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科巖 邢良



[摘 要]對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2008—2022年收錄的279篇“大學生國家認同”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該主題論文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學生國家認同”問題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研究力度不斷加大。研究內容主要聚焦于“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疫情防控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關系等方面。盡管現有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回應并解決了一些現實問題,但仍存在著跨學科研究少、實證研究不足、“實然”分析匱乏、策略過于宏觀以及研究機構間缺少合作等問題。未來該主題研究需要打破學科壁壘,豐富研究方法;轉變研究思路,增強研究前瞻性;把準時代脈搏,提高研究實效性;推動跨界合作,打造核心科研團隊。
[關鍵詞]大學生國家認同;跨學科研究;實證研究;學科壁壘;核心研究團隊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4-0061-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0
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于那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性活動[1]。它既是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也是維系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作為一種對政治共同體的歸屬感,國家認同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的動力之源。大學生國家認同是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日漸受到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青年強,則國家強……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2]因此,真實把握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精準洞察大學生思想動態,對深化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偉業,意蘊深遠。基于此,本研究擬對近15年來大學生國家認同主題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質性分析,以期為同類研究提供借鑒。
一、數據來源及統計
本研究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研究者以“大學生國家認同”為主題詞,在《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2008—2022年間有關“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相關研究文獻共計293篇。為提高樣本數據的可信度,經過仔細篩查,剔除會議報告、報紙、新聞報道、評論等與主題相關度不高的文獻,得到有效文獻共計279篇(包括期刊論文226篇,學位論文53篇)。然后,采用文獻分析法對有效文獻進行系統分類和梳理,全面總結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現狀并對研究趨勢進行全樣本分析。
(一)年度文獻數量
利用中國知網數據平臺對所選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近15年來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領域發表文章數量的年代分布圖(見圖1)。2008年以來,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文獻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一是2008—2012年,增長較為平穩,波動幅度不大。該階段相關研究剛剛起步,關注群體分散,發表文章數量不多,研究內容缺乏深度與廣度;二是2013—2017年,數量增長迅速,呈陡崖式上升,尤其是2016年該主題論文數量達到峰值,共計36篇,占樣本論文總量的12.9%;三是2018—2022年,發表文章數量漸趨穩定,每年20至30篇左右,研究內容日漸豐富。
(二)發文期刊及機構
發文期刊和研究機構能夠反映出“大學生國家認同”問題研究的來源。統計表明,279篇相關研究文獻中,發表文章數量排名前十的期刊或研究機構依次是《科教導刊》(6篇)、《學理論》(6篇)、新疆師范大學(5篇)、《教育教學論壇》(5篇)、《中國青年研究》(4篇)、《才智》(4篇)、《新西部》(3篇)、華中師范大學(3篇)、《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篇)、《山西青年》(3篇)。其中,新疆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為學位論文發表機構,《中國青年研究》和《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為CSSCI期刊,其他均為普刊。通過分析可知,近15年來各界組織對“大學生國家認同”問題的重視和關注度不斷增強,但研究機構和發文期刊較分散。
(三)立項項目年度變化
在226篇期刊論文中,有64篇學術論文獲得各級基金項目的支持,占比為28%。其中,國家級項目35項(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1項,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4項),占全部項目的54%;省部級項目有27項,市廳級有2項(各年度立項分布統計見表1)。總體來看,科研基金項目立項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反映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相關研究機構對培養大學生國家意識的重視,從中可管窺到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的重要性,不難看出該主題未來仍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四)文獻影響力分析
文獻被引頻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該論文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價值以及被同行認可的程度。借助中國知網數據平臺,將其刊載的“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論文按照被引頻次以遞減順序排列,列舉出“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主題被引用量最高的前10篇論文(見表2)。分析發現,與“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主題相關的文章數量最多(超過50%),這說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是該領域的主流研究方向。另外,被引量最高的前10篇論文半數集中在2012—2014年,且多發表在CSSCI期刊上,這可能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關。
二、近15年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熱點分析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
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環境的多樣性、復雜性使得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反對分裂的任務十分艱巨[3]。近年來,伴隨著西方反華意識形態的滲透,使得一些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意識受到嚴重沖擊。而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則直接關系到民族地區的和諧穩定與長治久安。經統計,279篇有效文獻中,以“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為主題的有78篇,占比接近3成。該議題研究從2009—2021年均有相關文獻發表,發表文章較多的年份分別是:2014年11篇、2015年10篇、2016年10篇、2017年10篇,這4年內發表文章數量占該議題文獻的50%以上。研究內容有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相互關系問題,如耿亞軍等人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經濟、環境、家庭、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因素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認同意識逐漸強化,而國家認同意識相對淡薄,應將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強化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意識[4]。世界的全球化與現代化浪潮沖擊著少數民族大學生既有的國家認同理念。王慧基于對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的分析,從“價值共識引導”“歷史文化培育”和“公民教育促進”3個方面提出了增強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實現路徑[5]。蔣鑫鑫基于2 073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調查指出,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是塑造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好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政策[6]。
