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大熱,玩什么項目都不如游泳,既消暑,又健身。
小時候過暑假,每每約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到游泳場玩個痛快。北京東有工體,西有什剎海,南有陶然亭,誰不是在那里學會游泳的?這些游泳場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兒童戲水的蘑菇池到標準比賽池乃至跳水池,一應俱全,還有照明設備,開設晚場。
那個年代有兩部電影,《水上春秋》和《女跳水隊員》,講新中國游泳和跳水運動員成長的故事。影片里的場景就是露天游泳場,藍天白云映襯著高高的跳臺,“風里鍛煉,雨里考驗,我們是一群展翅高飛的海燕。在波浪里出沒,在碧空里盤旋,練就了一身膽”。這么有情調的體育場所,后來怎么不見了呢?
業內人士說,現在游泳者已經不接受簡易的泳池,大多去室內游泳館。拆掉露天游泳場并非體育行政部門的主意,而是市場按供需關系做出的選擇。這個基于蕭條與火爆的解釋讓筆者想起兩件事。
幾十年前曾去匈牙利采訪,在布達佩斯一所十年制學校看學生們上體育課。校園里有一處不大的游泳池,本以為體育課會有冬夏之分,冬季一定到室內上體操課,其實不然。游泳池有充氣帳篷,冬天保溫,夏季掀去,四季都能游泳。
十幾年前曾去日本采訪,看小孩子在土地上踢球,想到中國的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無不擁有人工草皮。日本不會有經費或技術上的困難,為什么不在綠茵場上踢球?他們認為在土地上踢球不影響掌握技術,更有助于培養意志品質。原來如此!
同一時期,北京市陸續拆掉了幾座游泳場,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符號只能留存在老北京的記憶中。如今,四環路內再無人工游泳場。商場、公園里倒是建起不少游泳館,就沖那動輒百元的消費標準,便讓人覺得不如兒時游泳快活。年輕的家長要孩子學游泳,上趕著報培訓班,沒有上萬塊錢進不去。過去那么多人游泳,哪個是進什么班才學會的啊!
參與體育運動,環境和條件的作用并不絕對,適量保留貌似低端的運動場所,大眾體育活動還能多一些選擇。古人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理念,自討苦吃,磨練素質,現代化大都市為什么就容不得幾座游泳場?也許,非不能也,是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