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森 劉娟
[摘 要]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規律形成的內在要求,是落實思政課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是適應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需要的必然選擇,是思政課教師履行自身職責的重要方式。當前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面臨著教師綜合能力素質與教學內容構成不完全適應、社會熱點敏感問題解釋力不足、話語體系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強、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與講道理要求的契合度不夠、多元主體協同聯動機制不完善等問題。為此需要通過鼓勵思政課教師圍繞教學開展科研活動、構建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推動思政課話語體系完善創新、建立教學方法監督評價機制、加快大思政課建設等措施來提升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講道理;價值意蘊;問題研判;可行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3)04-0068-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3.04.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1]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課的根本性質和課程要求,為新時代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各高校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指示,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就需要明確思政課講好道理的價值意蘊、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及有效的應對路徑。
一、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的價值意蘊
所謂“講道理”是指闡明事物的規律或闡明事情、論點是非得失的依據。其目的在于“通過在此事上的說服,讓對方獲得理解,并讓對方自己獲得理解的能力”[2]。講道理的一方如果有充分的論據把道理講清楚、把是非講明白,那么就可以獲得另一方的理解、認同和支持,使其在處理問題時能夠自覺遵循這一道理所蘊含的邏輯行事。講道理的這種效能與思政課的課程特點、目的高度契合,深刻體現了思政課的本質。
(一)講道理是遵循人的思想規律形成的內在要求
思政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陣地,從根本上說是要做大學生的思想工作,即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轉化為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追求,引導大學生形成相應的思想政治素質。人的思想觀念形成的規律和特點決定了思政課不能采取單向度的、自上而下的簡單“灌輸”,否則容易造成“壓服的結果總是壓而不服”[3]的問題,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們黨始終強調“對待思想上理論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擺事實、講道理、民主討論的方法求得解決,絕不能采取壓服的方法”[4]。講道理就是將教師和學生置于精神層面上的平等地位,教師為了取得學生的信任和支持,需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無可爭辯的事實打動學生、說服學生,也需要用真摯的情感感化學生、影響學生,在情理結合之中逐漸觸及學生的靈魂深處。學生則可以與教師進行雙向互動,積極主動地提出自己的疑問,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真理在思想交流、碰撞中越辯越明。這樣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態度就不是被動地“跟隨”,而是因為真心喜歡和信服而心甘情愿地“追隨”,能夠主動按照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進行思考和行動。
(二)講道理是落實思政課根本任務的有效路徑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目的是期望青年學生能夠聽黨話、跟黨走,自覺擁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政治上的堅定來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對學生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引領要寓于學理傳授之中,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的創新理論成果、黨帶領人民奮斗的輝煌歷史、人的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法律問題、當前世情、黨情、國情等內容的分析講授,讓青年學生真正明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這種學理性和政治性相統一的特性決定思政課教學不能局限于平移遷徙式的知識傳遞和復制,否則就容易變成單純的政治宣講,難以引起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而講道理的教學方式意味著要將復雜深奧的大道理用通俗易懂和貼近實際的新鮮話語表達出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進行對比論證,由此可以拉近高深的思政課理論和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同時,講道理還可以將思政課學習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轉變。講道理必然涉及對問題的探討、剖析,避免了學習只是浮于表面的弊端,使學生能夠通過現象看本質,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逐步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式,最終形成獨立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講道理是適應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需求的必然選擇
大學生在高校思政課中居于主體地位,他們的需求和期待決定思政課供給的內容和形式。大學階段的學生“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5],心理矛盾頻繁多樣、行為選擇廣泛多變。他們的政治認同度較高,但也存在某些重大政治問題上認知不足、政治信仰不夠堅定等問題;他們熱衷于對社會問題的追蹤、傳播和評論,但有時又缺乏判斷力,容易被輿論裹挾,發表非理性言論;他們對自身和社會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但也會對自己的學業生涯規劃、就業前景、社會位置和將來要承擔的社會角色產生疑問。諸如此類的問題要求思政課教師要承擔好“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鞏固好、發展好大學生已經形成的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思想道德言行,糾正、破解他們的錯誤言行和困惑,避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向錯誤方向發展。而“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于思辨精神”[6]。他們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有底氣、有能力平視這個世界,只要思政課教師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掰開了、揉碎了,講清楚、講明白,他們是可以依靠理性思辨精神來掌握道理的,并且也愿意以實際行動踐行真理。因此,講道理是適應學生心理特點,滿足學生成長需要,發揮學生潛力的必然選擇。