(二)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
香港、澳門回歸至今已有20余年,其間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國兩制”實踐也在曲折中前進、調適、磨合。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港澳大學生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也是引領大灣區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生力軍。然而,香港爆發的青年黑衣人暴力性示威游行運動表明,港澳青年國家認同危機迫在眉睫。2019—2022年間,該主題研究共計發表論文34篇,包括學位論文9篇,核心期刊15篇,普刊10篇。比較有影響力的期刊有《中國青年研究》《當代青年研究》《青年探索》等。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主要聚焦在3個方面: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現實困境研究。多元文化語境下,港澳大學生正面臨著身份認同、本土意識的異化、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西式民主的挑戰等4個方面的現實困境[7]。二是不同社會制度下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如張春照基于港澳臺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分析提出,新時代應將共同理想、共同價值、中華文化以及國情教育等內容融入到“一國兩制”,提升港澳臺同胞的身份、價值、文化及發展認同[8]。三是生態系統視角下增強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研究。港澳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深嵌于青年主體性發展、港澳地區本土環境的內圈系統、中國內地—港澳地區關系的中圈系統以及全球格局的外圈系統中,各系統間層層嵌套,彼此作用,深刻影響著港澳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發展與走向[9]。
(三)疫情防控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
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傳播速度快,散播范圍廣,逐漸成為全球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一重大突發災難,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抗擊疫情。與此同時,以“疫情”“國家認同”為主題的研究文獻層出不窮。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研究者主要探討了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建構問題。為構建大學生國家認同,厚植愛國情懷,程亞運等人提出,應從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現實視角中提煉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素材,筑牢國家認同思想根基,夯實國家認同的群眾基礎,深化國家認同制度共識,進而凝聚大學生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共同體意識[10]。抗擊疫情攻堅時期,主要聚焦于利用國家制度的優越性提升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如龔順等基于疫情前后兩期“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的相關數據分析疫情前后中國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變化趨勢。研究發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進一步提升,且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提升程度更大[11]。后疫情時代關于“增進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問題,研究者提出“應以個體的身份認同為基礎,努力提升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先進性和政治制度優越性的理性認識”[12]的主張。歸根結底,大學生作為疫情的體驗者和抗疫實踐的參與者,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進一步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
本議題的研究脈絡與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進程密切相關:一是2008—2015年間,“互聯網”“新媒體”與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相關研究尚不多見。代表性的研究如“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培養”,研究者主要從全球化對我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的沖擊,闡述了大學生國家認同的重要性[13]。二是2016—2018年間,互聯網直播、“網紅”等熱詞“風靡全國”,自媒體“百家爭鳴”,新媒體視域下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逐漸引起重視。如陳文亮等探討了自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主要表征,即大學生國家認同泛娛樂化明顯、認同載體影像化和虛擬化、大學生網絡虛擬角色前置等,并結合大學生國家認同面臨全新網絡的生態境遇,提出自媒體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提升路徑[14]。三是2019—2021年間,短視頻時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呈共生與互融趨勢,與“新媒體”“短視頻”“大學生國家認同”相關的研究文獻有13篇。短視頻解釋性、場景化和感染力的特質,能夠優化國家認同教育的空間體驗,創新國家認同教育話語表達,重塑國家認同教育作用圈層;但在資本邏輯、技術邏輯和商品邏輯的操控下,短視頻行業跌入了“欲望泛化”“感性狂歡”和“物的迷戀”的怪圈,衍生出了消解大學生國家認同意識的隱性因子[15]。因此,必須分析和挖掘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與新媒體平臺發展的內在契合點和價值共生點,強化內容認同、角色認同、思想認同和行為認同,促進國家認同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相互關系
當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大學生的學習與實踐,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國家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邏輯上的一致性,國家認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因此,開展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要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二者相關研究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對策研究。孫樹芳建議,把國家認同教育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全過程之中,通過教育引導、文化浸潤、社會實踐等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提升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16]。二是國家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在國家認同視角下,突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困境顯得尤為重要。有研究指出,應從增強國強民富認同(物質基礎)、民主政治認同(制度保障)、文化自信認同(精神支撐)和個人修養提升(關鍵環節)4個方面進行“四維一體”的社會主義核心教育路徑探索[17]。三是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系研究。其主要論述了國家認同教育屬于愛國主義教育范疇、國家認同歸根結底是價值觀的認同,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家認同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18]。
