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虎 張函語
摘要:認知戰是指某個國家、政治集團、軍隊或社會群體從認知域的角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他國思想、文化及價值觀念,故意影響他國認知方式和意識形態,以達到本國政治目標、實現本國利益的一種政治活動。它是一種全新領域的作戰方式,集政治戰、輿論戰、心理戰、信息戰、智能戰、網絡空間戰于一體。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有其歷史背景、技術背景和現實動因。從歷史溯源來看,認知戰是冷戰時期美國對華心理戰的時代延續;從技術層面看,認知戰是美國對華輿論宣傳戰的“升級版”和“加強版”;從現實動因看,渲染“兩種制度”“兩條道路”對立,強化綜合威懾效果是美國對華認知戰的初始動機。近年來,美國在南海問題、涉港、涉臺、涉疆、涉藏及軍事安全等領域發起了認知戰攻勢,企圖顛覆世界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美國對華認知戰對我國的國際形象、意識形態安全、民族團結都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面對美國對華認知戰的不斷升級,中國要將認知戰的應對提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掌握國際涉華輿論主導權,在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構建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同時搶占人工智能這一認知域前沿科技制高點,有效應對美國對華開展的認知戰。
關鍵詞:意識形態安全;認知戰;中美關系;人工智能;南海;國際形象
中圖分類號:D8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3378(2023)04-0110-14
DOI:10.13946/j.cnki.jcq is.2023.04.011
作者簡介:郭永虎,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張函語,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美國國會涉華法案文本整理、翻譯與研究(1979-2019)”(19ZDA169);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GJX2023D31)
引用格式:郭永虎,張函語.美國對華認知戰:動向、影響與應對[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4):110-123.
隨著認知心理學和信息通信技術的進步,認知戰逐漸成為大國在意識形態領域博弈的重要方式。2022年,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將認知戰提升到與物理層面作戰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1]。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加劇,美國從認知層面加緊了對華意識形態滲透和宣傳,妄圖以“政治正確”模式強行以意識形態劃界,孤立和遏制中國,奪取和控制意識形態的主導權。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國在中國核心利益領域開展了全方位的認知戰攻勢,對中國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形象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
從研究現狀來看,目前學術界對認知戰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從軍事層面對認知戰的特征和手段進行了研究。孫金華從敘事理論研究框架出發,在宏觀和微觀敘事策略層面上由表及里地探析美軍認知戰的本質[2]。郭橦霖在俄烏沖突背景下探討了認知戰場角逐對中國人民軍隊作戰模式的啟示[3]。桂曉等學者從軍事領域分析了認知戰的特征和主要方式[4]。二是從國際政治層面對美西方在全球開展認知戰的主要活動進行研究。門洪華等學者從大國博弈的戰略設計層面出發,系統勾勒美國當局圍繞認知域的戰略布局與戰略指向,思考大國認知域博弈對中國的啟示和防范認知風險的可行路徑[5]。謝文濤對美國認知戰為何能影響大國戰略穩定以及如何影響大國戰略穩定進行了探討[6]。張景全分析了美國同盟體系認知戰戰略及實踐[7]。馬妍探討了美西方與俄羅斯認知攻防戰的手段與效果及其對中國的啟示[8]。總體來看,學界對美國針對中國開展認知戰的研究仍非常薄弱,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鑒于此,本文擬從界定認知戰的概念入手,分析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的背景,探討美國在中國核心利益領域發動認知戰的新動向,分析其對中國產生的負面影響,進而提出應對舉措。
一、認知戰的概念界定
認知域作戰這一思想在我國有著較深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我國的《孫子兵法》蘊含了認知戰的萌芽思想。《孫子兵法》闡述形勢、奇正、謀攻、軍爭、九變、行軍、用間等謀略,都是建立在科學認知之上的高度智慧。比如,《孫子兵法》寫道“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西方“認知戰”的理論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他提出戰爭要通過暴力手段打敗敵方的意志,消滅敵人的精神力量。20世紀70年代,美國戰略家約翰·博伊德在克勞塞維茨的基礎上提出“精神戰”概念,包括著名的“OODA”(觀察—判斷—決策—行動)理論。該理論是指通過各種手段制造、利用和放大敵方個體或群體的焦慮、猜忌、懷疑和恐懼等心理,在敵人內部形成一種不安的政治氛圍,以達到瓦解敵方意志的目的。這為21世紀美國認知戰戰略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
21世紀初,美國在報告《網絡中心戰》中首次在軍事上引入認知域概念。該報告將作戰域分為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認為認知域作戰是對人心理和精神的掠奪,這也是認知域首次作為獨立戰域被美國軍方認可。2017年9月,美國空軍前參謀長大衛·古德芬在軍事上正式提出“認知戰”這一表述,認為“戰爭形態正由消耗戰向認知戰方向轉變”[9]。但古德芬所表述的“認知戰”仍屬于“信息戰”范疇,并非今天所說的影響和改變人類認知的“認知戰”。2020年3月,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推出“作戰2040:北約在未來將如何競爭”認知戰項目,將認知戰界定為公眾輿論武器化的意識形態戰爭,全面展現美國對認知戰概念、手段及地位等的深入理解。法軍退役中校、現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創新中心主任弗朗索瓦·杜·克魯澤(Francois du Cluzel)撰寫《認知戰》報告,從網絡媒體、神經科學和法律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認知戰是對信息戰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意識形態戰爭,同時也是一種參與式的宣傳,旨在利用情緒、人腦的弱點、內心的焦慮和一些固有的觀念,配合虛假或真假雜糅的信息,“編程”人的思維,達到削弱、干涉或擾亂目標人群的目的[10]。