(四)講道理是思政課教師履行自身職責的重要方式
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導力量,好的思政課教師要“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也就是說,思政課教師既要能給學生講清楚知識和學問,教學生增知,又要能用自身良好的思想品行和道德涵養為學生做好榜樣,教學生做人。相比而言,“人師”是比“經師”更高的境界,“經師易求,人師難得”[7]。但“人師”內在地包含“經師”,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準備和前提基礎。“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課教師只有依靠精湛的理論素養和專業功底,在課堂上將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講深、講透、講活,解答學生思想上的困擾和疑惑,教給學生觀察處理個人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方法,用徹底的理論說服學生,用透徹的學理回應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學生才會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才會主動向思政課教師看齊。這樣思政課教師更容易實現言教和身教的統一,引導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成為同樣具有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等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以說,思政課教師只有先講好道理,做好“經師”,擁有“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8]的能力,然后才能成為“人師”,取得“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新人”[9]的效果。
二、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的問題研判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之上的理論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治國理政體系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地位,壯大高校思政課的工作力量,加快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的改革創新,這些都為思政課講道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堅強的保障。但是當前思政課建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影響了講道理的效果。
(一)思政課教師的綜合能力素質與教學內容構成不完全適應
“思政課教學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涉及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涉及世界史、國際共運史,涉及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等等。”[10]這樣的內容構成對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功底要“深”。思政課所講道理博大精深,是蘊含著豐富原理、哲理、學理以及理念、思路、方法,集系統性、理論性和政治性于一身,貫通歷史、現實和未來,涉及國家、社會發展全局的科學理論體系。思政課教師要想準確理解和準確表達這些道理,必然需要“下大力氣、下苦功夫”,形成扎實嚴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其次是視野要“廣”。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能局限在自己所講授課程之內,而是要對其他思政課、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知識都有廣泛涉獵,使自己能夠從多個方面、多重角度驗證所講授內容的科學性,也能及時根據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學業水平的學生隨時調整講道理的方式方法和案例運用,緊緊抓住不同學生的興趣點,避免“一案到底”的機械教學。最后是思維要“新”。思政課教師需要及時對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國際國內形勢、社會熱點事件等作出反應,用科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各種時事政治進行分析和解讀,確保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迅速進課堂、進教材和進頭腦,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評論相關熱點事件。因此思政課教師要經常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備課、常備常新以適應實踐發展。面對以上這些能力要求,部分思政課教師會產生本領恐慌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二)思政課教學對社會熱點敏感問題的解釋力不足
理論的力量來源于對客觀現實的解釋,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之所以能夠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在于它們在面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時表現出的強大解釋力。因此,要想使大學生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課講道理,就必須對大學生所關注的現實問題給予合理的解釋和說明。當前思政課已經有意識加強與現實問題的結合,研究現實問題、剖析現實問題成為思政課的重要授課方式。但“思政課上學生會提一些尖銳敏感的問題,往往涉及深層次理論和實踐問題,把這些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并不容易”[11]。有些思政課教師擔心自身理論素養不足以解釋清楚這些熱點敏感問題,一旦處理不好會適得其反,引發學生的負面情緒、非理性表達、偏激行為,影響思政課的正面引導作用。于是在授課中遇到這類問題選擇繞著走,刻意躲避問題,或者偶有涉及也是模棱兩可、含混不清。可“人們多有對成績習以為常,對挫折津津樂道的習慣”[12],熱點敏感問題恰恰容易激起學生群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為他們的思想上的“痛點”。思政課不能給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容易導致學生的困惑不斷積累,影響他們的政治辨別力和判斷力,產生對思政課的信任危機。而且繞開問題并不意味著問題不存在,學生在思政課課堂得不到答案便會從其他途徑尋找答案,這反而是將這部分意識形態陣地拱手讓人,讓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抓住我國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共識性問題大做文章,將這些矛盾和問題全部歸咎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削弱思政課講道理的說服力。
