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晉科,劉楫帆,劉長亮,周正新
(1.安徽省金寨縣中醫院,安徽 六安 237300;2.安徽中醫院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痛風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進展性、代謝性疾病,患者發病與高尿酸血癥、尿酸鹽沉積存在密切關系,對患者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均造成不利影響[1]。西醫治療痛風以降血尿酸、消炎鎮痛為主要目的,多使用抑制尿酸生成藥物、促進尿酸排泄藥物等,對降低痛風患者血尿酸水平有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2]。中醫治療痛風歷史悠久,可歸于“歷節”“痹證”等疾病范疇,可通過單藥治療、復方治療、外治法及養生防治等多種方法達到降低血尿酸的目的[3]。研究發現,中藥內服聯合外敷治療急性痛風發作有較好的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自擬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治療痛風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金寨縣中醫院收治的78例痛風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8例,女11例;年齡45~79歲,平均(57.83±11.35)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9年,平均(4.22±0.96)年;體質量指數21~26 kg/m2,平均(23.55±1.26)kg/m2。觀 察 組 男30 例,女9 例;年 齡43~78 歲,平 均(58.26±10.97)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9年,平均(4.36±0.92)年;體質量指數21~27 kg/m2,平均(23.84±1.47)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91116號)。
1.2 診斷標準 ①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下肢小關節突發疼痛、色紅、腫脹等癥狀,合并口渴、發熱、不安、心煩等癥狀;苔黃膩,舌紅,脈滑數[5]。②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尿酸血癥與痛風診療指南(2019)》制定: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關節超聲、雙能CT 或X 線發現尿酸鈉晶體沉積和/或痛風性骨侵蝕可確診為亞臨床痛風;至少發生1次關節腫脹、疼痛或觸痛,為痛風診斷的必要條件。在關節或滑膜液中發現尿酸鈉結晶,或出現痛風石,為痛風診斷的充分條件。有不符合充分條件者,依據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累計賦分,≥8分者診斷為痛風[6]。
1.3 納入標準 符合痛風的診斷標準;患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無過敏反應,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肝腎等臟器疾病者;伴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等嚴重關節疾病或其他疾病導致關節畸形、殘疾者;伴惡性腫瘤、精神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皮膚感染性疾病者。
2.1 對照組 采用別嘌醇片(廣東彼迪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1368,0.1 g/片)聯合塞來昔布膠囊(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072,0.2 g/片)口服治療。別嘌醇片每次0.1 g,每日兩次;塞來昔布膠囊每次0.2 g,每日兩次。持續治療14 d。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方劑治療。外敷方劑:梔子20 g,大黃30 g,天花粉20 g,黃柏20 g,赤芍15 g,白芷15 g,姜黃15 g,木香15 g,冰片10 g。外敷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或蛋清調勻后,以紗布包裹外敷于患處,連續治療14 d。內服中藥湯劑:膽南星12 g,梔子10 g,當歸10 g,羌活10 g,赤芍20 g,黃柏20 g,敗醬草30 g,莪術6 g,土茯苓30 g,三棱6 g,制川烏6 g(先煎),制草烏6 g(先煎),木瓜10 g,延胡索10 g,甘草片6 g,秦艽12 g。水煎服,每劑煎取300 m L藥液,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續治療14 d。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療效評定標準。顯效:主要癥狀完全消失,關節功能基本恢復,血尿酸水平<416μmol/L;有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明顯,血尿酸有所下降;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中醫證候積分。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評估標準如下。A.關節腫痛:0分表示無痛感,2分表示較為疼痛,4分表示嚴重疼痛,6分表示劇烈疼痛。B.發熱:0分表示體溫正常,2 分表示體溫在37.5 ℃左右,4 分表示體溫在37.5~38.5 ℃之間,6分表示體溫>38.5 ℃。C.口渴:0分表示無口渴,1分表示輕微口渴,2分表示口渴多飲,3分表示口渴嚴重,喜歡冷飲。D.出汗:0分表示不出汗,1 分表示微汗,2 分表示大汗。E. 心煩:0分表示不心煩,1 分表示心煩意亂。F. 小便性質:0分表示淺黃色,1分表示黃色,2分表示黃赤色,3分表示血尿。G.舌質:0 分表示淡紅色,1 分表示舌紅色,2分表示舌紅干燥,3 分表示舌紅絳且異常干燥。H.舌苔:0分表示薄白苔,1分表示薄黃苔。I.脈象: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滑脈,2分表示滑數脈,3分表示滑疾脈。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痛風癥狀越嚴重[8]。③血尿酸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使用尿酸酶法檢測。④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兩組患者轉氨酶升高、消化道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痛風患者治療效果比較[例(%)]