三、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的現實困囿
(一)研究方法
首先,以傳統研究方法為主,跨學科研究較少。現有研究多采用文獻分析和結構化訪談等傳統研究方法分析大學生對國家的感性認知以及理性情感。這類方法不利于對大學生國家認同現狀的客觀評估,進而導致所提對策缺乏科學性。此外,大學生國家認同已不再是單一學科研究范疇,現有文獻資料中較少跨學科研究。其次,多為定性分析,缺少實證研究。國家認同問題是基于社會環境的改變以及人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已有研究多訴諸理論層面推演,未能建立在有效的社會調查基礎之上,且相關文獻多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嚴重不足。如部分針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相關研究,多采用觀察法、經驗總結法等,較少運用實證方式測量或驗證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狀況。
(二)研究視角
一是實然分析匱乏。學術界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家到個人,從少數民族到港澳青年,從社會生活到價值觀念,從理論研究到實踐探索,呈現出較為清晰的演化路徑。可見,大學生國家認同這一研究主題是近年來持續關注的熱點。通過分析已發表文獻可知,該主題當前仍以應然推理性研究為主,實然分析研究較少。二是動態研究不足。當今世界多極化、全球化、信息化發展迅速,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也在發生深刻改變,多元化、多樣化的思想意識沖擊著青年群體。不同時期或同一時期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認知也相差迥異。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近15年來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文獻的分析發現,鮮有研究對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政治參與度進行預測分析或動態追蹤,導致研究成果缺乏前瞻性。
(三)研究內容
一是內容缺乏新意。多數研究集中于上述熱點議題,說明該議題具有時代性特征和研究價值,但現實中存在大量重復性的研究,很多研究是傳統的范式結合新興的概念,研究思路和提出的對策并無實質性創新。例如,早在2013年就出現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關的問題研究,截至2020年共有10余篇類似研究,雖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觀點,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相對缺乏。二是策略過于宏觀。在討論增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教育對策時,現有文獻提出的策略或實施路徑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但多為宏觀層面建議,追求面面俱到,指導具體實踐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價值性。
(四)作者與研究機構
本研究分析的279篇文獻共有304位作者。其一,獨立作者發表文章232篇,占總數的83%,獨立發文最多的分別是浙江理工大學的杜蘭曉(5篇)、揚州大學的劉永兵(5篇);兩位以上作者共同發表文章共計47篇,占總數的16%。其二,獨立研究機構發表文章248篇,占總數的88%,發表文章較多的機構有新疆師范大學(10篇)、中南民族大學(9篇)、石河子大學(9篇)等;機構聯合發表文章共計29篇,占總數的10%,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由浙江大學與浙江理工大學的兩位作者發表在《中國高教研究》上的《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實證研究——基于全國31個省區市普通高校的調查分析》一文,被引71次,下載超過3 300余次。從發表文章作者、研究機構以及相互合作的角度分析,目前該主題研究尚未形成核心研究圈。該領域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跨機構跨學科合作,以豐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視野。
四、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的進路探尋
(一)打破學科壁壘,豐富研究方法
信息互聯時代,特定領域的研究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如網絡意識形態引領問題,涉及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和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單一學科的研究方法已經難以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因此,可嘗試借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如借鑒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或視角,豐富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使得國家認同的研究從主題、方法、視角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的發展態勢[19]。另外,在進行研究時,應盡可能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對大學生的言論、行為進行測量或調查,進而客觀地考察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情感。同時,也可以借助社會網絡分析,建立信息數據庫,通過數據建模,定量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及言行,了解他們的國家認同狀況,并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構建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有效路徑。
(二)轉變研究思路,增強研究的前瞻性
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涉及國家認同這一主旨概念的各個領域,雖然對不同主題的研究有所偏向,但是以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政治認同為核心的相關研究,為國家認同這一主題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指導奠定了基礎。為了完善國家認同相關理論,應轉變研究思路,從“實然”維度進行探究,客觀剖析大學生國家認同感培養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未來,大學生國家認同仍然是理論界與實踐界關注的熱點,為了增強研究的前瞻性,可考慮對當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進行追蹤研究,全面洞察大學生成長動態。縱向上,以時間為跨度收集大學生成長的動態數據,對比不同時期同一青年群體的思想和行為變化,如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心理、政治活動參與積極性等;橫向上,比較分析大學生成長的群體差異,如在同一時期黨員青年和普通大學生在國家認同問題上的認知差異等。
(三)把準時代脈搏,提高研究的實效性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個體與國家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國家的認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主動建構的過程,是在國家與人、制度與人和文化與人的有機互動過程中,隨著個體觀察與理解的不斷深入而產生對國家的情感依賴,實現國家認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影響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因素日益復雜多元,也衍生出一些新的研究內容。例如,移動互聯時代自媒體、新媒體的興起導致青年學生行為認知的根本性改變;“Z世代”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特征、思想狀況正發生著巨大變化;國家成功舉辦第24屆冬奧會,北京成為舉世矚目的“雙奧之城”所展現的民族自豪感;建黨百年黨史教育和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背景下相關問題;國家最新政策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等新話題的出現;等。研究這些因素和背景下的大學生國家認同問題將更具有時代意義。讓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成果為高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指導,突出研究的實效性,增強可操作性[20]。
