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靖輝,張振皓,張志才,郭 濤,邵增務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上皮樣血管內皮瘤(EHE) 是一種罕見的中度惡性血管腫瘤,可發生在肺、肝、骨、軟組織等器官和組織[1-2]。盡管該腫瘤來源于內皮細胞,但起源于主動脈的該腫瘤十分少見,僅有少數文獻報道。這種惡性腫瘤以特殊的黏液透明間質中上皮樣內皮細胞群為特征,分子特征為WWTR1-CAMTA1(90%) 或YAP1-TFE3(10%) 基因融合[3-4]。由于EHE 的影像學特征無特異性,僅根據影像學表現診斷EHE 非常困難,臨床上常將其與多發性骨髓瘤、骨轉移瘤相混淆。我們通過多學科團隊討論的形式為診斷該疾病提供了方法,并通過截除患趾后檢查成功確診了一例可能原發于降主動脈的EHE?,F報告如下。
患者女,59 歲,因雙下肢腫痛3 月余于我院血液內科住院治療,X 線、CT 顯示其下肢多發骨質破壞,骨髓穿刺結果與血尿輕鏈未見明顯異常。PET-CT 顯示下肢多發骨質破壞,部分伴軟組織影,考慮為惡性腫瘤病變,血液科排除血液疾病可能。后轉入骨腫瘤科治療,我科對患者脛骨骨質破壞處行CT 引導下骨穿刺活檢,病理結果未見明確腫瘤性病變,明顯與患者影像學和臨床表現不相符。在院期間,患者雙下肢腫脹加重,右小趾出現迅速進行性壞死伴出血,表皮剝脫。同時血壓升高,普通的降壓藥難以控制。我們對其進行了抗凝、鎮痛、降壓等對癥支持治療,并進行了全主動脈CTA 檢查(檢查見降主動脈有可疑占位)?;颊邍乐氐呐R床癥狀以及影像學表現與陰性的病理檢查結果不符。因此,我們組織了多學科專家團隊進行討論。經討論,我們高度懷疑患者系EHE 多發轉移,患者右小趾壞死灶系腫瘤轉移所致。經影像學專家分析,全主動脈CTA 中觀察到的疑似血栓為腫瘤的可能性非常大(腫瘤細胞隨血流轉移至雙下肢),建議行雙下肢核磁共振進一步確診,并截除嚴重壞死的右小趾,進行病理檢查。同時我們分析了骨穿刺結果為陰性的原因:該患者的骨質破壞范圍較小,且瘤體富含血液,細針穿刺不易獲取整體標本,故確診困難。后續患者雙下肢核磁共振顯示:雙下肢惡性腫瘤多發轉移,EHE 可能。截除的右小趾病理報告確診為EHE(見圖1)。患者系惡性腫瘤多發轉移,由于EHE 晚期生存率較低,缺乏有效治療手段,故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應患者要求給予辦理出院。

圖1 病理檢查圖像
EHE 是一種十分少見的惡性血管腫瘤,年發病率約為0.038/100 000[5],40 歲到50 歲時發病率較高,女性更加易感,在兒童中十分少見[6-9];盡管EHE 起源于內皮細胞,但經過我們對文獻的檢索發現,僅有少數病例的EHE 發生于動脈(主動脈更加少見)。目前,臨床上對EHE 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但可知基因突變參與了EHE 的發生過程。在EHE 中可見WWTR1-CAMTA1 或YAP1-TFE3 基因融合[4,10],所以強烈建議在診斷EHE 的過程中對WWTR1-CAMTA1 和/或YAP1-TFE3 進行免疫組織化學(IHC)或分子評估,以確認診斷,并排除其他類似物(如血管肉瘤和上皮樣血管瘤)[11]。高達90% 的EHE攜帶t(1 ;3)(p36.3 ;q25) 易位,其可導致WWTR1-CAMTA1 融合基因的形成,而小部分EHE 患者表現出另一種遺傳畸變,表現為t(X;11)(p11;q22) 易位,導致YAP1-TFE3 融合。同時,具有YAP1-TFE3 融合特點的EHE 患者往往比WWTR1-CAMTA1 融合患者的年齡更小[3,12]。四肢EHE 常見的癥狀包括局部疼痛和腫脹,而本文中的病例除了表現為雙下肢疼痛與腫脹之外,還可觀察到右足小趾由于腫瘤侵犯迅速壞死,此類轉移到皮膚表面的情況也是十分少見的,值得引起人們的關注。當懷疑EHE 發生時,有文獻建議使用CT、MRI 和FDG-PET/CT 對患者進行全身成像基準分期。尤其是懷疑累及骨骼時,全身MRI 與全身FDG-PET/CT 是檢查骨骼和四肢受累的可取方法,這一點與我們的處理是相符的。EHE 在累及骨骼時以中軸骨和下肢為主,X 線和CT 上通常表現為溶骨性病變,邊緣可見硬化[7,9]。侵犯至軟組織時,大多數EHE 的MRI 影像在T1 加權像上呈低至中等信號,而在T2 加權像上呈高信號,邊緣清楚或不規則[13-14]。同時在FDG-PET/CT 中,FDG 的攝取通常是輕度或中度,但本病例FDG 的標準化攝取值較高,有文獻提示此類患者的存活率明顯較低,病情進展較快[15-16]。從肉眼上看,此類腫瘤的大小可以從小結節到大腫塊不等,當類似本病例的情況發生時(腫瘤侵犯皮膚),可觀察到局部壞死出血,這一點值得注意。從鏡下可觀察到EHE 由上皮樣細胞組成,排列成束狀、索狀或實心狀,胞漿呈玻璃樣嗜酸性,常有胞漿空泡,位于獨特的黏液透明間質中,偶見出血灶。EHE 的免疫組織化學檢查顯示其持續表達CD31、ERG、CD34 和FLI-1,其局部細胞角蛋白免疫陽性率小于30%。從活檢方面而言,我們認識到在取活檢診斷該疾病時,雖然穿刺活檢對患者的創傷較小,但由于EHE 的出血性,不易獲得準確的病理標本,故我們建議對腫瘤做切除病檢,這樣敏感度較高。由于其罕見性,指導治療選擇的臨床數據十分有限。目前對于確診的單灶性EHE 首選的治療方法是徹底手術切除(R0),其預期治愈率為70% ~80%[7]。當選擇R1 切除時,手術可以與放射治療結合進行。當預計患者無法進行完全切除時(R0/R1),根據醫療機構的判斷,可以使用放療、消融甚至隔離肢體熱灌注化療來替代手術[11]。盡管EHE 被認為對放療敏感,但由于該疾病的罕見性,系統評估放療在治療EHE 中應用效果的證據有限。同時關于EHE 的化療目前還沒有建立標準的醫療方法。
EHE 是一種十分少見的腫瘤,尤其是懷疑來源于主動脈的EHE 幾乎未見報道。本文旨在總結EHE發病的特征,提高對該罕見疾病的診治水平。對于發生在骨骼上的EHE 我們建議直接切除行病檢而不做骨穿刺活檢。當EHE 侵犯至軟組織后,行增強MRI可見T1 加權像上呈低至中等信號,而在T2 加權像上呈高信號,這一點具有特征性。當單一科室鑒別不明確時,MDT 討論可為診斷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