北約創新中心于2021年6月發布《認知工作坊:改善認知的創新解決方案》。該報告將認知戰定義為結合網絡、信息、心理工程、社會工程等非動能作戰能力的聯合兵種作戰方法[11]。這標志著認知戰正式上升為以美國為主導、以北約成員國為盟國的新型大國博弈戰略計劃。2022年,北約科技組織(STO)發布《“認知戰”:“認知”概念在戰爭領域的出現》報告。該報告指出,隨著數字化戰略決策輔助、新型作戰域的出現以及大數據和數據分析的入侵,“認知域”作為第六戰域通過與數字技術的緊密結合得到了很大發展。2023年,北約盟軍轉型司令部在《認知戰:加強和捍衛思想》文章中指出,認知戰是與其他權力工具同步進行的活動,為獲得優勢,通過影響、保護或破壞個人和群體的認知來影響態度和行為[12]。2023年4月1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少校安德魯·麥克唐納和瑞安·拉特克利夫在美國海軍學會網站發表《認知戰:在人的維度上進行機動》一文,將“認知戰”定義為故意針對個人認知以影響人類意志的行動和活動,并對認知戰的作戰構想進行了具體描繪[13]。
在學術研究領域,國外學術界對認知戰的概念進行了探討。法國認知科學家伯納德·克拉維里在《認知戰概念》(The Cognitive Warefare Concept)一文中表示,認知戰是一種非常規的戰爭形式,是與信息戰相關的較新的網絡技術、軟實力的人為組成部分和心理戰操縱方面的結合,它利用網絡工具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利用心理偏見或反射性思維引發思維扭曲,影響決策并阻礙行動[14]。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者蘭德斯(Richard·A·Landes)將認知戰描述為在不對稱沖突中由弱勢一方進行的戰爭,操縱信息和思想,旨在說服較強一方不要使用其優勢力量,以便重新部署、更好地進行軍事戰爭[15]。除此以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認為認知戰整合了網絡、信息、心理和社會工程能力以實現其目的。認知戰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有選擇地、連續地針對一個社會中有影響力的個人、特定群體和大量公民,試圖播下懷疑的種子,引入相互矛盾的敘述,使觀點兩極分化,使群體激進化,并激勵他們采取行動,破壞或分裂一個原本有凝聚力的社會[16]。
當前,對于認知戰的具體內涵,國內缺乏權威定義,國內學者大多圍繞“認知域作戰”進行概念界定。2012年,逯記選等學者較早提出認知域作戰概念。“所謂認知域作戰,就是在一定時空范圍內,通過對對方人員的認知、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進行干擾或攻擊,以掌握整個戰爭的政治態勢和心理走向的主導權,是迄今為止人類戰爭的最高層次。”[17]桂曉等研究者認為,認知戰源于信息戰但不限于信息戰,“在美國,認知戰是指國家或團體通過影響對方公民或類人類機器的認知過程,滲透、削弱、征服或摧毀認知機制,引發思維扭曲、改變認知水平并產生負面影響的行動模式”[4]。馬妍認為,現代意義上的認知戰指的是以現代認知理論和科學為指導,調用輿論、心理、法律等多領域手段,開展輿論宣傳、心理攻防、人心爭取、信心顛覆、信仰影響、思維爭奪以及意識形態斗爭等活動,意在爭奪人們在思維、信仰、價值觀、個人態度、情感、認同與評判傾向方面的主動權,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8]。
隨著認知戰的理念不斷完善和發展,其概念也在變化和更新。本文認為,認知戰是指某個國家、政治集團、軍隊或社會群體從認知域的角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他國思想、文化及價值觀念,故意影響他國認知方式和意識形態,以達到本國政治目標、實現本國利益的一種政治活動。認知戰是一種全新領域的作戰方式,是集政治戰、輿論戰、心理戰、信息戰、智能戰、網絡空間戰為一體的作戰形態。
二、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的背景分析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有其歷史背景、技術背景和現實動因。從歷史溯源來看,認知戰是冷戰時期美國對華心理戰的時代延續。從技術層面看,認知戰是美國對華輿論宣傳戰的“升級版”和“加強版”。從現實動機來看,“兩種制度”“兩條道路”之爭是美國對華認知戰的初始動機。
(一)歷史緣起
美國對華發動認知戰經歷了萌芽、發展、不斷成熟的歷史過程。認知戰與心理戰可謂同根同源。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NSC74文件中提出心理戰的目標:“心理戰用于國家宣傳和其他非戰斗行為,用于交流思想和信息以影響國外組織的觀點、態度、立場、情緒和行為,以此實現國家的目標。”[18]新中國成立初期,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后,杜魯門政府加緊了對中國心理戰計劃的部署。1950年7月10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首次將中國納入其心理戰計劃。1951年10月23日,杜魯門總統在其批準的NSC10/5號文件《隱蔽行動的范圍與步驟》中明確將“挑撥蘇聯與其衛星國以及中國的關系,增強資本主義國家對美國的向心力”作為心理戰的目標之一[19]。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對新中國實施了以冷戰宣傳為主要形式的心理戰。以涉藏心理戰為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行動協調委員會在1959年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叛亂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戰略評估,并確定其宣傳戰略目標為“向公眾傳媒最大限度地宣傳西藏叛亂”。解密檔案顯示,叛亂發生后,美國新聞署整合全球各類新聞資源對事件進行鋪天蓋地的歪曲性報道。美國主流媒體《紐約時報》發表了多篇社論指責中國政府。該報還將平息西藏叛亂與當時的“匈牙利事件”相提并論[20]。1959年10月8日,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助下,小羅威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出版了《西藏的無聲之戰》一書,書中蓄意歪曲歷史,污蔑中國共產黨所謂“侵略”西藏[21]。半個多世紀后,尤其是特朗普至拜登時代,美國在涉藏問題上對華發動認知戰的動機和本質與20世紀50年代如出一轍。
(二)技術背景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AI搜索等新技術支撐的“智能+”時代加速演進,美國日益重視新興技術對人類認知方式和觀念構建的重要影響,對于戰爭的認識出現了變化。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現代戰爭已經逐步表現為心理戰、信息戰、輿論戰、貿易戰等,并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對抗領域——認知域。人工智能賦能認知戰的巨大優勢在于其無處不在、無孔不入而又高度自動化,不知不覺地高效影響、感染和塑造對手的思維認知[22]。它能精準滲透指向性信息,引導受眾群體的思維認知。
人工智能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也勢必會對戰爭的形式產生一定影響。2022年11月30日,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ChatGPT聊天機器人,標志著搜索AI化的到來。ChatGPT為人類帶來搜索便利的同時,也將對人類思維方式和工作生活產生顛覆性影響。若美國將ChatGPT作為其發動認知戰的手段之一,那么其抹黑中國形象言論的滲透效果將會更強。當前正處于中美激烈博弈的時期,在ChatGPT搜索有關美國污蔑中國的內容,ChatGPT基本會給予肯定回答。隨著人工智能軍事化的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在認知戰中充當的角色日益重要。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是美國國家安全關注的重點領域,或將成為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的重要技術支撐。