(2)血尿酸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和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血尿酸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痛風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表2 兩組痛風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水平和中醫證候積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血尿酸水平(μmol/L) 中醫證候積分(分)觀察組 39 治療前 550.37±19.47 16.85±3.63治療后 308.16±10.52△▲ 2.96±0.34△▲對照組 39 治療前 549.49±21.04 16.78±3.59治療后 351.32±11.17△ 8.71±0.46△
(3)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痛風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現代診療技術不斷發展,現代醫學對痛風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當前臨床已經充分認識到無癥狀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尿酸鹽沉積—痛風的病理發展過程[9]。國外研究亦將高尿酸血癥和痛風定義為相同疾病的不同狀態[10]。在痛風的治療過程中,雖然別嘌醇等抑制尿酸生成藥物對降低患者尿酸水平、遏制痛風病變、延緩疾病發展等均有良好的效果,但始終存在藥物耐藥性與不良反應等問題。中醫治療痛風多從脾、腎入手,認為痰濕、瘀濁為痛風的主要病因,辨證為痰濁阻滯型、痰熱阻滯型、濕熱蘊結型、肝腎陰虛型等不同證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案[11]。本研究充分借鑒全國名老中醫蔡圣朝先生治療痛風的經驗,采用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的方案治療痛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蔡圣朝先生認為,痛風的主要病機以脾腎虧虛為本,以風、寒、濕、熱、痰、瘀為標,長期發展導致痰瘀互結,發于肢體經絡,引發關節疼痛癥狀,因此應以補益脾腎、養血活血為治療之本,兼用祛風散寒、清熱除濕、舒筋通絡等治療方法[12]。本研究所用自擬中藥內服湯劑中,土茯苓、敗醬草為君藥,二者合用,有清熱解毒、祛濕散瘀之功;赤芍、黃柏為臣藥,其中赤芍清熱涼血,黃柏清熱解毒;梔子、膽南星、羌活、當歸、秦艽為佐藥,其中梔子清肝利膽,膽南星清熱化痰,羌活祛寒止痛,當歸通經活絡,秦艽清熱止痹;川烏、草烏、甘草為使藥,川烏、草烏通絡止痛,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清熱祛濕、通關利節、強脾健腎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土茯苓可參與炎性反應、免疫反應、膠原分解代謝、血壓調節等多項生物過程,能通過多個關鍵靶點參與痛風性腎病的治療[13]。敗醬草具有抗炎、鎮痛、體外抑菌等藥理作用[14]。黃柏在降低人體血尿酸水平的同時,能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保護人體心肌血管功能[15]。赤芍能通過多成分、多靶點、多途徑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對改善人體血流動力學具有積極的作用[16]。當歸可通過阿魏酸、川芎內酯D 等活性成分,影響線粒體氧化磷酸化和細胞能量代謝,對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進展[17]。秦艽含有山柰酚、β-谷甾醇、龍膽苦苷等有效成分,可作用于相關靶基因,影響炎癥因子釋放及類風濕關節炎滑膜成纖維細胞的凋亡[18]。本研究以大黃、黃柏等藥物研磨成粉后調敷于患處,活性成分經由皮膚直達病所,充分發揮藥物功效。相關研究亦證實,雙柏散(大黃、黃柏等制成)對減輕痛風患者關節疼痛程度、降低患者藥物使用劑量均有積極作用[1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血尿酸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自擬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能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血尿酸水平;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治療的安全性較高。本研究還存在樣本量較小、缺乏隨訪研究的問題,后續需擴大研究規模,并以更長遠的角度觀察中藥內服聯合外敷對痛風治療效果的影響。此外,本研究未對不同證型痛風患者的療效進行深入研究,后續仍需篩選研究對象,并深入比較中藥內服聯合外敷對不同證型痛風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痛風患者采用自擬中藥湯劑內服聯合外敷治療能明顯改善病情,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