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廣州開發區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田”,探索出一條完整貫穿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基金-質押融資-證券化-上市輔導-海外保險”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鏈,近五年共幫助400多家中小企業融資近百億元。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逾4萬家民營中小企業,貢獻了三個‘80%。”廣州市黃埔區科技局局長陳偉權曾不無驕傲地介紹,黃埔全區80%以上的規上工業企業、全區8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中小企業,80%以上的發明專利、創新成果和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已成為全區穩產業、保市場、促創新、增就業的最強主力軍”。
經過三年疫情,許多企業發展緩慢,甚至不少中小企業因此進入困境。資金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猶如一管新鮮的血液,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局局長鐘梓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我們關注的問題。”
作為全國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知識產權綜合改革“試驗田”,長期以來,廣州開發區圍繞構建知識產權金融新生態目標,不斷推動知識產權與金融創新結合,成功打造出全國第一條貫穿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基金-質押融資-證券化-上市輔導-海外保險”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鏈,助力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中小企業發展雪中送炭
在黃埔區一處工業區,一輛白色監測車走走停停,車頂伸出幾根金屬探頭。進入車內,會發現另有乾坤,一臺臺精密儀器讓人目不轉睛。這輛車正是搭載了禾信儀器的拳頭產品——大氣VOCs(揮發性有機物)秒級多組分走航監測系統,可秒級響應,快速深入了解區域污染物分布情況。
禾信儀器董事長周振說:“目前公司研發出的10種質譜儀中,有1種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可用于PM2.5環境監測。”
自2010年推出在線單顆粒氣溶膠質譜儀,禾信儀器在環境監測領域持續發力,2012年推出在線揮發性有機物質譜儀,2017年推出大氣VOCs秒級多組分走航監測系統,并迅速在全國應用,目前足跡幾乎遍布所有省份,支持超200個城市的污染排查工作。
“找到污染排放的‘元兇,每年可為國家節約數百億元的防治費用,同時保護了依法排放的企業的利益。”周振說。
2021年,禾信質譜產業化基地竣工并投入使用,計劃新增8條質譜產品生產線,實現年產質譜儀器220臺套、年產值達6億元的產業化規模。同年,禾信儀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目前,公司員工約900人,其中研發人員約200人。
而禾信儀器創立之初,只有包括周振在內的四人團隊,以及一箱資料、一箱零件和資金100萬元。
萬事開頭難。質譜儀器的研發在國外有近百年歷史,而2004年,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質譜儀基本上是“零”。周振坦言,起初團隊什么都缺,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很多人不看好。“出去找投資,不懂行的人,轉身就走了;懂行的人,往往一臉驚訝地反問:‘至少要投資1000萬元以上吧?擺擺手也走了。”
2006年至2008年是禾信儀器的低谷期。形勢急轉直下,公司賬戶上只剩2萬元,連工資都發不出,4個后加入公司的年輕人熬不住,紛紛離開了。周振說,他差點就要以300萬元的價格轉讓公司大部分股權,后來他賣掉了自己的房產和汽車。
在最困難的時刻,廣州開發區伸出了援手。2009年3月,在廣州開發區科技局的牽頭下,禾信儀器與當時的廣州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凱得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等簽訂了投資協議,共募集融資資金500萬元,渡過了經營難關。
當時,廣州開發區采取“政-產-學-用”模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即通過政府扶持,引進民間資本,協助推動企業研發成果產品化。廣州開發區提供金融扶持的做法延續至今,2021年在全國率先推出“專精特新”專項政策——“專精特新10條”。其中,為專精特新企業開辟金融扶持綠色通道:推薦專精特新企業納入市區兩級普惠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風險補償機制管理,鼓勵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專精特新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總能相應地提供幫助與扶持。2020年,在禾信質譜產業化基地項目即將進行貸款審批之時,由于門牌號未辦下來,貸款可能批不了。按正常流程辦理,須經多部門審批,加上各部門防疫任務重、人手緊,預計要一個多月。
等不起!廣州開發區民營經濟和企業服務局得知情況后,立即聯絡協調相關單位處理。通過信任審批,一周之內即完成了門牌號審批事項,解了燃眉之急。在廣州開發區,這并非特例,而是經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新型審批模式。
從四人團隊,到國內質譜細分領域的領頭企業,禾信儀器的成長壯大給予了行業信心。周振透露,目前國內質譜儀企業已有約50家,其中不少研發人員正是從禾信儀器走出去的。
2011年8月,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入發展最艱難的時候,廣州開發區繼2009年11月給予50萬元“廣州開發區留學人員科技創業資金項目”資助之后,再次送來了每期200萬元、分三期撥付共600萬元的“廣州開發區領軍人才”項目啟動資金。在這項名為“新型人體組織再生修復技術”的人才支持項目中,邁普醫學在技術平臺上實現了生物增材制造、數字化設計與精密加工等方面的積累和沉淀,為后續創新產品的研發和企業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打通知識產權與金融深度融合之路
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分層培育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鏈條中,中小企業“辦大事”的數據還有很多。
