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 黎華茂, 黃 萍, 張 芳
中部戰區總醫院 康復醫學科,湖北 武漢 430070
半月板在股骨髁和脛股髁間,是膝關節最易受損的組織之一[1]。半月板損傷是最常見的膝關節運動損傷之一,主要是由于膝關節遭受扭轉或不同程度的磨損退化而引發的膝關節創傷性疾病,常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功能受限等,若不及時診治,易導致股四頭肌萎縮、創傷性關節炎等,甚至破壞膝關節的穩定[2]。目前,臨床針對半月板損傷多采用微創手術治療。關節鏡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式。與開放手術比較,其具有微創、出血少、恢復快等諸多優勢,但術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現關節疼痛、粘連等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3]。有研究報道,加強此類患者術后的功能鍛煉有助于膝關節功能快速恢復,但康復訓練手段仍有待規范、合理及系統化[4]。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作為一種新興的康復手段,逐漸被應用于半月板損傷患者關節鏡術后的功能鍛煉,具有一定的療效[5]。另有研究發現,全身振動訓練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關節鏡術后平衡能力和等速肌力的恢復具有一定的效果[6]。但聯合上述兩種手段治療半月板損傷關節鏡術后的功能恢復相關的研究較少[7]。本研究通過分析上述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聯合全身振動系統兩種方式對半月板關節鏡修復術后的康復療效和預后的影響,旨在為此類患者術后功能鍛煉方式的進一步優化提供臨床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于中部戰區總醫院行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的9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相關標準診斷為半月板損傷且行膝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8];具備手術指征且為初診。排除標準:伴有腦、心臟等功能障礙;合并創傷性關節炎、骨腫瘤等。根據術后功能鍛煉方式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n=52)與B組(n=40)。A組中,男性28例,女性14;年齡22~40歲,平均(34.6±5.6)歲;受傷原因:運動創傷18例,交通事故傷25例,炎性疾病9例;膝關節分布:左膝30例,右膝22例;具體位置:外側盤狀半月板16例,外側半月板10例,內側半月板26例。B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齡21~38歲,平均(33.6±5.3)歲;受傷原因:運動創傷16例,交通事故傷18例,炎性疾病6例;膝關節分布:左膝23例,右膝17例;具體位置:外側盤狀半月板10例,外側半月板6例,內側半月板24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患者術前均指導練習踝泵、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等。兩組的關節鏡手術均由同一名主任醫師完成。
1.2.1 A組治療方法 A組實施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聯合縫合術?;颊呷⊙雠P位,采用腰硬聯合麻醉,于髕韌帶外側及髕韌帶內側約1 cm位置各做一個1 cm左右的切口,前者作為此次手術的觀察孔,后者則作為此次手術的操作孔。將膝關節鏡通過觀察孔置入,在膝關節鏡的輔助下,仔細分析半月板的具體受損情況;然后,將半月板銼刀通過操作孔置入,刨削半月板受損創緣,將損傷的半月板修復成與正常半月板接近的形態,負壓吸除患者膝關節腔內的碎屑,根據患者半月板具體的受損情況,選擇適合的縫合方式,最后用生理鹽水仔細沖洗膝關節腔,留置引流管,將手術切口逐一關閉。術后行12周康復訓練,同時,前2周在康復科行康復訓練。
1.2.2 B組治療方法 B組在A組的基礎上,每周2次配合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聯合全身振動系統訓練,具體如下。(1)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治療:快速轉移重心;負重;膝關節予以半屈曲位下蹲;Fitter平衡板;靜態平衡評估訓練儀;訓練的難度逐漸上升。(2)全身振動系統訓練:配合采用震動訓練器,振動頻率為30 Hz,震動幅度為3 mm,每周鍛煉2次。每次運動量為10次×6組,每組持續20 s,組間隔10 s,方式為患者雙足與肩同寬站在振動平臺上,雙側膝關節彎曲,角度控制在10°~30°,雙手扶持扶手,患者在訓練時精力集中,不能講話。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功能鍛煉后的療效[9],并發癥發生情況,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功能,膝關節肌力(膝關節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膝關節功能(IKDC評分和Lysholin評分[10])。
優良率=(優+良+可)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B組治療后優良率為95.00%(38/40),高于A組的76.92%(40/5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例(百分率/%)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A組發生韌帶斷裂2例,關節粘連1例,滑膜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7%(4/52)。B組發生韌帶斷裂1例,關節粘連1例,滑膜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5%(3/40)。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膝關節肌力、膝關節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評分低于治療前,且B組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屈肌峰力矩、伸肌峰力矩、IKDC評分、Lysholin評分高于治療前,且B組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膝關節肌力、膝關節功能比較
半月板具有傳遞負荷、吸收沖擊、穩定關節等諸多重要功能,且分布有關節及周圍肌肉運動的本體感受器,進而維持膝關節穩定[11]。半月板損傷會造成周圍組織撕裂性損傷,導致膝關節功能障礙,最終影響患者生活[12]。目前,臨床治療半月板損傷主要以微創手術為主[13]。有研究報道,關節鏡手術只能盡可能地恢復及維持膝關節解剖結構的靜態穩定,術后未行早期活動極可能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影響術后恢復[14-15]。因此,為保證手術成功,還需對患者行積極的術后干預[16]。有研究報道,平衡測試系統可精準測量機體重心位置移動面積及形態,從而定量評估平衡功能及康復情況,且平衡功能測試儀可用作平衡功能訓練以提高平衡能力,而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可評判并訓練患者的運動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進而起到半月板關節鏡術后康復效果[17-18]。另有研究報道,全身振動系統訓練可改善患者膝關節等速肌肉力量,具有超過常規訓練的附加效應[19]。
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功能鍛煉后優良率高于A組,且治療后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聯合全身振動系統兩種方式對半月板關節鏡修復術后的康復療效更加顯著,且安全性較高;治療后兩組的膝關節本體感覺功能均較治療前改善,且B組改善更明顯,分析原因可能為由傳感器網測量斜板上施加的負荷和多角度的運動是組成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的基本結構,其評定受試者的平衡及運動控制能力,從而提高本體感覺功能[20-21];治療后兩組的膝關節肌力均較治療前改善,且B組改善更明顯,表明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聯合全身振動系統兩種方式可顯著增加膝關節周圍肌群力量,考慮可能與全身振動訓練既能滿足康復訓練的需求又能刺激、激活損傷的肌群相關。
綜上所述,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聯合全身振動系統兩種方式對半月板關節鏡修復術后的康復療效較佳,可使患者膝關節功能較快恢復,未增加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