(三)現實動因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不僅刺激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制度競爭,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之爭。中國的和平發展帶來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隨著中美經濟差距逐漸縮小,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美國感到其全球霸主的地位受到威脅與挑戰。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在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3]中,將中國定性為所謂“戰略競爭對手”“修正主義國家”,正式開啟對華戰略新階段。拜登政府時期,美國戰略界以及美國國內反華輿論進一步強調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對美國造成的所謂“重大威脅”[24]。2022年,拜登更是在其任內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高度聚焦所謂“中國威脅”[1]。為此,美國加強了對中國的貿易、科技、軍事、外交等領域全方位打壓。從效果來看,美國的遏制手段難以阻擋中國發展勢頭。隨著中國有效防范重大社會風險、切實維護國家安全等一系列策略和措施的落實,美國原有的政治孤立、軍事圍堵、人權干涉等對華意識形態滲透方式很難發揮更大的破壞作用。于是美國變換滲透手段,通過認知戰發動內容更加隱蔽、形式更加多樣、方法更加彌散的具象化滲透、炒作性滲透、誘導性滲透、學術性滲透,妄圖以此摧毀中國人的認知體系、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進而策動“顏色革命”[25]。
三、美國圍繞中國核心利益實施認知戰的新動向
美國對華發動認知戰攻勢的領域有著明確的選擇性和指向性,即緊緊圍繞中國的核心利益展開。2011年9月6日,我國在《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中,第一次正式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具體內容進行了界定。白皮書指出,中國的核心利益包括六大方面:國家主權,國家安全,領土完整,國家統一,中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26]。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針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國家安全、中國政治制度等核心利益,在南海問題、涉港、涉臺、涉疆、涉藏和軍事安全諸多領域開展了頻繁的認知戰攻勢。
(一)南海問題領域
隨著中美戰略競爭的不斷加劇,南海問題逐步成為美國對華認知戰的重要領域。針對南海問題,美國刻意誤導世界認為中國存在“侵略行為”,“嚴重威脅”海空安全。首先,美國借“領海權”造勢塑造所謂中國霸權形象。2022年1月12日,美國國務院《海洋界限》期刊發布“中國在南海的海權聲索”報告[27],全盤否認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正當權益,誣蔑中國“違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該報告蓄意曲解、違背《公約》條款和精神。在報告中,美國歪曲事實,謊稱中國存在“過度海洋權益主張”,污蔑中國在南海以直線劃定領海基線“違反”《公約》條款,并妄稱中國的南海管轄海域主張超出《公約》規定。其次,該報告以所謂“南海仲裁案”為法理依據,十分荒謬。美國在報告中指責中國“過度海洋權益主張”的法理依據,是被國際社會公認為政治鬧劇的“南海仲裁案”。報告依據所謂“裁決結果”稱中國南海九段線主張“非法”,否認中國在南海的歷史性權利。最后,該報告罔顧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合作發展大好局面,肆意挑撥生事。
美國刻意渲染中國在南海存在所謂“軍事威脅”。2022年2月,拜登政府出臺了一份全新版本的“印太戰略”報告,妄稱中國的所謂“脅迫”和“侵略”遍及全球,且在印太地區(包括南海)最為嚴重,這些行為“違背”了國際法原則、航行自由原則以及該地區繁榮穩定[28]。2023年5月,美軍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約翰·阿圭利(John C.Aquilino)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NCUSCR)一次公開活動的演講中頻頻抹黑中國,污蔑中國通過南海“軍事化”來“違反”國際規范[29]。2023年3月,美國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針對印太安全問題舉辦研討會,美國國防部印太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在會上表示,中國解放軍不止變得日益強大,在做決策時也越來越冒險,將中國在南海的合法執法行動渲染為“不安全軍事攔截”,誣稱中國有意改變現有國際秩序,對南海存在所謂“侵略”行為[30]。同年6月5日,美國白宮再次將中國艦艇及戰機對美國軍隊的合法、合理執法活動渲染為“危險行動”,杜撰中國造成海空安全風險[31]。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仍在積極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美國頻繁通過政治、外交、法律、軍事手段介入南海問題,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是名副其實的磋商干擾者和氛圍破壞者。
(二)涉港、涉臺領域
香港和臺灣也是美國對華開展認知戰的重要領域。自香港修例風波后,美國再打“香港牌”,其“以港亂中”的圖謀不言而喻。而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兩國之間的敏感議題,美國一直試圖通過政治、經濟等手段支持臺灣當局,以制衡中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首先,美國污名化“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將香港妖魔化為所謂“無民主”“無人權”地區。2019年上半年,圍繞《逃犯條例》的修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公開表達所謂“關切”和“擔憂”,誣稱修例會影響香港自治、干擾香港法治。2019年9月17日,美國“國會—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在香港局勢聽證會中,公然抹黑香港特區政府,誣稱其破壞“一國兩制”和香港自治,意圖顛覆國際社會對香港真實情況及香港特區政府的認知[32]。2021年6月21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借新聞自由公然抹黑香港特區政府,稱其以香港國安法壓迫獨立媒體、扼殺言論自由。2021年7月21日,美國國務院再次發布所謂投資報告,炒作所謂香港國安法風險,扭曲香港經營環境的真實情況[33]。2023年3月,美國國務院公開發表“2023年香港政策法報告”[34],無端詆毀香港法治狀況、民主狀況、人權狀況等。
