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本溪滿族自治縣農業綜合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本溪 117000)
隨著人參種植面積的增加,人參的各種病害也呈日趨嚴重趨勢,因為人參是入口藥材,所以必須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來防治,具體的防治措施如下。
癥狀:在葉上的病斑呈卵形,初為暗綠色小斑,后逐步增大,通常口徑達2~5毫米,最大者高達15~20毫米。初病斑邊界清楚,為黃褐色至黃色眼圈形。后期,在病斑的中央處逐步變為黃蒼白,顏色稀薄而透亮,并產生若干深褐色小點,為病原菌的產生芽孢盤。后病斑經常裂開,造成穿孔。情況最嚴重的,病斑大而緊密、直接連片,常致葉子枯死或提前落葉。
防治方法:(1)種子消毒。在播種栽前用1%福爾馬林液或75%百菌清的500倍液溶液浸種10~30分鐘,然后再用清水沖洗播種。(2)床層滅菌。防寒土撤布后,用1%硫酸銅溶液或50%多菌靈200倍液,進行床層滅菌。(3)藥物預防。在人參出土后的0.5展葉期,可用75%百菌清500倍液,50%多菌靈600倍液,多抗霉素200毫克/公斤,或波爾多液(1∶1∶160)進行葉面噴灑。在生長期中,多種殺蟲劑可輪流應用,間隔期為7~10天。(4)在入冬之前進行清園,燒毀所有枯枝殘葉。
癥狀:黑斑病危害人參的地上、地下所有部分,根莖等,莖、葉、莖稈、花、果實等都可遭受侵染發病,以葉、莖稈、花、果實等為害最重。葉子在患病時,從葉尖、葉緣,或葉子的中部產生近球形、不規則形。水浸樣的褐色病斑,開始時呈棕褐色,后漸次變為深棕色。病斑的中央部分顏色略淺,晾干后極易開裂。多雨潮濕環境后,病斑擴展得十分迅速,使葉子提早掉落。在潮濕環境下,在發病部位也會生成深褐色霉狀物,而病原菌的子實胞表層開始為棕褐色,濕腐狀態,圓形的病斑,后逐步蔓延全根,發黑,逐漸腐爛。
防治方法:(1)選用排灌好,地勢較高燥的土地栽參。早春注意及時松土,以利于土壤降濕和增加地溫。(2)在出苗前,用1%硫酸銅液或1∶1∶100波爾多120倍液進行床面滅菌。(3)及時發現并拔出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生石灰乳滅菌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爾馬林溶液進行病區土壤滅菌。(4)在栽參時,以每平方米土壤施入的菌核利10~15克或用40%的菌核利200~400倍液澆灌病區。
癥狀:銹腐病危害西洋參的地上地下莖、根莖、芽胞和根部。病初期在入侵部份產生棕褐色的小紅點,后逐步擴大成近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狀形態的銹褐色病斑。病斑界限略凸起,中央微陷,病健區界限相對清楚。輕時,表面完整,但幾乎不侵入參的根莖內細胞中。重時,病不但損害了表面,而且還深入根莖內細胞,在病斑上聚集了大量的銹粉狀物質,逐漸形成干腐狀態,停止生長時可產生愈傷的瘢痕。若病變進一步擴大,又可深入到參根莖的深部細胞,逐漸產生軟腐,使側根莖,甚至主根莖都發生爛落。當病情更嚴重時,也可凋萎枯死。越冬芽為害時,產生大量棕褐紅病斑,重者往往在田間枯萎,甚至無法出苗。
防治方法:(1)認真選栽參生地。選擇高燥、通氣、透水性較好的森林地。栽參前要將土地經1年以上的熟化,用精細整地技術做床,以除去樹根等雜質。(2)撲殺參根。精選的參根,對銹腐病防治療法效果高達45%。采用2年前定植,改秋栽為春栽。在定植后施入鹿糞和有機土添加劑等,對土壤銹腐病的防治效果很顯著。(3)生物防治。動物實驗表明,哈茨木霉對人參銹腐病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在栽參后,施用哈茨木霉藥劑也對銹腐病菌有一定防效。
癥狀:葉片的病斑為近圓形至長橢圓形,直徑2~4毫米,棕黃色。氣候潮濕后,葉子兩側均有黑色霉狀物,為病原菌的子實體。
