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文瑩
(遼陽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遼寧 遼陽 111000)
黃白痢是新生仔豬常見的傳染性疾病之一,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為其病原菌。新生仔豬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抵抗病菌的能力較弱,尤其是新生一周內的仔豬常出現多發現象,且致死率較高,若治療不及時,容易引發仔豬大批死亡,對養豬行業造成嚴重危害。本文結合仔豬黃白痢的臨床癥狀,提出有針對性的綜合防治措施,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參考。
1.1.1 供水不足 根據仔豬的生長特點,往往在開始后食欲非常旺盛,養殖管理人員應保證及時供水,若供水不足,仔豬口渴便會引用尿液或被污染的水源,使染病風險增加。此外,新生仔豬易受氣溫變化、致病菌等外界因素的影響,若沒有徹底清理豬舍或對圈舍進行消毒,便會產生大量的致病菌,增加了仔豬感染黃白痢的概率。
1.1.2 飼料搭配不當 如果飼養管理員對飼料管理的重視度不足,導致仔豬飼料內青料或油脂增加,仔豬消化機能發育尚不完善,勢必引發疾病。此外,飼料中若發生霉變,新生仔豬采食后,破壞其消化機能,并引發黃白痢,導致死亡。
1.1.3 應激因素 仔豬在生長過程中,氣溫變化、圈舍污濁、圈舍地面過涼等應激反應使仔豬發生黃白痢。
1.2.1 妊娠母豬營養不足
飼料品質不良、母豬飼養管理不規范等相關因素,導致妊娠母豬營養不足,在此種情況下,母豬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易引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臨產母豬,若飼養管理不規范,會影響泌乳情況,而仔豬必須采食母乳,因此,仔豬易發生黃白痢。此外,當飼料品質不良或飼喂能量水平較多時,仔豬采食母乳的乳脂含量較高,易引發黃白痢。
1.2.2 母豬體內含致病菌
通常母豬腸道內的各種菌群維持動態平衡的狀態,但是當其自身抵抗力降低,便會破壞這種平衡狀態,進而引發某種疾病,甚至會導致母豬死亡。即使是危害性較弱的致病菌,也會導致仔豬發病。首先,致病菌可通過母乳傳播給乳豬。其次,母豬排便后,圈舍內環境被污染,仔豬與母豬的皮膚或乳頭接觸后,染病概率較高,且一頭仔豬發病,會導致其他仔豬相繼發病。
仔豬黃白痢的臨床癥狀,通常取決于染病時長,在感染初期,母乳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仔豬會產生黃痢癥狀,如果在生長時期感染致病菌,則表現為白痢癥狀。
黃痢多發于仔豬出生24小時之內,仔豬多表現為精神萎靡、嚴重腹瀉、機體衰弱,常伴有黃白色或黃色水樣糞便。若不能及時隔離并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仔豬出現大面積感染。與此同時,仔豬的糞便內會產生小氣泡或凝乳小片,有腥臭味,短時間內仔豬還會出現消瘦、脫水或眼球下陷等情況,少數免疫力低的仔豬還存在肛門松弛或排便失禁等情況。仔豬黃痢病程時間短,如不及時治療,仔豬在3日內便會衰竭而亡,或引發大規模疫病。
在仔豬生長過程中染病后,臨床表現為腹瀉、黃白色、灰白色漿狀糞便,氣味為濃厚的腥臭味,感染時間越長,仔豬排便次數越多,并且出現畏寒、食欲不振、脫水消瘦等情況。具體臨床癥狀為,仔豬反應遲鈍、發育遲緩、吐奶甚至不吃奶,病情嚴重的仔豬出現糞便失禁的現象,病情反復發作,導致豬舍內出現部分僵豬,飼養管理人員若沒有及時發現病豬,那么一周左右病豬便會死亡。與黃痢相比,白痢病死率較低,但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導致仔豬質量降低,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收益。
對患病仔豬剖檢后,其腸道膨大,并且腸道內部充滿氣體與黃色液體狀內容物;腸黏膜充血;腸壁變薄且松弛,十二指腸的癥狀較為嚴重。小腸內充滿黃綠色粥狀凝乳塊,氣味為腥臭性;在空腸、回腸及結腸內有大小不同的黃色顆粒物和大量水樣狀滲出液,腸系淋巴結輕度腫脹,呈粉色,并伴有心臟擴張和肺水腫等現象。
剖檢病程較短的病死豬后可見腸系膜淋巴結輕度水腫,胃內可見乳凝塊。染病時間較長的病死豬,內臟無顯著病變,但腸黏膜充血、胃內充滿大量氣體、腸壁變得薄而透明、糞便為黃白色,有腥臭味,并且仔豬消瘦,肛門處附著糞便。
合理搭配哺乳期母豬飼料,保證飼料配比科學、營養均衡,聘請專業人士指導哺乳期母豬喂養,既保證母豬泌乳量,又要避免投喂高能量飼料。應保證母豬食槽位置通風良好,避免強光直射,并做好防鼠防蟲工作,避免飼料發生霉變,保證飼料的營養與安全。
養豬場衛生條件較差會造成致病菌廣泛傳播與蔓延,飼養管理人員應提高重視。加強養豬場內衛生環境管理,保證母豬生長環境干凈、整潔,飼養人員應控制養殖場內溫、濕度,冬季通過增加墊草、增設木板等保持溫度,適時通風并定時更換墊草;夏日做好養殖場防暑降溫工作,懸掛陽網,保持通風透氣,以減少母豬及仔豬的應激反應。
定時清掃圈舍衛生,每日清理母豬和仔豬的尿液、糞便,炎熱的夏季采用清水沖洗,對圈舍和墊草進行消毒處理,建議每日更換墊草,使用10%~20%石灰乳混合液,或20%的漂白粉對圈舍進行消毒。
強化母豬健康管理,對哺乳期母豬的乳頭進行消毒,分娩前將產房進行徹底消毒。完成產仔后,用高錳酸鉀溶液對母豬的皮膚和乳頭進行消毒,將前幾滴初乳擠掉,將乳頭內污物和細菌去除,再次消毒后,讓仔豬采食初乳。分娩后連續3日要每日清理圈舍,降低圈舍內的致病菌,預防痢病。
新生仔豬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完善,1~3日齡的仔豬是黃痢的易感群體,部分仔豬出生12小時后便會染病;10~30日齡的仔豬最容易感染白痢。提升仔豬的免疫力能夠防治病菌性痢疾的產生,仔豬免疫功能與母豬的機體狀況關系密切,仔豬通過采食乳汁獲得營養,若母豬體質較弱,則初乳抗原水平較低,導致仔豬免疫力低下。
通過醫療設備對養殖場內仔豬的腸胃進行監測,判定仔豬患有黃白痢后,馬上肌注痢速清試劑,劑量為2毫升。也可根據仔豬黃白痢臨床癥狀嚴重程度使用乳酸諾氟沙星、三九克痢等藥劑進行注射,由專業獸醫根據仔豬體重分配藥劑用量。也可選擇口服藥物進行治療,在仔豬采食母乳前15分鐘,投喂環丙沙星或氧氟沙星等藥物輔助治療,每日2次,連用3日。藥物可以治療黃白痢,為了保證試劑與藥物的作用,還應飼喂牲血素、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等營養素以提升仔豬的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