除此以外,美國還公然為亂港分子進行輿論造勢。2019年6月19日,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早餐會發言時,將反中亂港分子的暴行美化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公然鼓動反中亂港分子同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對抗[35]。特朗普任期內,美國國會涉港立法活動較以往更加活躍,涉港立法數量和通過率激增,為美國全面介入香港事務提供了所謂“法律依據”。在此期間,美國國會共提出40余項涉港議案,其主要意圖為:干涉香港“人權”和選舉事務;策動涉港問題國際化,聯合國際反華勢力干涉香港事務;將所謂香港“自治”程度與美國“給予”香港的所謂特別待遇掛鉤;對維護香港穩定的人員實施所謂制裁措施。美國國會涉港立法使美國政府對香港事務的干涉長期存在,嚴重損害了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增加了我國解決香港有關問題的難度,助長了反中亂港勢力的囂張氣焰,對香港繁榮穩定產生了消極影響。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也從認知域層面屢次惡意渲染“中國強硬論”,阻撓中國統一大業。假消息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平臺甚囂塵上,美國政府官員也曾在推特、臉書上公開謊稱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存在所謂“侵略”行為。推特甚至關閉所謂“與中國政府有關”的賬號,意圖擾亂國際社會輿論,不斷塑造中國具有所謂“攻擊性”的認知。2022年4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國會聽證會中,誣稱中國大陸對臺灣地區存在所謂“潛在侵略行為”[36]。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還在公開演說中用“民主”形容臺灣當局,而用“威權”形容大陸,嚴重損害臺灣地區對大陸形象的認知。2022年9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通過的“2022年臺灣政策法案”[37],聲稱臺灣面臨所謂的“生存威脅”。2023年3月,“臺灣保證落實法”通過后,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副主席安·瓦格納(Ann·Wagner)聲稱臺灣正面臨所謂“前所未有的威脅”。
(三)涉藏、涉疆領域
美國通過干涉我國民族事務妄圖實現對華遏制。長期以來,炒作涉藏、涉疆議題是美國塑造對華負面認知的重點領域。首先,將中國塑造為一個所謂“反人權”的“威權”國家。在涉藏認知戰中,美國主流媒體、行政部門和非政府組織都參與其中。2020年7月,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一篇名為“美國制裁‘限制國際社會進入西藏的中國官員”的報道,報道中將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歪曲為中國“非法兼并”西藏[38]。與美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系的非政府組織——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是開展涉藏認知戰的急先鋒,其創設的涉藏宣傳項目數不勝數,內容涉及資助反華涉藏媒體、舉行涉藏學術會議、涉藏信息收集、網絡傳播,旨在爭奪國際涉藏話語權,影響世界有關輿論和價值導向。2022年7月13日,美國國會眾議員麥戈文提出所謂“推動解決西藏-中國沖突法案”(第8365號法案)。該法案企圖從歷史認知層面對西藏主權歸屬進行歪曲定性。在承認西藏是中國一部分的同時,該法案拒絕承認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妄圖否定中國對西藏治理的合法性。為了鼓吹“藏獨”論斷,該法案還為此提供專門的宣傳資金,要求依據“2018年亞洲再保險倡議法”相關條款為美國相關部門提供資金撥款宣傳所謂“西藏獨立”[39]。
在涉疆問題上,近年來,美國政界、學術界、媒體等密切合作,炮制出涉疆所謂“強迫勞動”“集中營”“種族滅絕”“強制絕育”等謊言,妖魔化新疆。其中“強迫勞動”是美西方和新疆分裂勢力炮制出的一個典型認知戰概念。“強迫勞動”是美國政府、反華智庫與媒體相互勾結,以主動關聯度和信息確定度二維需求為原則而惡意設置的議題。國外民眾對“民主”“自由”具有較高的話題關注度和情感認同度,但對新疆缺乏基本了解。美國通過認知戰,迫使國外民眾將涉疆信息傳播的主動權交付媒體,并落入多方先行設置好的輿論泥潭之中。
美國還形成了“強迫勞動”的謊言生產鏈。首先,美國“智庫學者”擔當了急先鋒的角色。2020年12月,美國智庫全球政策中心發布報告,誣稱中國政府通過“強制性”的勞動力轉移和扶貧計劃,“強迫”數十萬新疆少數民族勞動力手工采摘棉花[40]。2021年4月,美國人權觀察發表文章,羅列中國所謂“侵犯”少數民族群體人權的“罪證”[41]。美國媒體逐步淪為涉疆謊言制造鏈條的傳播終端。近年來,《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接連發布關于新疆的文章,編造一系列所謂“證據”,妄圖向大眾宣傳新疆地區存在所謂“侵犯人權事實”。2019年11月,《紐約時報》發表文章,編造、拼湊了新疆所謂“鎮壓”少數民族的所謂“內部文件”[42]。2022年9月,《紐約時報》再發表文章,羅列了一些所謂“證人”的證詞[43]。2023年7月,《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妄稱“中共正在努力從歷史上抹去其在新疆行動的痕跡”[44]。這無一不是對中國民族宗教政策的惡意負面報道,美國想在認知層面引導有關輿論走向的意圖昭然若揭。
(四)軍事安全領域
渲染“中國軍力威脅論”,營造中國“霸權”形象,是美國在軍事安全領域對華開展認知戰重要議題。近年來,美國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妄議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發展,無端指責中國國防開支、核政策、軍備等問題,毫無根據地宣稱受到中國的“威脅”。美國妄圖將中國塑造成“好戰”“野蠻”“咄咄逼人”“不遵守國際秩序”的威脅者形象,企圖改變世界對中國愛好和平的大國形象的認知。
美國聲稱中國造成了所謂“軍事威脅”。2019年,美國國防部部長埃斯珀發表演講時聲稱,中國近年對軍事的投入不斷增加,中國軍費已接近2500億美元,還污蔑中國近年來不斷“侵犯”亞太地區國家主權。2022年11月29日,美國國防部在2022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45]中,誣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球軍事后勤網絡可能會對美國的軍事行動造成所謂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美國“2022年國家防務戰略報告”[46]中的涉華內容,延續其“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威脅驅動”的錯誤論調,罔顧事實渲染所謂中國“挑戰”和大國競爭,借規劃美國防務戰略抹黑中國正常軍力發展。2020年12月8日,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發布研究報告[47],誣稱中國解放軍將在20年內建立全球基地網絡。同年,埃斯珀在一篇題為“美國防部已做好準備應對中國”[48]的文章中,無視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聲稱中國對美國構成了所謂“軍事威脅”。
