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雄
摘要建盞是中國古瓷器之一,藝術價值很高,供文人雅士品茗時使用。因建盞本身胎質較粗,胎層內有微小孔隙,可起到一定的保溫效果。建盞早在唐代就已出現,興于宋代,受到歷代皇帝的青睞。建盞釉層較厚,燒成時釉面多采用施半釉以避免燒成時釉料流底粘結。另外,釉面還會因溫度過高而出現流動的狀況,形成“釉之淚”或者“釉珠”的現象。
關鍵詞 ?建盞釉色;制作工藝;研究
0引言
我國建盞有著千年的歷史,建盞是黑釉的經典器物,是陶瓷界的一枚玄奧深邃、動人心魄的東方明珠。建盞因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在跌宕起伏的陶瓷發展史中具有開拓性的意義和很高的地位。而建盞文化傳承者們在這一進程中一直致力于恢復古法燒制,同時又試圖為建盞制作工藝找到新的突破點。
1建盞的概念
1.1概念
建盞燒制于中國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該地區也是宋代建窯遺址所在地。建盞與我國茶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其因茶而生。建盞的釉面具有夢幻的釉面圖案和色彩,拿在手心里溫暖如春,猶如漆器一般,它具有其他陶瓷所不具備的色澤。另外,建盞釉色并非靠人工繪制而成,而全靠燒制時的操作手法、溫度和氣氛。所以,建盞的燒造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正因為如此,使得建盞可以具有變化無窮的色彩和形態魅力。
1.2發展歷史
建盞在唐朝時期產生,并在宋朝繁榮。建盞文化內核和宋代文化交融在一起,所以建盞被宋人極力追捧。宋朝時期海運發達,建盞由海運輸往世界各地。明末清初時期,建盞文化因社會格局、飲茶方式和審美方式的巨大變化而衰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開始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使得建盞文化以及建盞藝術大顯身手。
2建盞的制作技藝
2.1建盞的坯體制作
建盞的制作首先要進行坯釉材料的配制,建盞以瓷土為坯體的主要原料,通常采用含鐵量很高的紅土(紅褐色粘土含鐵量7%~10%)與高嶺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用清水洗凈,反復揉搓,制得較為細膩的泥漿,再將其過濾、陳腐得到坯土原料,然后對坯土原料進行洗滌和磨制,便于后續拉坯成型。
建盞坯體通常采用手工拉坯成型,隨后進行修坯。其中,有極少數建盞匠人掌握捏坯技法,其不用修坯,制坯時一體成型。建盞捏坯是將一塊揉練好的泥團扶正,雙手沾水,用雙手向上捧高泥團,雙手拇指向泥團中心扣壓,形成盞坯,右手拇指在盞坯內,食指和中指在盞坯外,與右手拇指位置對應,從下往上點頓按捏泥坯到最上處,三個手指進行盞坯口沿塑型。輪盤轉速降低,觀察是否平整,不平整處繼續點頓按捏盞坯。右手大拇指于盞坯內由上向下撫平。將盞坯與泥團分離,此時轉盤停止轉動。盞坯晾干后,使用刀具修出底足,不修其它部位。捏坯工藝以手指點頓按捏泥坯成型,不需要修坯,盞坯造型柔美緊實、過渡自然、獨具韻味。另外,由于沒有修坯,保留原始坯面,上釉后燒制的建盞,釉面斑紋更容易顯現,同時有利于釉面潤澤,光澤度更好。
2.2建盞的燒制要點
(1)溫度
由于原料中鐵含量較高,建盞總重量較其他茶盞重。高溫燒成后體色變深,多為黑褐色、紅褐色。窯內溫度達900 ℃后建盞釉料就開始熔化,當溫度達到1 300 ℃或更高時,建盞釉熔融,具有流動性,不同的流動性可以形成不同的斑紋,因此溫度對建盞的燒制有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建盞燒成時釉料內鐵元素與坯體內鐵元素經1 300 ℃左右高溫熔融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色彩斑斕的釉面斑紋。建盞燒制溫度一般需要達到1 320 ℃以上,并且溫度區間特別窄。對鷓鴣斑來說,溫度需控制在1 330~1 340 ℃之間。
(2)龍窯
龍窯為制作建盞的主要窯爐,龍窯通常依山勢而建,具有一定的坡度,便于傳遞氣體和溫度。龍窯通風性能良好,而且龍窯可隨生產規模擴大而擴大,我國至今還完好地保存有許多龍窯遺址。
