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琳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案例教學法20 世紀引入中國后,已經成為國內應用學科教學的有效手段。自21 世紀初,學界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也逐漸將該方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案例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問題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但如何讓該教學方法適應時代的變化,并提升其在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是一個新的問題。本文就以詳實的一手資料討論新時代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用的具體策略,深厚學界對該問題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理論性與政治性較強的學科,而且也擔負著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功能。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理論教育法、實踐鍛煉法、榜樣教育法、自我教學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詢法[1]。由近十幾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來看,原有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承擔教育新時代大學生的重任,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案例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發端于20 世紀初的西方,至今在教學中已經有百年的應用史。其在商業、醫學、法學等應用性強的學科中已經被廣泛使用,而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它的基本應用原理是通過案例,使學生在某種敘事情境中學習理論知識,而案例分析過程中的問題設計又提升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際上,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要求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契合點。因為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課程使社會主義的價值體系由內化向外化轉變,使該價值觀念成為指導每個人行動的規范和準則。西方教學研究認為,知識的獲取與情境有密切關系,而這與我國古人所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相似之處。而案例教學法就是為學生構建情境的教學氛圍,并能夠為接觸某一理論的新人快速進入該領域提供有效途徑。此外,案例可由檔案、視頻、筆記等構成,而德育教育往往會設計虛構故事來討論道德困境問題。案例的敘事性、題材的多樣性和內容的有趣性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枯燥的理論知識在有組織的敘述性語言的轉化下,有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案例教學法一改原有灌輸式的單向知識輸出模式,使學生能參與到學習共同體中,又使他們在過程中獲得榮譽感和自豪感。這個互動模式無疑為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提供了有效途徑。
案例教學法的上述特征也是最初該教學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案例教學法有許多優點,但是其缺點也是明顯的,主要包括以下五點:一是案例設計成本高而且需要對其實效性進行檢測。二是案例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技巧,以及教師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投入的時間。三是某些案例作為具體事例,其時效性是一個重要問題。四是案例是零碎的、特殊的,因而不利于概念或理論的整體性掌握。五是案例的具體性表明其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但往往會被過度泛化的應用于一切條件下[2]。除了案例設計成本、更新速度快和教師能力等問題外,案例的個體性、具體性及條件性則說明案例教學法無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單獨使用。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弘揚和傳承的內容中包括馬克思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涉及道德與價值判斷的典范式知識。此類知識的講授目標應使大學生在思想上有整體性的概觀,并逐漸內化為指導他們實踐的原則性概念。從這一點來看,案例教學法只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此外,涉及理論性強、抽象程度較高的典范性知識更不宜以此種方法進行教學[3]。因此,案例教學法可作為配合理論或概念講授后,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批判性思考來應用。也就是說,它應是作為克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缺陷的有效補充方式。
2.1 應用現狀。不同學科的發展,如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促進了人本主義教育學理論的發展。人成為教與育的核心,特別是人格完善是教育的核心內容。這就要求突破傳統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使其更適應育人的目標與要求。可以說,案例教學法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的教學方法的又一創新。最為顯著的特征是能為學生理解知識搭建良好的情境式背景,而其敘事模式也為學生提供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案例教學法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近十幾年的實際教學中已經取得了較好效果。該教學方法在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適用性問題、案例選擇問題和案例設計問題等。同時,針對思想政治教育各課程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案例。如吉林大學的黃大年系列案例、河北金融學院的雄安新區案例和延安大學的延安精神系列案例等[4]。在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能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授課方式雖然能將復雜的理論在短時間內給學生講授清楚,但學生作為被動的接受者,因無法全程參與課程學習,往往會產生厭學心理。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參與案例討論和分析提供了契機。他們在討論中會運用所學相關的理論、概念,在教師的指導下來解決和分析問題。