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麗 譚亞男 張依心
(1.北京中水新華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2.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8;3.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北京 100089)
本文以津市市為例,從基本市情水情、津市市水安全現狀及面臨的形勢、規劃總體思路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津市市水安全建設的發展方向,站在長遠和戰略高度,科學謀劃,統籌推進津市市水安全戰略。
津市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處澧水尾閭,洞庭湖濱,是湘西北水陸運輸樞紐,湖南省六大良港之一,全區總面積558km2,轄4鎮5街道,包括新洲鎮、毛里湖鎮、藥山鎮、白衣鎮,三洲驛街道、汪家橋街道、襄陽街街道、金魚嶺街道、嘉山街道。津市市境內河流水系主要有澧水、毛里湖和沖柳高水三大水系;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342.1mm,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為3.58億m3。
津市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解決關系居民生活生產的問題,全面推進防洪、飲水、用水、生態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完善防洪減災、水資源保障、農村水利、水生態環境等體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津市市防洪排澇達標率已提高到90%,水庫除險加固鞏固率達到85%,供水保證率達到了95%,集中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到93%以上,津市市水安全體系初步建成。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質量發展對水安全保障的要求相比,全市水安全保障能力仍然存在短板弱項。
1.2.1 防洪除澇工程體系仍然薄弱
津市市現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防洪排澇保安體系,但仍存在整體防洪排澇能力不強的短板。一是防洪能力偏低,防洪隱患突出,城市部分防洪工程標準不足20年一遇,流域內5萬畝以下的堤防防洪能力大多僅為2~8年一遇;部分堤防如沅澧垸、西湖垸等堤防達標率低,部分老化失修,險工險段隱患多,防洪形勢嚴峻。二是排澇問題嚴重,沅、澧水下游及尾閭地區、濱湖地區頻繁發生澇災,損失嚴重,由于治澇工程缺乏投入、標準低、年久失修、老化嚴重,排澇能力不足。三是山洪災害防治較差,津市市涔水、澹水防災標準不高,防災標準最薄弱的是山洪溝,除接納本市地域所產水量外,還接納澧縣、臨澧縣部分鄉鎮所產水量,易造成排洪溝垮塌和淤積等問題。四是存在病險水庫,津市市現有水庫28座,其中小(1)型水庫5座,小(2)型水庫23座,部分水庫存在滲漏、破損等問題。
1.2.2 飲水安全保障水平仍然不高
津市市已實現了城鄉一體化,區域供水穩步推進,城市供水穩定性和農村飲水安全得到了一定保障,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供水質量和服務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謝家堰水廠原水處理規模偏小,供水量難以滿足高峰用水需求,老百姓滿意度不高;另一方面,津市市白龍潭水廠和謝家堰水廠的取水水源是澧水地表水源,而澧水沿線村鎮多、工礦企業多,存在水體污染隱患和風險。
1.2.3 用水安全保障能力仍然不足
全市產業用水面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配置能力不強等現實問題,與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一是應對旱情能力不足,季節性缺水嚴重,供需緊張矛盾突出;二是農業用水保障率不高,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配套不全,水資源配置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用水效率與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等要求相比還有差距,還有進一步提高的潛力。萬元GDP用水量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0%,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與全國水平接近,與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等要求相比還有差距。
1.2.4 河湖生態安全壓力與日俱增