美國知名媒體也多次負面解讀中國。2021年,《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聲稱中國在哈密地區建造了110個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井,誣稱中國在擴展巨大的核武器庫[49]。在世界各國都在呼吁削減全球核力量時,美國發布這樣的文章刻意抹黑中國,旨在引導世界形成對中國的錯誤認知。在臉書的討論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中國威脅”字眼。2020年10月,美國之音中文網臉書官方賬號發布抹黑中國的帖子,內容多次提及“中國威脅”“防御中國”,妄圖在民眾認知中樹立“美國正義、中國霸權”的概念。
四、美國對華認知戰的負面影響與中國應對
近年來,隨著美國先后成立“中國任務中心”和“中國工作小組”,美國已形成以國務院為主導,國防部與國家情報部門協同,社媒、智庫、對華強硬派及非政府組織上下一體聯動的全方位對華認知戰體系。美國將對華認知戰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由于美國在國際話語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其發表的不當言論和虛假消息,已經對我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為此,我國必須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應對美國對華發動的認知戰。
(一)負面影響
1.影響國際社會對中國認知
美國對華發動認知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美西方國家意識形態相近、合作密切,美國對中國的抹黑污蔑更容易獲取美西方國家民眾的信任。美國在世界體系中占有強大的話語權,美國圍繞所謂“人權”、新冠疫情、軍事安全等方面進行話語構建,為中國打上“不尊重人權”“不擔責”“危險”的標簽,對我國國際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近年來,美國發布了一系列報道、報告等指責中國存在所謂“人權”問題,污蔑我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在全球抗擊新冠疫情時,美國將病毒標簽化,肆意攻擊和詆毀中國的抗疫政策和抗疫成果,丑化世界認知中的中國形象。
美國對華發動認知戰產生的另一個后果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逐漸下降。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6日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英、德、荷、加拿大和西班牙等國的對華負面看法已顯著飆升,達到十幾年來最高點[50]。2022年初,晨間咨詢公司以“世界主要國家對中國的好感度”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超80%的日本人和韓國人及超62%的美國人和英國人對中國持所謂負面態度。同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民調報告《對中國的負面看法與對其人權政策的“批評”有關》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9個國家中,許多國家對中國的負面看法仍處于或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有“82%的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51]。此外,美國還不斷干擾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關系。近年來,美國之音和自由亞洲電臺不斷地在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緬甸、越南及周邊地區以當地語言制作網絡、電臺與電視節目,污蔑中國在東南亞投資和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負面影響,渲染中國建設者與當地人民的所謂沖突。這些詆毀行動在無形中埋下了認知隱患,可能降低當地民眾的對華認同度[52]。
2.干擾我國國內意識形態安全
美國全球策動認知戰背景下,我國面臨的意識形態滲透與反滲透形勢更加復雜。美國對華認知戰作為意識形態滲透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將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公民政治鑒別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帶來沖擊力、影響力、破壞力、危害力。借助藝術傳播美式認知觀是美國滲透他國認知體系的重要方式。部分好萊塢電影中滲透了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英雄主義等美式價值觀,憑借其在國內的影響力,試圖潛移默化地改變和塑造我國民眾的認知觀念和價值體系。這影響了少數狂熱“崇美”分子,他們逐漸偏離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軌道,威脅著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時至今日,美式價值觀、美式生活觀、美式認知觀帶來的消費主義思潮、后現代生活方式、歷史虛無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精致利己主義等非主流思想和行為仍有存在。這與美國意識形態滲透不無關系。
3.干擾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穩定
美國圍繞涉疆和涉藏領域對華發動的認知戰,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團結與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首先,不利于我國民族大團結。美國的一些政要和非政府組織常常指責中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其散布的不當言論往往會通過全球化傳播渠道進入中國,影響國內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和邊疆民族政策的認知。這些言論甚至可能導致一部分國內民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產生質疑。這無疑會對民族團結產生破壞。其次,美國打著“民主”“自由”的幌子支持和資助民族分裂分子,助長其囂張氣焰,破壞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穩定。最后,美國針對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的虛假宣傳,妄圖制造民族對立和民族矛盾,帶來風險隱患。
(二)中國應對
1.將認知戰應對提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