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 講授“我們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教師先播放視頻《新時代》,此后結合視頻和學生的親身經歷圍繞“新時代是什么樣的時代”進行分析討論。從學生教學評價來看,大部分學生認可此種教學方法,認為同學間的討論與分享拓展了視野,使他們對新時代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2 存在的問題。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已經近十年,但在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中仍存有一定的問題。首先,案例教學法在高校本科教學過程中因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教育者的語言表述等問題,導致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不佳。實際上,引發其失效的重要原因在于,具體案例的特殊性被視為一般性而導致學生無法從整體上對知識有全面地多層次地認識。造成此種局面的主因是一般在對某一理論及概念進行案例設計時,多以某個事件、例子來闡釋其背后蘊含的理論及概念。這就導致具體情境中的案例被過度泛化,從而引發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扭曲。其次,案例教學實施過程中重視“例”而忽視“案”的設計。目前案例教學法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案例就是實例,如歷史事跡、現實事件。在這種理解下,案例在課堂實際應用時就成為了簡單的故事羅列。實際上,案例教學法應該是由敘事性事件和對該事件設計的問題構成。其中,對事例的問題設計是案例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因為知識是學習者在質疑、理解、建構和渴望的探索過程中獲得的,因而案例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是知識獲取的必要環節。但現實教學過程中,問題環節往往被教師忽略,或者討論的不夠充分,使課堂教學再次成為灌輸式的教育。最后,從整體來看,學界對案例教學法的理解、運用并不充分,而且并未形成系統性的可用于指導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范式。同時,教師在構建案例資料庫時,忽視了對當代大學生內在需求的調查,因而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應用時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5]。因此,案例教學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應順應社會與人的發展進行新探索,將其有效潛力轉化為實在的教學效果,需從以下幾點入手:
3.1 以多樣性案例打破單一性案例在闡釋理論及概念時的局限性。蘭德史畢羅指出“它(案例教學方法)將內容領域視作一幅可以通過多個方向進行交叉式探究的‘圖景’,可以將不同的相鄰案例的情境進行置換,并從不同抽象維度進行案例的比較”[6]。因此,教師在將案例教學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避免某一知識點以單一案例來進行闡釋和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對案例進行有效設計:①借助多元化的展示手段來設計某一理論或概念,比如短視頻、ppt、影視劇、紀錄片等,來從各層面展示出知識結構的復雜性和多面性。②某一理論或者概念的闡釋應從多角度設計多個案例,并使多個案例相互協調起來,強化學生對理論體系的整體性認知。③針對某一問題可以請學生進行案例搜集,隨后對他們搜集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點評和探討。這樣做的優勢是激發學生能動性,并能充分把握學生的興趣方向。具體實施可借由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來完成。比如,線上課程可請學生圍繞民族大義搜集案例,并分享在網上。教師對他們分享的案例進行篩選、設計問題,并在線下的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深入探討。
3.2 深化案例中的問題設計研究。首先,在對案例進行整體設計時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需要達成何種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是搜集案例內容材料和設計案例問題的重要依據。案例問題的設計及應用也應注意以下2 個問題:①問題設計應以案例揭示的理論或概念為主旨。②學生對案例的看法或處理方式及教師對其行為的評價,應是問題設計中的重要互動環節。實際上,案例教學法發揮作用主要依靠教師與學生對案例中關鍵性和核心性問題的深入探討,而對理論知識的多視角和多層次的分析,就是知識獲取過程中重要的思辨過程。這一過程有助于學生抽象思維的形成,而且也有助于他們將所學理論外化為指導其行為的規范與準則。其次,案例分析和探討過程中獲得的經驗還可拓展學生對與該理論或概念相關問題的認知。可見,案例教學法應是敘事性情境與問題討論相結合的統一體,而案例的敘事性構建和問題設計都是該教學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3.3 強化案例教學法理論化、系統化的在地化研究。現有研究認為具有敘事性特征的案例內容應該包括以下四點特征:情節完整、敘事詳細、敘事在地化、承載社會和文化背景[6]。其中,“敘事的在地化”是提升案例真實性的前提條件。而案例教學法在地化研究的前提是應從該方法的形成、應用的源頭進行梳理,特別是要著重研究其在應用性知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理性的梳理有助于學生形成對該教學方法的整體性概觀認識,而且也有助于對該研究方法的定義、特征、特性的全面認識。其次,需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內容中蘊含的何種理論或概念適用于案例教學法進行辨析和課堂教學實踐。理論辨析和實踐環節的有效性則需要對評估結果進行量化的分析。最后,強化對當代學生知識結構、興趣等方面的調查,促進對現有案例庫中的案例更新和案例創新。當代大學生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他們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和數量遠超20 世紀80、90 年代的大學生。同時,正處于人生重要的過渡階段的他們也對知識、各類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渴望。因而案例教學法的有效實施除了考驗教師的知識儲備和教學技巧外,當代大學生內在需求也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針對當代大學生的上述特征,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內在需求的調查可從二個層面進行:一是上課伊始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問卷調查;二是授課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和學習興趣進行隨堂調查。不難發現,案例教學法的在地化研究一方面應立足于對該方法基本特征和適用范圍的探討;另一方面應立足于適用人群的內在需要的調查。而主、客體視角對該方法的理論與系統化研究是構建符合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的必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