防治方法:(1)做好清園。在入冬之前去除枯枝爛葉,并消滅過冬菌源。(2)藥物預防。發生期間噴施殺蟲劑,用1∶1∶100波爾多液、50%多菌靈300倍液和75%百菌清500倍液。
癥狀:在葉片上病斑為近球形至多角形,黃棕色,中央區域色澤稍淺。后期,病斑的增長常為葉脈紋條所限。至8月病部出現小黑點,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1)進行清園。在入冬前清除枯枝爛葉,以控制越冬菌源。(2)藥物預防。發生期間噴施75%百菌清500倍液2~3次,間隔為7~10天。
癥狀:在葉上發病斑一般呈橢圓,也個別的呈不規則狀,中央部分為棕色,邊界紅棕色,形成很細的眼環,酷似蛇眼生物探測儀。在后期,病斑上產生了很多深棕色的小黑點,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防治方法:(1)進行清園。在過冬前先清理參床的枯枝爛葉,以控制越冬菌源。(2)在西洋參生長期噴施75%百菌清500倍液或50%多菌靈300倍液等,也可結合炭疽病預防。
癥狀:通常為苗木剛出土的根莖基部附近,距土表3~6厘米深的干燥或濕潤土壤中。在侵染初期,根莖基部的被害者組織逐漸枯萎、縊縮,并出現了棕褐紅的凹陷長斑。最嚴重時,病斑迅速滲入根莖中并包圍了整個根莖基部,嚴重損害輸導組織,終致幼苗倒伏生長、凋萎枯死。出土時遭到侵染的幼苗若不出土,則幼芽入土中即爛落。在田間,當中心病株發生后,很快向四周擴散,幼苗出土后結成條枯死。
防治方法:(1)選用較疏松的土質,最好用沙壤土做苗床。(2)在倒土做床后,用75%百菌清或復方百菌凈,65%代森鋅或50%敵菌靈每平方米5~7克,和細干的細土10~12公斤拌和,作為墊土或蓋土。(3)拌種。用福美砷、敵菌靈、五氯硝基苯等按原種子種重量的0.3%拌種。(4)當苗木剛出土時,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出,用40%立枯靈200倍液澆灌中心病穴,以免擴散。(5)在發病初期,用40%立枯靈,50%利克菌,45%復方百菌凈澆灌床面,以深入土壤4~6厘米為度。(6)做好田間管理,改善整地技術、做床品質,以利苗木出土和長勢強健。出苗前后勤松土,以增加地溫,使土質疏松,透氣好。
癥狀:猝倒病的主要危害參苗出土于莖基部。病發生初期,在靠近地面處或幼苗基部發生辨色的水浸狀病斑,然后逐漸向下部浸潤,并迅速萎縮變軟,使磨碎的部分猝倒。同時,根莖和葉片也出現了枯萎并在死亡部位表面往往產生了一層灰白色霉狀物。
防治方法:(1)注意對參棚排灌條件良好并適時松土散濕,以防止參棚的雨水滲漏。(2)為清除中心病株,可在病區澆灌500倍硫酸銅液或100倍的福爾馬林液。(3)發病時,在苗床澆灌65%代森鋅500倍液、40%乙磷鋁300倍液和75%五氯硝基苯500倍液。
癥狀:發生初期,葉上病斑呈現水浸樣,形態不規則狀,暗綠色,繼而逐漸軟腐并萎縮或下垂。而花柄上被害者則呈現水浸樣,逐漸軟腐,使整個復葉迅速萎凋或下垂,參農稱為“吊死鬼”。莖上感病時,水浸樣暗色的細長條斑迅速潰爛,使根莖逐漸變軟而倒伏量。根感病時,初為黃褐色的濕腐狀態,以致淌水爛潰,后外皮極易脫落,根肉逐漸變黃褐色,并出現花紋。潰爛的參根上伴有病菌、鐮刀菌等以及大批的腐生線蟲。病后期,外皮上有大批潔白的菌絲纏繞,菌絲中夾帶有土粒。
防治方法:(1)嚴管參棚雨水滲漏,注意排灌,保證床內含水量適當。用雙透棚栽參,最好在床表面蓋上落葉。(2)做好田間管理,保證適當的密位,使床內通氣透光情況正常并適時拔除雜草,松土降濕。(3)及早查明和消除疫情核心。拔除的病株要運出床外焚燒,對病穴用生石灰或1%的硫酸銅水溶液密封滅菌。(4)藥物預防。每年開展之前噴施波爾多液(1∶1∶160)或40%代森銨1000倍液,40%乙磷鋁300倍液,間隔期為7~10天。
癥狀:莖上病斑梭形,初為棕褐紅,后變為深褐色,大小為8~15×15~35毫米。病斑可出現于植物根莖的不同部位。最嚴重時,與病斑匯合,使全根莖凋萎或枯死。在植物枯死部分往往產生橙紅色的粉狀物質,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