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生·百年”院士風采
中科院學部成立60多年來,先后選聘產生了1000多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孟超院士、吳良鏞院士等。“科學強國”欄目將持續刊登這些院士的故事,展現他們的人生風采。
從最初的金屬材料到核武器研究,再到激光技術的研究,陳能寬用堅韌的品格和強大的韌性完成祖國交給他的一個又一個艱巨而偉大的任務。
2023年4月28日是“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陳能寬院士誕辰100周年,陳能寬院士是我國著名的金屬物理學家,長期從事金屬物理和材料科學方面研究工作,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科研事業,始終以國家使命為宗旨,從開始的金屬物理到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再到完成“兩彈一星”的光榮使命,晚年再擔重任研究激光技術,用一腔熱血完成祖國交給他的一個又一個重要使命,用擔當和責任挑起自己的科研事業,為祖國的科技發展和科技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心志高遠,勇攀高峰
1923年,陳能寬出生在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士紳家庭。祖父是清末舉人,父親經商有成,回鄉辦學,開設了鎮上第一所郵局,不僅服務鄉梓,還為中共地下黨傳遞情報。
幼年的陳能寬聰敏好學,踏實勤奮,為讀書吃盡苦頭。初中時從慈利來到常德,十三四歲的少年要背著行李走3天,每晚就著油燈挑水泡。當時正值抗戰時期,有一次炸彈就在十幾米外炸響。高中陳能寬就讀于耶魯大學在中國創辦的雅禮中學,1942年高中畢業,陳能寬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到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礦冶工程系。
1946年,陳能寬大學畢業,并與大學同學裴明麗結婚。為學有所用,他主動申請到天津煉鋼廠工作。次年,留學考試制度恢復,陳能寬想著自己的專業還需深造,便積極參加留學考試,成功考入美國耶魯大學。在美國留學期間,陳能寬學習效率很高,憑借一腔熱血,刻苦鉆研,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接著又用兩年時間,在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取得物理冶金博士學位。
學有所成的陳能寬本想通過自己的技術和能力為祖國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事與愿違,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陳能寬有國難回,只能暫時入職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1954年,他應邀前往匹茲堡的西屋公司擔任研究工程師。在美九年,陳能寬系統鉆研金屬物理,專注于研究金屬內部微觀結構的改變,并試圖從機理上解釋或模擬宏觀現象。他和同事發表的多篇論文,都被公認為在金屬物理學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1955年,陳能寬夫婦排除重重干擾回到祖國,歸國后,先后在中科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和中科院金屬所任研究員,從事金屬單晶體形變領域科研工作,為提高新中國金屬零件成型加工水平打下了基礎。
隱姓埋名,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1960年,陳能寬被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受命擔任實驗部主任,領導組織核裝置爆轟物理、炸藥和裝藥物理化學等研究工作。
臨危受命的陳能寬身負重任:設計爆轟波聚焦元件,測定特殊材料的狀態方程。這兩項任務都是核武器事業最為關鍵的組成部分。采用內爆法的原子彈,需要從炸藥的外表面起爆,爆轟波向內傳遞,把核材料壓縮到臨界狀態。這需要設計一種特殊的爆轟序列來完成,是制造原子彈最關鍵的技術之一。
從雷管動作開始,到主裝藥爆轟做功,驅動并壓縮核材料,都有十分嚴格的時空關系和物理狀態匹配要求。但在當時,中國學術界在這方面的實踐和積累近于空白。對陳能寬來說,更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其后漫長的二十多年里,陳能寬“消失”了。國際學術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個名字。他的外甥唐紅波回憶起那時的陳能寬,對這個舅舅的印象很陌生,只知道有這樣一個舅舅,但其他更多的細節并無印象,直到1989年陳能寬回鄉后才逐漸知曉。
隱姓埋名的歲月里,陳能寬帶領年輕的科研人員從零開始,做出了第一顆原子彈所需要的起爆元件,為我國首次核試驗鋪平了道路。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羅布泊,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原子彈成功后,下一步就是研制氫彈。在于敏率領的科研小組拿出理論設計方案后,把這個方案變成現實的任務,又落在了陳能寬領導的團隊身上。
1967年6月17日,中國人自行研制、設計、制造的氫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在美蘇英等國對氫彈技術絕對保密的情況下,中國人自己攻克了氫彈設計原理和技術,僅用了3年的時間,實現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兩彈”的成功研制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69年9月,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1978年第一次豎井試驗成功。到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又成功掌握了中子彈和助爆彈兩項重大技術。
陳能寬曾聽人說,國防科研花了那么多錢,沒有搞出什么東西。似乎中國有沒有原子彈,關系不大,“它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還拖了國民經濟的后腿”。而他認為,國家和平不能沒有武器。原子彈是一種能用但用不得、確有國家安全后效但不應多搞的“特殊商品”。他曾引用四川成都武侯祠前的對聯,“從古知兵非好戰”,而執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中國,是不可不“知兵”的。
不甘遲暮迎接挑戰
1987年,64歲的陳能寬出任“863”計劃激光領域首任首席科學家,這是他科學生涯的第三次轉折。花甲之年履新,他感慨萬千:“不甘遲暮,壯心不已;迎接挑戰,奮飛莫停。”從金屬材料學,到核武器研究,再到領導“863”計劃激光領域研究,方向在轉換,國家目標是不變的圓心。
強激光技術是一種高難度、長周期、前沿性的高科技項目,在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索研究時,它的技術與工程可行性問題與存在定理還有待驗證。同時,它的發展還受到國際形勢變化的影響。如何把握住正確的路線和方向,不走或少走彎路,少花冤枉錢,這是擺在專家組面前的重要課題。
陳能寬給410主題工作帶來深刻的影響。在初期不明朗的階段,他鼓勵科學論證、百家爭鳴,非常注重對國外技術情報資料的分析研究,特別是美蘇的一些動態。他組織專家做了大量跟蹤、調研、動態分析、評估等工作,以及“863”計劃有關領域的起草、制訂和實施工作,為中國強激光技術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堅實基礎。1988年6月任核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2月被聘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職副主任。1994年被聘為中物院高級科學顧問,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1999年被授予研制“兩彈一星”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稱號,并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01年8月被總裝備部科技委聘任為863-8領域專家委員會顧問。
2016年5月27日,陳能寬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科學家,從最初的金屬材料到核武器研究,再到激光技術的研究,陳能寬用堅韌的品格和強大的韌性完成了祖國交給他的一個又一個艱巨而偉大的任務,始終以“為國做事”為使命與光榮,以自己嚴謹的作風和學風,培養和影響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是挺起祖國脊梁的科學家。
(《小康》·中國小康網李慧君綜合整理)

(簡介)
人物小檔案
陳能寬
(1923.4.28-2016.5.27)
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工程物理學家。1923年4月28日生于湖南慈利。1946年畢業于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1948年和1950年先后獲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顧問、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2016年5月27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