這里有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38家,占全市33.7%,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3家,占廣州市48.5%;在日前公示的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黃埔29家企業榜上有名,占廣州全市一半以上;這里逾2200家高新技術企業中,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達51家,占全市上市高企一半以上;這里的獨角獸企業超過20家,瞪羚企業超過540家。
如何讓諸多的中小企業避免因資金難題而無法進入良性發展,廣州市開發區主政者可謂絞盡腦汁,在全國率先開展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試點,2019年推出的“興業圓融——廣州開發區專利許可資產支持計劃”成功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
鐘梓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成功打造的全國第一條貫穿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基金-質押融資-證券化-上市輔導-海外保險”知識產權金融服務鏈,近五年開發區共幫助400多家中小企業融資近百億元。
去年1月,成功辦理完成香港專利質押登記的廣電運通金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中國銀行500萬元的信貸支持開了好頭,全區全年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達72.53億元,再創新高。3月,運營發展基金投了1300萬的鹿山新材料,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籌資繼續用于提高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水平。7月,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廣州開發區“推廣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險”作為廣東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向全國復制推廣。截至目前已有81家次外向型高科技企業投保,總保額達1.92億元,顯示出該險種強勁市場需求。
2019年9月,廣州開發區首創知識產權許可ABS模式,發行了全國首只純專利資產證券化產品“興業圓融-廣州開發區專利許可資產支持計劃”,幫助11家中小企業實現融資3.01億元。2022年8月8日,該只證券化產品順利收官,充分驗證可行性和復制推廣效用。截至目前,廣州開發區已累計發行4只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共為47家次企業融資10.25億元。其中區內企業長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繼參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證券化和純商標證券化產品,入池金額達6000萬元,為其研發、生產和運營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今年,《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促進辦法》(簡稱“美玉十條”2.0版)實施期臨近屆滿,知識產權局也啟動修訂程序,全面升級為《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深化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促進高質量發展辦法》(簡稱“高質量發展三十條”),以期更好地發揮知識產權作用。如對通過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實現融資的企業,按其實際融資金額的50%給予補貼,每筆融資補貼期限最長3年,每個企業每年可申請1筆補貼,補貼最高額由原來的200萬元提升到300萬元,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刺激融資需求。
接下來,該局還將積極會同區金融局、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深化和拓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暢通“科技+產業+金融+知識產權”發展渠道,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有機融合,突破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堅持走知識產權綜合改革之路,全力打造知識產權引領型創新驅動發展之區。一是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廣東省政府聯合印發新一輪深化綜改實施方案,高標準建設知識城知識產權服務園區,加快引進廣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中新國際知識產權培訓基地等重點項目。二是持續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建設等精品工程,力爭全年知識產權核心指標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三是加強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深入開展“入園惠企”活動,完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推動分產業構建專利池,爭取年內發行1只以上重點行業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四是推廣“知識產權助力科創企業上市工程”經驗,爭取相關服務規范成為廣州地方標準。五是做大做強知識產權海外侵權險,穩步推進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六是爭創國家級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示范園區,吸引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落戶,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出口基地,深入開展專利代理對外開放試點,持續提升廣州開發區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廣州開發區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成為廣東省唯一專利代理領域對外開放試點區域,打造全省唯一的TISC中心公共服務大廳和展示區、國際知識產權服務大廳,建設全國最大規模的知識產權服務業載體,全區集聚服務機構超300家。
目前,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已制定完善的知識產權交易規則和運營體系,構建起集知識產權登記、托管、掛牌、評估、交易、轉化、融資為一體的全鏈條綜合服務平臺。廣知中心已具備升級成為中國(廣州)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