目前,津市市水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水環境污染形勢依然較嚴峻。一是部分農村河道淤積堵塞,河湖萎縮,水污染較嚴重;二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蓋率較低,入河污染物控制基礎設施仍較薄弱,尚未實現各鄉鎮全覆蓋;三是系統治理能力不強,現有的治理項目比較分散,農村水系整治方面未形成合力,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a.加快構建以防洪、飲水、用水、河湖生態四大安全為核心的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增強水利對津市市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等支撐保障能力。
b.到2025年,防洪排澇達標率已提高到95%以上,水庫除險加固鞏固率達到95%,供水保證率達到100%,河湖重要斷面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達到90%以上。
c.到2035年,基本建立水資源效率有效提高、水旱災害防御加強、飲水保障能力提升、用水保障水平增強、河湖生態健康有保障的水安全保障體系,有力保障津市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求。
d.到21世紀中期,力爭實現更高標準的水安全體系,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邁入智慧管水、科學治水、精準用水、全民護水、人水和諧的更高發展階段。
立足區位條件、水資源現狀、發展基礎和生態承載能力,根據津市市情和水情,圍繞“澧水、毛里湖和沖柳高水”布局了“三水多垸”水災害防御體系;以“白龍潭水廠和謝家堰水廠”為節點設計了“一片兩線”的飲水格局;以“澧水”和“澧水-西毛里湖-沖柳高水連通線”兩線為主脈,構建了“兩線多點”的用水格局;最后圍繞“啞河、西毛里湖”,布置了“一水一湖多廊”的河湖生態格局。最終形成河湖互補、多水連通、功能完備的“津市水網”,到2035年,全市水安全水平顯著提升,建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水安全保障體系[1]。
a.“三水多垸”水災害防御格局。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減災救災理念,按照“上截、中疏、下泄”及“消隱患、強弱項”的防洪思路,結合海綿城市建設,建設以堤防、蓄滯洪區為主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強區域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如圖1所示,以澧水、毛里湖和沖柳高水三大水系防洪為重點單元,以護市垸、陽由垸、果園垸、新洲垸等為重點保護對象,著力完善“三水多垸”防洪格局,全面提升全市重點河湖防洪標準,提高防洪減災能力,與城市建設同步打造“防得固、蓄得住、排得出”的水災害防御體系,全力打造安瀾津市[2]。

圖1 “三水多垸”的水災害防治格局
b.“一片兩線”城鄉一體化飲水格局。全面啟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確定以白龍潭水廠和謝家堰水廠為飲水安全工程水源地,實施“一片兩線”的城鄉供水一體化飲水格局。“一片”指城市及城郊區(工業園區、新殯儀館、中聯車橋金魚嶺街道關山村、大旗村、燕子窩社區、文家灣社區),“兩線”即東、西兩線:東線為湘北路沿線鄉鎮(新洲鎮—李家鋪鄉—保河堤鎮—渡口民主村、新福村),西線為棠新路沿線鄉鎮(工業園—靈泉鎮—白衣鎮—棠華鄉—渡口鎮),見圖2。通過依托市內水源,積極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同網同質,構建“一心多點”飲水格局,全面建成水源安全可靠、制水配水便捷可控、管理智慧高效的飲水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喝好水的迫切需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圖2 “一片兩線”的城鄉一體化飲水格局
c.“兩線多點”用水保障格局。如圖3所示,“兩線”中的一線即為澧水,以澧水為骨干解決津市市區用水需求,西毛里湖作為備用水源;另一線為澧水-西毛里湖-沖柳高水連通線,解決西毛里湖地區用水需求。“多點”水庫為骨干,澧水、西毛里湖支流等天然河道,蓄引提相結合,解決各鎮及津市市監獄農場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調節江河湖庫,促進空間均衡”,構建“兩線多點”的用水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支撐。

圖3 “兩線多點”的用水保障格局
d.“一水一湖多廊”生態格局。圍繞實現人民群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目標,打造澧水和啞河以及西毛里湖最美岸線,提升啞河、西毛里湖等生態功能,構建水清河暢的多路廊道,建設“一村一特色”的生態宜居水美鄉村,構建“一水一湖多廊”的河湖生態格局,見圖4。使水生態空間得到有效保護、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河湖生態水量得到有效保障、水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3],并進一步強化整體保護、生態系統修復、河道綜合治理,守住水生態安全底線,加快構建安全流暢、生態優美、人水和諧的河湖生態體系[4]。

圖4 “一水一湖多廊”的生態格局