(三)思政課講道理所用話語體系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教師的課堂話語是實現思政課教學目標的主要媒介,采用何種話語表達與學生交流互動,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思政課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多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和國家的發展歷史以及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思想梳理編寫而成,出場便帶有緊貼政治、主題嚴肅、敘事宏大、思想深奧的特點。這更加要求思政課教師除了具備深厚的理論素養、淵博的知識儲備外,還需要具備超高的話語藝術,能夠恰當、靈活、多樣地處理教學內容,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話語使用不當而影響教學效果的現象仍然存在:一種現象是不能用貼近生活、簡單明了的話語來講深奧的道理,導致思政課枯燥乏味。有些思政課教學“大量使用慣性政治話語,千篇一律的官樣話語、高高在上的獨白話語和不容置辯的絕對話語”[13],一味照本宣科,“讀課本、讀文件、讀政策”,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通俗化解讀,沒有鮮活的案例支撐,所用話語脫離現實生活,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給學生留下思政課枯燥乏味、“假大空”的印象。另一種現象是不能以學生為中心來構建話語體系,導致道理在場而學生不在場。有些思政課教學忽視了語言交際中的說話人和聽話人雙向互動的問題,在所講道理中缺失了對大學生本身的關注。教師用大量的話語來闡釋道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這對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的關系何在,如講完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后沒有說明這些政策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影響大學生未來的就業選擇、講完某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后沒有說明這個原理對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啟示,造成學生游離于“道理”之外甚至認為這些道理雖然很對但與自己無關的情況。
(四)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與講道理要求的契合度不夠
教學方式方法與話語體系一樣,都是影響思政課講道理效果的重要因素。當前各地各高校都在推動思政課教學形式的改革創新,出現了諸如大學生講思政課、思政微電影、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思政辯論賽等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授課形式,同時元宇宙、VR、大數據采集等各種數字技術也逐漸被引入到思政課課堂。這些新的教學方式方法豐富了思政課講道理的路徑,避免了“老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的“大水漫灌”式授課,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與此同時,如何使思政課授課方式方法創新更好地服務講道理的本質追求成為思政課堂亟須解決的問題。“講好思政課不僅有‘術,也有‘學,更有‘道。”[14]思政課肩負著研究傳播馬克思主義、培育時代新人的偉大歷史使命,政治性和學理性是其最深刻的底色。舉辦思政類活動、應用新技術手段的初衷都是為了更好地承載和傳輸道理,切實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果。但有的思政課教學卻忽略了這一點,陷入只注重形式創新、為形式而形式的泥淖,導致思政課堂娛樂化、藝術化、科技化因素比重過大,而對教學主題、內容的關注較少。這種缺乏道理作為內在支撐的方式方法創新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更多的是起到活躍課堂氛圍、提升關注度的作用,停留在“講熱鬧”的階段,降低了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育人成效。因此,需要以講道理作為核心要求來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發展,尋找到最優的說理形式。
(五)多元主體協同講道理的聯動機制尚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說理育人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僅依靠思政課教師將講道理的任務完成,并達到醍醐灌頂、透徹人心的效果是不現實的。大學生作為擁有較強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群體,他們往往是把思政課教師闡述的道理與接觸到的其他主體傳遞的信息、生活實踐、社會現實進行比較,通過反復的確認和斟酌最終達到對道理的理解、認同和內化。這也就是說,并不是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把道理講好就一定可以成功說服學生,學生的立場、觀點和看法在多數情況下不太可能在課堂上隨即形成。思政課教師更多的是“明述、顯示、解釋”道理,在學生心靈中埋下真善美的種子,而這顆種子能否順利生根發芽離不開思政課之外的多元主體如其他課程、家庭、學校、社會的幫助和引導。如果這些主體能夠和思政課同向而行,從不同維度重復、驗證思政課所講道理,便能夠進一步強化思政課所講道理的說服力。因此黨和政府始終強調要匯聚各方力量參與思政課建設,形成協同育人的格局,為思政課講道理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但目前思政課多元主體之間相互配合機制還比較松散,主要表現為思政課系統與其他主體聯系不夠緊密、職責分工不夠明確、溝通不夠順暢及時等,造成形式上的協同較多,而具體操作層面的協同缺失等問題。各主體之間各說各話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對同一理論和現實問題持相反態度和看法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大學生課堂上所學與現實社會生活出現了“脫節”,大大削弱了思政課所講道理的實效性。
三、高校思政課講好道理的可行路徑
針對思政課講道理所遇到的困境與挑戰,為了提升思政課講道理的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調整。
(一)鼓勵思政課教師以教學為核心開展科研活動