(3)燒成氣氛
氧化氣氛是指窯爐中氧氣充足,而還原氣氛則是窯爐內不能存在氧氣或氧氣量極少。建盞窯爐內往往需要還原氣氛,若是建盞的釉色沒有進行充分還原,則無法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要想燒出帶有五彩斑斕的釉面斑紋,如兔毫、鷓鴣斑、油滴、曜變等,需要恰當的還原氣氛,如果窯爐不夠密閉,滲入氧氣太多,會導致釉面結晶出現瑕疵,形成雜色釉。
3建盞的藝術特點
3.1烏金釉
烏金釉,釉面呈現黑色。烏金釉總體上顯得高貴優雅,但是在近距離看也能找到出乎意料的細膩,所以烏金釉又是建盞最為流行的釉色,具有收藏與藝術價值。烏金釉的燒制很難,極其不穩定,所以明代景德鎮雖已發展出烏金釉,但因燒制難、工藝不夠穩定,而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3.2曜變釉
建盞燒造過程中曜變建盞數量非常罕見,近代保存至今最著名的3件曜變建盞均珍藏于日本。其中,最具特色、號稱“天下第一名盞”的要數靜嘉堂文庫收藏的曜變天目茶碗,大小不一的銀色斑散落于黑釉表層上,整體散發著淡淡的幽藍之色,因光和視線的不同而呈現出千變萬化之景象,堪稱鬼斧神工。曜變建盞收藏價值很高,建盞釉面上一般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者橢圓形釉斑,遠看就像豹紋,其中有些釉斑的中央會呈現出土黃色的內核。另外,釉斑間四周有一層薄膜形成,位置從盞口至盞底,而有流動性條紋生成,但由于膜的作用會有一些物理現象出現,當我們觀察斑點四周的膜時就會發現可以看到特別漂亮的顏色,并且還會隨著觀察的角度而發生變化,就如同光波一樣流動。當有外界太陽或光線照射時,可發生內反射,釉面反射出光暈,旋轉建盞時釉中還可能見到零星少量閃爍的金星結晶。
3.3兔毫盞
兔毫盞斑紋多呈褐色,是釉中鐵離子含量高達6%以上的鐵系釉析晶而成。在1 300 ℃高溫下,釉料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物附著于盞體表面,待溫度下降后其表面便形成毫絲紋理,龍窯內溫度的不均勻性造就了金黃色、銀白色、黃褐色等不同的斑紋顏色。
3.4油滴盞
就油滴盞而言,它大多表現于釉面的圖案如油滴造型,故命名為油滴盞。該茶盞受外界光照射時,具有鏡面反射熒光作用,通過觀察油滴盞斑點分布特征可知,它與油滴在水面分布情況類似。黑色底釉中,圓斑任意散出,油滴形狀斑點周圍一般產生較隱蔽的色釉交融區。
3.5柿紅釉
柿紅釉釉色呈紅色,但并非所有紅色建盞均可稱之為柿紅釉,柿紅釉需要建盞釉面色澤與柿子的紅相近,且圓潤鮮艷。柿紅釉因其遭遇窯內高溫所致,通體為柿紅或暗紅,常伴有灰白色小斑點分布于盞體內外,其間斑紋析出過多,且富集于表面,掩蓋住了建盞常色,呈現柿紅色。柿紅釉非常適合沖泡茶湯,茶湯潤澤的時間越長,紅亮明艷的程度也越高。
3.6灰白釉
灰白釉通體呈灰白色,釉面較均勻,常伴有乳濁狀黑色結晶于灰白色底釉上,釉面表現為一層薄白漿色。
3.7玳瑁釉
玳瑁釉表面坑洼不平,其顏色多為褐色。玳瑁釉并非只靠釉色流動而成,第一次燒成之后還要進行二次燒成。經釉層龜裂、流轉、填縫后,又在建盞上產生玳瑁狀態斑紋,所以稱玳瑁釉。
4結語
在中國現階段的發展中,經濟與技術的發展水平都在快速提升。就建盞所創造的文化而言,它是值得傳承與延續的。開展建盞研究工作時,明確建盞發展定位是先決條件,進行建盞保護則是一個重要的輔助性途徑。當前,建盞釉色問題正逐步引起重視,建盞有精美的釉,而構成釉的本質原因必然和傳統的柴燒技藝有某種關聯,因之,釉色形成常不可控制,因此在建盞釉色技術發展路徑研究中,要把現代技術與文化結合起來,堅持“開發中的保護”原則,注重釉色制作工藝技術歷史傳承與主題現代性,尋求建盞釉色制作工藝技術與文化發展的光明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建盞的燒制技藝及其藝術研究[J].江蘇陶瓷,2023,56(01):69-70.
[2]謝雨芹.建盞的釉色燒制技藝研究[J].陶瓷,2022(11):69-71.
[3]吳志強.建盞的工藝研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2,56(08):108-109.
[4]沈元旺.建盞釉色燒制技藝[J].陶瓷,2021(07):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