針對津市市防洪薄弱環節和短板領域提出綜合應對措施,特別是對存在安全風險的病險水庫、河道堤防、水閘等病險水利設施消險[3]。一是對新建工程和現有工程升級改造并重,加強河道整治與堤防建設,加強城鎮防洪與山洪災害治理,推進水利工程達標改造和提質升級;二是以防為主,提升洪水管理水平,加快治水興水管水理念轉變,從“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從“防止水對人的傷害”向“人水互害并防”轉變,走人水和諧之路;三是加強洪水監測預警與調度,構建氣象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完善防洪調度方案,做好各類水工程聯合調度,興利服從防洪、電調服從水調,充分挖掘工程體系防洪潛力,提升整體防洪保安能力;四是完善水文監測預警和防洪調度,建立以防洪安全為核心的水安全風險監控預警機制[5]。
飲水安全立足“供好水、縮差距”,發揮優質水源提供居民生活飲用水的能力,進一步加大水源地保護力度,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覆蓋率。一方面要鞏固提升城鄉供水一體化成果,統一規劃和布局,開展津市市城鄉供水一體化鞏固提質增效工程,把水源建設與生態建設、水利建設結合起來,三位一體,科學規劃安排;同時持續完善供水管網系統,對供水能力不足、凈水工藝落后的供水工程和漏損嚴重的老舊管網進行升級改造,實施小區雨水利用工程,開展管道分質供水系統建設。另一方面全市須布局優質供水水源,包括津北片區城區及涔澹農場,重點保障津市城區及周邊地區用水安全,主要為津市市白龍潭水廠覆蓋范圍;津南片區各鄉鎮水源布局,以鄉鎮骨干水源為中心,通過管道輸水至周邊村落,兼并“散小差”水源,聯網成片,擴大供水服務范圍。此外,還應加強水源地巡查保護和飲用水水源日常動態管理;提高水源水質監測能力,建設和完善水源取水口水質自動監控系統,強化水源在線檢測與常態化監測。做到城鄉同質同網同服務全覆蓋,遭遇極端干旱年份,居民生活用水不受影響。
用水安全立足“推節水、構骨干”,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逐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水資源調濟互補能力。以河流為主脈、大中型水庫為骨干,以蓄為主、蓄引提相結合進行合理配置;實施灌區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充分挖掘已建水源工程供水潛力,推進水庫擴容提質工程,進一步優化供水布局;開展確有必要的水系間水資源調節,實施松澧洪道引水片工程戰略規劃,建設西毛里湖與澧水連通工程,滿足安鄉縣安保垸和南漢垸用水需求。改造一批中型灌區,運用現代管理制度、良性管理機制完善灌區管理,近期以大旗等為重點,通過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著力打造現代化灌區。加強工業用水保障,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實施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創新形成產業集群,通過分類水價等調控手段,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統籌水處理及分質供水系統,提高園區用水高效集約水平。
河湖生態安全立足“抓保護、促修復”,基本建立涉水空間管控制度,治理水土流失,保障重點河湖生態水量,從而進一步改善水環境狀況。一是健全河湖健康管護體系,全面實行河湖長制,切實加強領導,深入推行河湖警長制度,完善體系,落實河湖管理和維護主體;強化入河湖排污總量管理,綜合整治問題排污口;落實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制度,并推進飲用水源保護區環境專項整治;開展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加強河湖庫生態調度研究,健全生態用水統籌調配機制。二是強化生態河湖環境治理,合理制定陸域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紅線和削減計劃,建立完善水域管理考核和責任追究機制,明確控制指標,實施流域區域性總量控制,制定水質改善方案。三是構建水清河暢生態格局,推進生態河流建設,切實保障河湖生態流量,按照《湖南省主要河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方案》等,科學核定澧水及主要支流生態流量和西毛里湖、胥家湖等重要湖庫生態水位,建設河湖生態流量監測站網。四是建設生態宜居水美鄉村,開展農村水系綜合整治,加強農村水污染治理,恢復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本文立足津市市區位條件,著眼流域,把加快水工程建設、破解水制約、保障水安全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內容,大力推動科學發展的重點任務和“洞庭第五極、常德副中心”的重大舉措。通過聚焦水治理重點和難點,強化水安全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治理思維,統籌各方力量,協同推進,可提升水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該研究結果可為津市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