.855 4.023 P 值 0.802 0.000 0.619 0.000 0.398 0.000
兩組的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的對比[例(%)]
觀察組的無進展生存期為(126.84±26.33)d,對照組的無進展生存期為(84.22±18.79)d ;兩組的無進展生存期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892,P=0.000)。
NSCLC 起源于支氣管黏膜、肺泡上皮等組織,發病原因比較復雜,可能與長期吸煙、環境污染、遺傳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有關,近年來其發病率呈升高趨勢[6]。NSCLC 的侵襲性強、根治難度較大,且多數NSCLC 患者就診時處于中晚期,病情復雜,治療難度更大。手術雖為NSCLC 的首選治療方案,但中晚期NSCLC 患者的機體耐受能力差,難以承受手術帶來的創傷,整體預后不理想,故多選擇化療來殺滅腫瘤細胞,改善預后。有研究[7]指出,中晚期NSCLC 的腫瘤轉移及增殖途徑較多,進行常規化療難以獲得理想的腫瘤進展抑制效果,因此需調整、優化化療方案。腫瘤的增殖及轉移與新生血管關系密切,VEGF 會加速新生血管形成,誘導腫瘤形成及轉移;CEA、CA125、CYFRA21-1 是常用腫瘤標志物,癌癥發生后,體內的腫瘤標志物水平呈高表達。NSE 為烯醇化酶的同工酶,大量存在于腫瘤組織中;MMP-2 為基質金屬蛋白酶,當機體細胞發生惡性病變時,其會通過降解機體細胞外基質中的膠原蛋白來加快腫瘤細胞的轉移;TGF-β1是一種由免疫細胞產生的多肽,對NSCLC 腫瘤上皮間質轉化有調節作用,可促進腫瘤的轉移與浸潤。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血清VEGF、CEA、CA125、CYFRA21-1、NSE、TGF-β1、MMP-2 水 平 均 低 于對照組,無進展生存期長于對照組,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無統計學差異。表明安羅替尼聯合常規化療在NSCLC 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龐宏濤等[8]的研究顯示,安羅替尼聯合化療治療晚期NSCLC 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改善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抑制腫瘤進展,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且安全性較高,這與本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安羅替尼是小分子、多靶點抗腫瘤藥,給藥后能對腫瘤細胞增殖相關的激酶進行強效抑制,降低VEGF 水平,阻止內皮細胞遷移,抑制管腔形成,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的目的[9-10]。安羅替尼還能通過干擾腫瘤細胞增殖有關通路的激活,影響腫瘤遷移、侵襲過程,并能誘發腫瘤細胞凋亡,進而可增強相關療效,抑制病情進展,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11-12]。此外,安羅替尼可針對性地抑制腫瘤相關基因的高表達,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影響較小,毒副作用小,故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安羅替尼聯合常規化療能夠提高NSCLC 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血清學指標,降低其腫瘤標志物水平,延長其無進展生存期,且安全性較高。但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如樣本來源單一、觀察時間短、觀察指標有限等,故安羅替尼聯合常規化療在NSCLC 治療中的具體應用效果還需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