為了有效應對美國對華認知戰,務必將認知戰應對提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將認知域納入常態化安全形勢分析議題,推動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關鍵領域等嚴密防范認知域風險[5]。首先,必須警惕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領域反顛覆、反滲透的防線,旗幟鮮明地抵制美式價值觀侵蝕。其次,制定認知戰應對的戰略計劃。明確戰略目標、戰略手段和實施計劃,包括對國家形象的塑造、信息傳播的掌控、媒體的引導與管理、網絡狀況的監測與干預等內容,全面提升國家在認知戰中的競爭力。再次,要培養具備專業能力和戰略視野的人才。這些人才需要具備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價值觀,同時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流和危機處理能力。最后,鞏固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陣地。要充分調動一切資源,打造優質媒體平臺,官方新聞媒體、社媒、智庫等及時回應熱點問題和輿論關切,準確地澄清美國編造的涉華謊言并予以回擊,同時深入開展新時代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
2.掌握國際涉華輿論主導權
作為社會主義大國,中國要加強在國際社會上的發聲能力,占據國際涉華輿論制高點,掌握國際涉華輿論主導權。首先,要加強主流媒體影響力,加大資金和資源投入,通過收購、合作等方式擴大媒體影響力,增加報道覆蓋面和影響面,更廣傳播中國的聲音和觀點。要積極地在國際社交平臺上建立多主體、立體化、層級化的傳播體系,切斷智能算法操縱認知的鏈條。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我們要對傳播內容進行有效轉化、精準傳遞,講好中國故事。其次,加強對外宣傳工作。積極宣傳和展示中國的發展成就、文化傳統和國際貢獻,提升國家形象。在國際出版物、電影、音樂內容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傳播我國正能量的人物和故事,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最后,加強國際輿論場域中的參與和發聲。要不斷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倡議,加強與其他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增進他國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同,更要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正面積極的角色,爭取更多話語權與影響力,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是積極倡導和平的負責任大國。
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美國屢屢干涉我國內政,并借機挑起爭端。美國對我國國家制度、執政黨、人民軍隊肆意抹黑,惡意挑唆民族分裂分子,妄圖打擊我國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在全社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效應對美國對華認知戰的應然之策。中國已經挫敗了美西方和平演變的陰謀,現在面臨美國對華認知戰的新攻勢,這將是一場長期較量[53]。為此,要在全社會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首先,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建立健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機制,使民族團結思想深入民心,提高民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要深化五個認同教育,引導民眾認同偉大祖國、認同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中國共產黨、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五個認同”增強“四個自信”,引領民眾形成正確的認知觀,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最后,要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我國民眾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御美國惡意編造謊言的認知戰攻勢。
4.著力構建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
互聯網是認知戰的主戰場,因此務必全力構建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首先,要不斷優化互聯網核心技術手段。加強互聯網核心技術和安全設備的研發與應用,建立先進的網絡監測和過濾系統,阻止不實內容和有害內容的傳播。務必深刻意識到互聯網核心技術對于認知戰的重大作用,加快制定互聯網核心技術的中遠期發展戰略。與此同時,運用采集技術對搜索引擎的涉華實時關鍵詞、海外社交媒體上的重大消極言論、各方最新發布的中國報告進行數據挖掘、關聯量化和匯聚整合。對有關輿情快速響應,第一時間完成溯源工作,利用時間差阻隔任何對華首輪輿論攻勢以外的后續聯動反應[52]。其次,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明確和規范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管理與監管措施,加強對網絡內容和網絡輿情的監督。最后,要加強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通過多種途徑開展網絡安全宣傳,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提高民眾對不良認知的辨識與抵御能力,牢牢筑起維護中國核心利益的互聯網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
5.搶占人工智能這一認知域前沿科技制高點
當下,美國在認知域前沿科技領域加大對華封鎖與遏制,我國務必努力提升在關鍵核心領域的技術研發能力,搶占人工智能這一認知域重要前沿科技的制高點。人工智能作為“力量倍增器”,將從根本上重塑未來戰爭的形態。因此,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研發,也是在努力搶占認知戰的制高點。首先,要大力發展認知域前沿科技,加強前沿科技領域人才培育與保護,通過建立攻防技術跨學科創新綜合體、網絡認知域攻防模擬實驗平臺等,提升把控相關核心技術的水平[5]。其次,要加強高端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培養交叉學科背景的頂級人才,打造認知域前沿科技優秀研發團隊。最后,要準確把握人工智能在情報搜集與數據分析領域的天然優勢,它能高效分析和挖掘海量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各類新興技術已經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依托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數據搜集、整理與分析能力,將信息優勢轉化為認知優勢,抵御美國發起的對華認知戰。
參考文獻:
[1]2022 U.S.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EB/OL].(2022-10-12)[2023-06-15].https://news.usni.org/2022/10/12/2022-u-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2]孫金華,孟浩瀚.敘事理論視角下美軍認知戰的本質探析[J].國防科技,2022(6):65-70.