前文所述,思政課教師講道理面臨“深”“廣”“新”的挑戰,需要教師不斷提升理論素養、開拓知識視野、緊跟時代步伐,而投身科學研究是增強這些能力的重要手段。教育者先受教育,傳道者必先明道。教師只有潛心研究,才能夠準確掌握與學科有關的概念、命題和理論,吃透相關問題的來龍去脈和內在邏輯,才有能力對課程內容進行透徹的理論分析,實現“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15]。否則授課就只能照本宣科或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難以回答學生思想上的疑惑。同時,科研雖然有特定的切入點和研究方向,但其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教師擴充思維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取得以點帶面、觸類旁通的效果。投身科研也意味著教師需要保持政治敏感性,時常關注時事政治問題,將黨的創新理論、國內外熱點話題體現在研究成果之中,契合青年大學生喜歡關注跟蹤熱點信息的特點,使授課內容處在與時代、實踐同頻共振的狀態。思政課教師應將教學和科研視為深度互動的過程。一方面,把科研作為教學的深化。充分利用思政課堂這個載體,以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觸發科研思考,通過踏踏實實讀原著、學原文、悟真理展開深入研究,在學思踐悟中明理增信,充實優化自身知識結構并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把教學作為科研的實踐轉化。不斷將研究成果返還到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思想性、理論性資源支撐,并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檢驗自身研究成果,尋找新的研究靈感。
(二)構建問題導向式教學模式
“學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課要講清楚的重點”[16]。思政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疑難點和困惑作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將道理寓于問題探討之中,引領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一是要主動提出問題。思政課教師“要練就不怕問、怕不問、見問則喜的真本領,不能見學生提問就發怵”[17],通過積極開展與學生的交流討論,發現他們思想上容易產生懷疑、困惑、誤解的問題,以此作為思政課講道理的重要抓手,主動設置議題開展課堂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科學分析問題。思政課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問題置于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之內,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方法弄清各種問題的來龍去脈、原因實質。特別是對于某些熱點敏感問題,比如黨的歷史上的挫折與失誤、當前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西方治理方式和政策差異等,要跳出西方意識形態的研究范式和話語陷阱,批判各種污蔑、抹黑黨和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論,以大歷史觀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古今中外的縱橫對比,“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18]。三是要善于解決問題。基于問題分析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得出科學的結論或者提出有效建議。需強調的是,對問題探討的目的在于得出正面的結論,即讓學生認識到雖然黨在領導人民奮斗的過程中出現了失誤和挫折,但黨的歷史功績始終是最主要和第一位的,要分清歷史的主流和支流。雖然當前社會仍然存在種種矛盾問題,但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在這種時空壓縮的情況下出現各種社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可以憑借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解決。由于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的差異導致中西方治理體系和體制各有特點,但并不代表中國全面“落后”,我們應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積極學習西方的有益經驗,進而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復雜性的同時堅定“四個自信”,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與勇氣。
(三)推動思政課話語體系創新
教學話語是連接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恰當的話語選擇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使學生更易于和樂于接受。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建設被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表達體系。一是要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實踐、貼近實際需要來組織話語,多使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話語,避免大量專業學術話語堆積或者使用空洞的官話、套話和空話,從而將復雜深奧的理論以感性直觀的形式表達出來。其中“講好故事,會講故事”是思政課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故事化的話語表述是把“學術體”的抽象理論闡釋轉化為抽象與具體相結合的“敘事體”的“故事”進行教學呈現的過程。通過講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抽象理論還原為現實,達到情景再現的效果,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讓理論學習變得更為直接、立體、豐滿、引人入勝。二是要增強人文關懷,將學生作為話語的中心關注點。現實生活中我們對道理的感覺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知道甚至認可這個道理,但在心中卻對其只有非常稀薄的感覺或者根本沒有感覺。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就在于這個道理與自身的關聯性不強,我們不清楚它對生活有什么樣的影響。可見,思政課講道理不能脫離對學生本身的關注,否則就容易出現道理只停留在嘴上而無法進入學生內心世界的狀況。思政課教師應該圍繞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來構建話語體系,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對大學生關心的“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19]等問題進行解答和說明,把道理從在學生眼中的“屬他性”存在變為“屬我性”存在。
(四)圍繞講道理建立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監督評價機制