(四)推動跨界合作,打造核心科研團隊
關于大學生國家認同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收集到的文獻多是從單一學科視角進行研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互聯網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生活中,對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認同產生了巨大沖擊,出現諸多新情況新問題。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在加強縱向跟蹤調研、系統動態分析的基礎上,還應該加強橫向跨界合作研究。尤其是在研究領域上,需要進一步拓展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借助不同研究者的學科背景和不同研究機構的專業優勢,運用多種研究方法、研究路徑進行多角度探究,促進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打造大學生國家認同核心研究團隊,不斷輸出高質量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M].中國臺灣: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1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content_5721685.htm,2022-10.
[3]呂催芳.大學場域與少數民族學生國家認同——基于學校生活滿意度和多元文化理念的中介作用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1(02):80-97.
[4]耿亞軍,肖平.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調查與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3):17-21.
[5]王慧.全球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17(04):11-14.
[6]蔣鑫鑫.少數民族教育政策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的實證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7): 34-37.
[7]李娜.港澳青年的國家認同:現實困境、影響因素與路徑構建[J].北方論叢,2022(03):45-52.
[8]張春照.國家認同視域下“一國兩制”實踐與發展研究——基于港澳臺青年國家認同現狀的分析[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04):58-66.
[9]謝碧霞.生態系統視角下增強港澳青年國家認同的機遇與挑戰[J].當代青年研究,2019(06):5-13.
[10]程亞運,杜賢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構建[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20(20):21-25.
[11]龔順,葉茂鑫.新冠肺炎疫情與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J].青年研究,2021(03):53-62.
[12]賈永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武漢地區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狀與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21(07): 92-98.
[13]王繼輝.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感的培養[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
[14]陳文亮,肖蘊杰.網絡生態圈視域下高校大學生國家認同表征與提升路徑[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2):128-133.
[15]馬靜音,曹銀忠.共生與互融:短視頻時代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教育[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78-86.
[16]孫樹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及對策探析[J].社科縱橫,2019(08):127-131.
[17]馮曉,林志玫,古雪香.國家認同視角下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教育現代化,2018(31):334-335.
[18]易剛.新時代提升中國青年國家認同的路徑探析——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維度[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0(05):74-80.
[19]田圓.近二十年國內關于國家認同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9(07):6-13.
[20]龍君偉,邵文麗,楊愛平.港澳青年研究的演變及進路探尋——基于CNKI學術期刊庫的文獻計量分析[J].青年發展論壇,2021(04):44-54.
(責任編輯:劉新才)
The Reality Dilemma and the Approach Road the Research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AO Keyan1,2,XING Liang2
(1 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China;2 Shenzhe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55,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279 articles on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cted by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 (CNKI) from 2008 to 2022.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apers on this topi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this issue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the research efforts are constantly increasing.Previous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ong Kong and Macao college students,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pan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college students.Although existing researches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and solved some practical problems,some other problems remain to be addressed: few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insufficient empirical studies,lack of “reality” analysis,strategies too abstract and,lack of cooperation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Future researches need to break down discipline barriers,enrich research methods,change research mindset,enhance research foresight,grasp the pulse of time,improve research efficiency,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and build core research team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discipline barrier; core research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