[3]郭橦霖.俄烏沖突認知戰場博弈對人民軍隊的深刻啟示[J].中國軍轉民,2022(17):81-83.[4]桂曉,王雁鷹,田碧.美國認知戰的主要特點與手段[J].軍事文化研究,2022(4):133-137.[5]門洪華,徐博雅.美國認知域戰略布局與大國博弈[J].現代國際關系,2022(6):1-11+61.
[6]謝文濤.淺析美認知戰對大國戰略穩定的影響[J].軍事文摘,2023(5):22-26.
[7]張景全,鞏浩宇,周帝言.美國同盟體系認知戰戰略及其實踐[J].現代國際關系,2023(4):59-78+151.[8]馬妍.俄烏沖突中的認知戰及其鏡鑒意義[J].對外傳播,2022(10):78-80.
[9]Defense Visu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ervice.2017 Air,Space&Cyber Conference:Air Force Update[EB/OL].(2017-09-19)[2023-06-15].https://www.dvidshub.net/video/552609/2017-air-space-cyber-conference-air-force-update.
[10]Francois du Cluzel.Cognitive Warfare[EB/OL].(2021-01-22)[2023-06-15].https://www.innovationhub-act.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1/20210122_CW%20Final.pdf.
[11]NATO Innovation Hub.Cognition Workshop:Innovative Solutions to Improve Cognition[EB/OL].(2021-06-01)[2023-06-15].https://www.innovationhub-act.org/sites/default/files/2021-07/210601%20Cognition%20Workshop%20Report-%20v3.pdf.
[12]NATO's Strategic Warfare Development Command.Cognitive Warefare:Strengthening and Defending the Mind[EB/OL].(2023-04-05)[2023-06-15].https://www.act.nato.int/article/cognitive-warfare-strengthening-and-defending-the-mind.
[13]U.S.NAVAL INSTITUTE.Cognitive Warefare:Maneuvering in the Human Dimension[EB/OL].(2023-04)[2023-06-14].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23/april/cognitive-warefare-maneuv ering-human dimension.
[14]B,Claverie,&,F.D,Cluzel.The Cognitive Warefare Concept[EB/OL].(2022-02)[2023-06-15].https://www.innovationhub-act.org/sites/default/files/2022-02/CW%20article%20Claverie%20du%20Cluzel%20final_0.pdf.
[15]R.A.Landes.Orientalism as Caliphator Cognitive Warfare:Consequences of Edward Sa?ds Defense of the Orient[EB/OL].(2021)[2023-06-14].https://doi.org/10.4018/978-1-7998-7180-4ch003.
[16]K.Cao,S.Glaister,A.Pena,D.Rhee,W.Rong,A.Rovalino,S.Bishop R.Khanna,J.S.Sain i.Countering Cognitive Warfare:Awareness and Resilience[EB/OL].(2021-05-20)[2021-12-16].https://www.nato.int/docu/review/articles/2021/05/20/countering-cognitive-warfareawareness-and-resilience/index.html.
[17]余運來,陳茜.認知域作戰的致效機理與策略選擇[J].思想理論戰線,2022(4):128-139.
[18]NSC74,Jul 10,1950,CK3100377860,Database:U.S.Declassified Documents Online(USDDO)[DB/OL].(1950-07-10)[2023-06-14].https://www.gale.com/c/us-declassified-documents-online.
[19]NSC 10/5,Scope and Pace of Covert Operations,The CIA Under Harry Truman[G].Washington D.C.: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1994:437-439.
[20]Revolt in Tibet[N].The New York Times,1959-03-28(16).
[21]郭永虎.“爭奪心靈和思想”——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對華心理宣傳戰初探[J].史學集刊,2015(3):67-74.
[22]陳東恒.人工智能:認知戰的制勝刀鋒[N].解放軍報,2021-11-04(7).
[23]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B/OL].(2017-12-18)[2023-06-14].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pdf.
[24]徐金金,羅雅琳.2021年以來的中美關系:戰略相持[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73-82.
[25]劉建華.當前美國對華意識形態滲透的新手段及其應對[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18-28.
[26]中國的和平發展[N].人民日報,2011-09-07(14).
[27]U.S.Department of State,Limits in the Seas No.15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itime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EB/OL].(2022-01-12)[2023-06-15].https://www.stat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1/LIS150-SCS.pdf.
[28]王傳劍,張佳.拜登政府上臺以來美國智庫在南海問題上的對華話語敘事[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25-232.
[29]Preserving aLagacy of Liberty and Peace in the Indo-Pacific[EB/OL].(2023-05-23)[2023-06-14].https://www.ncuscr.org/video/indopacom-aquilino/.
[30]Hudson Institute,Building aMore Resilient Indo-Pacific Security Architecture:A Conversation with?Dod's Ely Ratner and Lindsey Ford[EB/OL].(2023-03-02)[2023-06-15].https://www.hudson.org/events/building-more-resilient-indo-pacific-security-architecture-conversation-dods-ely-ratner.
[31]The White House,Press Briefing by Press Secretary Karine Jean-Pierre and NSC Coordinator for?Strategic Communications John Kirby[EB/OL].(2023-06-05)[2023-06-15].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s-briefings/2023/06/05/press-briefing-by-press-secretary-kar ine-jean-pierre-and-nsc-coordinator-for-strategic-communications-john-kirby-13/.
