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超
(撫順市現代農業及扶貧開發促進中心,遼寧 撫順 113006)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高產農業種植技術成為農業領域推廣發展的主要方向,其中無公害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也成為了一個主要的研究分支。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在食用菌的種植栽培過程中,食用菌的菌株數目與營養價值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系,這就會造成食用菌數量與實際規模化種植所獲取的經濟收入之間存在不對等的關系,會影響種植戶的實際收益。因此,本文就無公害食用菌的高產栽培技術開展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明確如何平衡食用菌菌株數目以及食用菌的營養價值并達到種植戶的收益最大化對于實際生產具備一定的現實意義。
在開展無公害食用菌高產栽培技術研究之前,首先需要開展栽培環境的衛生清潔操作,清潔工作需要按照菌房形式、種植用具、選用菌種以及使用的設備儀器規格的不同進行規律的消毒工作,消毒工作的開展主要用于確保菌株成長的環境滿足無公害食用菌相關生產規定。其中,比較常見幾種無公害食用菌消毒方法有,常壓間歇滅菌法、常壓蒸氣滅菌法、巴氏消毒滅菌法、化學消毒法以及紫外線消毒法,在進行栽培環境消毒工作時,需要格外注意酚類、堿類藥物的使用,同時避免使用重金屬鹽類的使用。
首先,在菌種的選擇工作中需要綜合考量食用菌的生產條件規定、生產特征及生產環境因素。其次,除了針對菌種品種進行篩選以外還要在同品類中優先選擇抗逆性強、長勢旺盛且沒有其他雜菌形成污染的菌種。最后,在完成菌種選擇,開展菌種生產時需要對菌種的表面清潔進行重點處理,防止混入雜質對菌種的生長造成污染。
在進行無公害菌母生產的過程中,優先選取全營養、純天然、高氮養分的球狀脫毒菌種,依照食用菌生產規程對菌種進行混合包衣并進行菌種的封閉培養。培養基制作的關鍵原料包含75%棉籽殼、9%麩皮、4.5%玉米混合粉、2.6%草木灰、0.88%石膏粉、0.46%固氮菌肥以及0.45%白糖。在培養基配置工作完成后需要注意其溫濕度的控制,避免變質。
在進行食用菌培養基配置時,需要注意的要點包括:(1)培養基的制作要嚴格遵循配方的科學配比,并且在進行微量元素添加時,應保障團料和干料的混合均勻,以滿足培養基拌料的干濕度符合要求。(2)當培養基配料混合完畢后,需要嚴格保持濕度維持在55%~60%之間,濕度調整的具體的實施手段是通過對配料中的干濕木屑進行更換,具體操作方法是通過觀察培養基木屑的干濕程度以及室內懸掛濕度計來決定培養基中的水分添加量。
當培養基制作完成后的6~9小時應開展菌株的裝袋、滅菌處理工作,在工作的流程中應首先將培養料及裝袋相關的工具、袋子置于適宜的容器中進行多次高溫加熱,在加熱時需要嚴格控制加熱溫度處于100~125℃范圍之間,同時應該保證對于加熱容器的排氣以及溫控以便保障滅菌效果。
培養基制作完成到接種使用過程中要嚴格進行保護以避免出現二次污染,具體操作方式是對培養基以及滅菌后的工具、袋子以薄膜或紗布覆蓋,同時在培養基及相關工具、袋子進行蒸煮消毒后也可以對其使用新潔爾滅進行擦洗,以有效防止環境中灰塵對菌種可能造成的污染。
開展接種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循技術規章,需要足夠的細致、耐心,避免擦碰粘帶。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對容器進行及時的清洗、蒸煮,對于可以火燒的容器、工具需要采用火燒的手段進行消毒。
而在進行菌種接種后,培養基就進入出菇階段,在此階段中需要進行合理的通風換氣以保證食用菌處于適宜的溫濕度、光照條件下,這對于無公害食用菌的生長尤為重要。
在栽培管理中認真執行科學的水肥管理是獲得食用菌高產的關鍵要素,出于無公害生產的要求,需要在無公害栽培管理中使用農牧養殖的畜禽糞便代替傳統化肥作為栽培中的主要的營養源,那么在此背景下就格外需要注意畜禽糞便中來源于被養殖的畜禽體內的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對于此類污染物的消除一般采取高溫進行殺滅,常用的手段是對生物糞便進行蒸煮處理,一般蒸煮時間為20分鐘左右,在蒸煮之后按照糞便∶水=1∶18或1∶12的比例混勻以供噴灑至培養基。除此之外,也可選用豆漿或蛋白胨作為培養基的營養源,豆漿的配置比例為1∶75,蛋白胨的配比為0.1%的蛋白胨、0.30%的酵母膏混勻備用,蛋白胨作為營養源的使用能夠大大的提升食用菌的肥厚度,大大改善食用菌品質。此外,在種植栽培過程中,還可以對培養基噴灑一定量的米醋,以達到促進產量提高的目的。
3.2.1 保障食用菌培養環境衛生 防治食用菌栽培病蟲害的一項非常高效的手段就是保持栽培培育環境的衛生與清潔,杜絕雜菌及污染物的污染,在進行菌種接種以及菌房內工作時必須嚴格遵守衛生清潔管理規章制度,保障持續消除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并輔以消毒劑進行栽培環境消毒。同時應注意對勞作時所使用的器具以及菇房內的設備執行嚴格的清洗或消毒。同時在相關工作人員進入菇房勞作之前,需要進行全身包括鞋底的消毒,對于不符合規定要求的服裝,在進入菇房前應進行更換。
3.2.2 合理選取科學的消毒辦法 消毒處理在進行食用菌培養的各個流程中都是十分關鍵的一項操作,從操作人員、操作環境的消毒到接種器械的消毒,每一個環節都不能草率,一般來說較為常見的消毒方法有紫外線消毒、巴氏消毒、蒸氣消毒等,常規條件下也可以選用酚類或堿類藥物進行化學消毒,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含有重金屬鹽類的消毒劑。
3.2.3 原料要處理妥當在食用菌的栽培管理過程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培養料的變質,培養料在進行儲存使用前必須充分晾曬至完全曬干,同時在進行木屑草料堆積的過程中需要避免潮濕、發霉并注意病蟲害的滋生,同時應在培養料上下面都覆蓋以塑料薄膜或防水材料,避免異物落入。在儲存米糠、餅料以及麩皮的過程中為了避免霉菌的滋生應該采取密閉保存的方式進行保管。對于特殊品種的食用菌例如雙孢蘑菇、草菇之類的培養料在運送至菇房前必須進行高溫消毒或者腐熟發酵,進入菇房之后需要操作進行二次發酵,并開展覆土材料的蒸氣消毒操作。
3.2.4 培育室水量的調整
對于培養基和培育環境的酸堿度和濕度要進行合理的調控,必要時需要進行實時的監測與調整,濕度不夠時應及時進行加濕加水處理,濕度過大時及時進行通風管理,一般菌菇培養室的空氣濕度應該控制在70%左右,當食用菌培育到出菇階段需要將濕度控制在80%~95%,這樣的水量控制方式不但有利于提升出菇的外觀品質,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種植戶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