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萍
(山東省臨沭縣青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臨沭 276700)
杞柳屬楊柳科柳屬,落葉叢狀灌木,它適應性強,枝條柔軟韌性好,是編織加工的好原料。臨沭縣是著名的“中國杞柳之鄉”,栽培杞柳歷史悠久,大約有300多年。以前,多在田埂、地堰、溝邊、河岸、路旁等地栽植,管理粗放,產量較低。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外貿出口的發展,廣大農民逐步認識到種植杞柳是發展商品生產,盡快致富的好門路,柳編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到2020年全縣杞柳種植面積已達8萬畝,編織花色品種達到10510個,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總值達4.2億元。為了探索杞柳早期豐產的最佳密度以及其他配套的管理措施,使之在較短的時間內,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為柳編加工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材料,我們于2017年7月在白旄鎮柳莊村設實驗地,進行了杞柳密植豐產栽培實驗,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實驗地位于臨沭縣青云鎮柳莊村村東,西靠村莊,東靠青白南公路,土壤為沙壤質潮土,中壤質潮土,重黏質潮土,pH為6.8,地下水位3米,土層厚度大于1米,水澆條件良好。實驗地為暖溫帶季風區域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3.0℃,年降雨量為851.8毫米,年平均無霜期為209天。
大紅頭、一枝筆、大青皮、青皮、苯柳、黃皮、紅皮,均為當地自選品種。大青皮表皮深綠色,粗糙,葉片寬而長,枝條粗壯,生長快產量高。紅皮柳初發芽時枝條紫紅色,葉柄紅色,枝條較細韌性大,易于加工,但產量較低。青皮枝條綠色,葉片比大青皮小。黃皮枝條黃色,葉柄淡黃色,葉片較小,產量較低。
采用全面整地,普耕30厘米,每畝施土雜肥500公斤、磷肥50公斤、碳酸氫銨50公斤、餅肥50公斤,耕后耙平,按35厘米×8厘米、40厘米×8厘米、45厘米×8厘米、50厘米×8厘米、40厘米×4厘米5個密度栽植。
春季3月中旬、夏季7月中下旬、秋季11月下旬。
選用生長健壯、木質化程度較高、無病蟲害、粗細均勻的優質壯條,插條長度為15~18厘米。雨季扦插可隨采隨插。秋插采條應在植株停止生長后進行,插后順行覆土4~5厘米以防凍害。春插采條應及時挖土坑貯藏。春秋扦插應將截好的枝段100根捆成一捆,豎直放在水池或水盆內,先端向上,浸泡3~5天,每天換一次水,以利成活。
春秋扦插時按一定的株行距豎直扦插,上面露出地面1~2個壯芽,然后順行踏實,插后灌水。雨季扦插將土地平整作畦,灌大水,水淹沒地面10~15厘米,然后充分攪拌耙平,或先扦插后灌水沉實,枝條上面露一個芽即可。
在生長過程中,于4 月中旬、5月下旬至6月上旬、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各澆水一次。結合澆水,前兩次畝施碳酸氫銨每次30公斤。適時松土鋤草,抹芽打杈。4月中旬結合松土用辛硫磷毒土防治地下害蟲。每年土壤解凍后進行追肥,畝施尿素15公斤或碳酸氫銨50公斤,在新梢長到20厘米時按氮、磷、鉀配方施肥,即尿素10~15公斤、磷酸二銨10公斤、硫酸鉀50~60公斤。每年結合病蟲害防治進行根外追肥,即在新梢生長前噴0.4%~0.5%尿素,新梢生長中后期噴0.2%尿素加0.2%~0.3%磷酸二氫鉀。
根據品種、林齡,設35厘米×8厘米、40厘米×8厘米、45厘米×8厘米、50厘米×8厘米、40厘米×4厘米5個密度,3次重復,每個小區設1 平方米標準地,從發芽到采條每月旬末逐條進行生長量測定,按采條季節分兩次實采稱重。
從表1可以看出,當年生杞柳產量密度越大,產量越高。2~3年時35厘米×8厘米、40厘米×8厘米、45厘米×8厘米、50厘米×8厘米3種密度的產量呈上升趨勢,4~5年呈下降趨勢;40厘米×4厘米密度在2~3年產量比較穩定,1~3年產量較高,前期豐產效果非常顯著,4~5年產量呈下降趨勢,但5年總產量最高。50厘米×8厘米密度前3年產量較低,以后產量有上升趨勢,不利于早期豐產,且5年總產量最低。

表1 扦插密度與產量的關系 單位:公斤
為了摸清施肥種類和施肥數量的關系,確定最佳施肥方案,我們按設計方案進行了施肥澆水實驗,結果見表2。

表2 澆水次數與產量的關系 單位:公斤
實驗結果表明,春季結合深翻,土雜肥、氮肥、磷肥、餅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根據年生長節律,以3月中旬、4月中旬、7月中旬,分3次追肥為好,第一次追肥以磷肥、有機肥為主,第二次和第三次以速效化肥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