[32]Rubio Co-Chairs CECC Hearing on Hong Kongs Summer of Discontent and U.S.Policy Responses[EB/OL].(2019-09-17)[2023-06-15].https://www.rubio.senate.gov/public/index.cfm/2019/9/rubio-co-chairs-cecc-hearing-on-hong-kong-s-summer-of-discontent-and-u-s-policy-responses.
[33]美國干預香港事務、支持反中亂港勢力事實清單[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09-25(4).
[34]2023 Hong Kong Policy Act Report[EB/OL].(2023-03-31)[2023-06-15].https://www.state.gov/2023-hong-kong-policy-act-report/.
[35]C-SPAN,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Breakfast with Speaker Nancy Pelosi[EB/OL].(2019-06-19)
[2023-06-14].https://www.c-span.org/video/?461888-1/christian-science-monitor-breakfast-spea ker-nancy-pelosi.
[36]U.S.Department of State,Opening marks by Secretry Antony J.Blinken Before the Senate Foreign?Relations Committee[EB/OL].(2022-04-26)[2023-06-15].https://www.state.gov/opening-remarks-by-secretary-antony-j-blinken-before-the-senate-foreign-relations-committee-2/.
[37]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EB/OL].(2022-09-14)[2023-06-14].https://www.foreign.senate.gov/imo/media/doc/SBS%20Taiwan%20Policy%20Act%20FINAL%20(1).pdf.
[38]State Department Bars Chinese Officials Who Restrict Access toTibet[EB/OL].(2020-07-07)[2023-06-15].https://www..Nytimes.com/2020/07/07/world/asia/china-tibet-pompeo.html.
[39]H.R.8365-Promoting aResolution to the Tibet-China Conflict Act[EB/OL].(2022-07-13)[2023-06-15].https://www.congress.gov/117/bills/hr8365/BILLS-117hr8365ih.pdf.
[40]Report from The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Coercive Labor in Xinjiang:Labor Transfer and the?Mobil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to Pick Cotton[EB/OL].(2020-12-15)[2023-06-15].https://www.saveuighur.org/report-from-the-center-for-global-policy-coercive-labor-in-xinjiang-labor-transfer-and-the-mobilization-of-ethnic-minorities-to-pick-cotton/.
[41]Break Their Lineage,Break Their Roots Chinas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Targeting Uyghurs and Other?Turkic Muslims[EB/OL].(2021-04-19)[2023-06-15].https://www.hrw.org/report/2021/04/19/break-their-lineage-break-their-roots/chinas-crimes-against-humanity-targeting.
[42]The New York Times.Absolutely No Mercy:Leaked Files Expose How China Organized Mass Detentions?of Muslims[EB/OL].(2019-11-16)[2023-06-15].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11/16/world/asia/china-xinjiang-documents.html.
[43]The New York Times,For Uyghurs,U.N.Report on Chinas Abuses Is Long-Awaited Vindication[EB/OL].(2022-09-01)[2023-06-15].https://www.nytimes.com/2022/09/01/world/asia/china-xinjiang-uyghurs.html.
[44]The Washington Post,How to fight Chinas memory-holing of the Uyghur genocide[EB/OL].(2023-07-03)[2023-07-03].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3/07/03/china-uyghur-genocide-histor y/.
[45]U.S.Department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De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EB/OL].(2022-11-29)[2023-06-14].https://navy leaguehonolulu.org/maritime-security/ewExternalFiles/2022-military-and-security-developments-involving-the-peoples-republic-of-chi na.pdf.
[46]U.S.Department of Defense.Department of Defense Releases its 2022 Strategic Reviews-National?Defense Strategy,Nuclear Posture Review,and Missile Defense Review[EB/OL].(2022-10-27)[2023-06-15].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s/Release/Article/3201683/department-of-def ense-releases-its-2022-strategic-reviews-national-defense-stra/.
[47]RAND,Chinas Global Basing Ambitions Defense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EB/OL].(2022-12-08)[2023-06-14].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A1496-1.html.
[48]U.S.Department of Defense.Esper Discusses Moves Needed to Counter Chinas Malign Strategy[EB/OL].(2020-8-27)[2023-06-14].https://www.defense.gov/News/News-Stories/Article/Article/2326863/esper-discusses-moves-needed-to-counter-chinas-malign-strategy/.
[49]The New York Times.A 2nd New Nuclear Missile Base for China,and Many Questions About Strategy[EB/OL].(2021-07-26)[2023-06-15].https://www.nytimes.com/2021/07/26/us/politics/china-nuclear-weapons.html.
[50]Laura Silver,Kat Devlin and Christine Huang.Unfavorable Views of China Reach Historic Highs in?Many Countries:Majorities Say China Has Handled COVID-19 Outbreak Poorly[EB/OL].(2020-10-06)[2023-06-15].https://www.pewresearch.org/global/2020/10/06/unfavorable-views-of-china-reach-historic-highs-in-many-countries/.
[51]Negative Views of China Tied to Critical Views of Its Policies on Human Rights[EB/OL].(2022-06-29)[2023-06-15].https://www-pewresearch-org.translate.goog/global/2022/06/29/negative-views-of-china-tied-to-critical-views-of-its-policies-on-human-rights/? x tr_sl=en& x tr_tl=zh-CN& x tr_hl=zh-CN& x tr_pto=sc.
[52]閻國華,何珍.網絡空間“認知戰”的生發背景、主要形式與應對之策[J].情報雜志,2022(12):98-103.
[53]俞新天.西方對華認知戰的威脅與中國民間外交的提升[J].國際問題研究,2022(6):30-46+135.
責任編輯:龔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