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是思政課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但方式方法等外延層面的創新不能脫離甚至大于講道理的內涵追求。為此高校可以建立健全思政課質量監督評價機制,對各種創新性教學方式方法的教學效果進行全面的評估。具體說來,高校依據自身發展定位和資源條件,聯合思政課教師、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負責人等參與性主體,建構評價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實效性的指標體系,從經費投入、吸納人數、操作流程、教師能力、教學元素、教學特色、學生思想、學生能力等多個方面對教學方式方法展開系統評價,實現對教學方式方法從教學準備階段到教學過程階段再到教學效果的全方位考察。再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等方式,組織各主體對照指標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賦分,形成評價數據。這樣教師就可以依據這些數據對某種教學方式方法展開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了解不同教學方式方法講道理的效果優勢,明確哪些方式方法可以長期堅持、哪些方式方法需要完善、哪些方式方法并不符合思政課教學要求,為推動教學方式方法革新或者實現不同教學方式方法之間的最優搭配提供參考。長期的數據積累可以幫助思政課教師找到當前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的共性問題,為后續有針對性地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指明方向,使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五)推動大思政課建設來匯聚講道理的合力
作為社會性存在物,人的思想認知是在與現實生活的互動中逐漸形成和確立起來的。思政課講道理不能局限在課堂場域中,變成師生之間信息“輸出—輸入”的純粹精神性活動,要開門辦思政課,把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連接起來,將社會生活轉變成思政課的教學空間,鼓勵學校與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展覽館、博物館等共建思政課實踐教育基地,讓學生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了解國計民生、回應時代召喚、明確使命擔當。除了到社會生活中講思政課外,還可以讓社會資源走進課堂。邀請黨員干部、企業員工、專家學者、勞動模范等現身說法,最真實、最直接地回應學生關心的現實問題,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感受到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同時,社會也應該積極主動地成為思政課講道理的助力,家庭、企業、政府等社會主體要與思政課同向而行,主動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鮮明地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褒揚先進人物,有力批評各種錯誤言行和丑惡現象,營造出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取向。打造學校與社會雙向互動的大思政課格局,最重要的是推動相關制度的完善落實,使多元主體之間的協調聯動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可以根據《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明確各級黨委在大思政課建設中的領導地位,建立協調統一的領導體制和整體聯動的工作機制,打通各主體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各主體之間的有機聯動,形成思政課的教學共同體。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記者.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01).
[2]王鼎鈞.講理[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封底.
[3]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9.
[4]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綜合組.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25.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4.
[7]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在北京師范大學考察時號召全國廣大教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01).
[8][9][10][11][14][15][16][17][18]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2;12;10-11;11;25;16;15;20;15.
[12]李優坤.高校思政課“問題教學”的兩難及“診所”式對策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2):69-72.
[13]宋溧俊.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話語創新與話語權培育理路[J].江蘇高教,2022(05):97-100.
[19]人民日報記者.習近平首次點評“95”后大學生[N].人民日報,2017-01-03(02).
(責任編輯:王嵐)
The Value Meaning,Problem Analysis,and Possible Paths of Reaso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WANG Xisen1,LIU Juan2
(1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ianjin 300450,China;2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an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fulfill their duties.At present,the reaso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the inadequacy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Lack of explanatory power to social hot and sensitive issues; The affinity,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are not strong; There is not enough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requirement of reasonableness.The multi-subject coordination and linkage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ncour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around teaching.Constructing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odel;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stablish teaching method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Measures such as speeding u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reaso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reasoning; value implications; problem analysis and judgment; feasible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