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新
(山東省單縣水務局,山東 單縣 274300)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減少農村貧困具有重要作用。正所謂“農村建設,水利先行”,水利工程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一直在解決區域經濟失衡和城鄉收入差距嚴重的問題。在新時期社會發展過程中,要有效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首先必須采取具體措施,在推進農村建設的形勢下,建設和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農村水利工程的難點問題,促進農村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發展。抓住新時期社會發展和國家農村發展政策變化帶來的機遇,盡快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在目前情況下,世界水資源非常有限。在農業生產中,水是播種、培育、灌溉等工作所必需的,水資源的缺乏對農業發展產生了較大的阻礙。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對農業發展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農業用水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因此,相關人員應注意水利工程的合理利用,利用水資源管理裝置優化水資源的利用,配合農業技術的更新和進步,設計更高效的種植模式。用于苗木生長和水分調控的節水化學劑,可達到病蟲害防治、高產、節水的目的。同時,政府不僅應該要求城鎮居民每天節約用水,還應該要求一些沒有自覺節約用水的農民采取節水行動,停止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農業灌溉方式,采取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達到節水目的。
在實際操作中,施工單位在進行農田修復工程時,主要選擇在軟地質上作業,這種軟土通常靠近水源地,如果滲水工作沒有進行合理處理,會嚴重影響水利工程的施工。同時,在基坑施工前沒有對地形條件進行完整的檢查和監測,施工過程中容易出現積水、滑坡等問題。因此,施工人員必須嚴格參照相關標準,提前進行現場地質調查,確保農田水利工作的安全。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自地方政府,融資途徑相對單一,資金投入后缺乏有效管理,導致水利工程建設資金浪費。農用地小規模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需要長期的、大量的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對資金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由于農民基本收入相對較低,農業水價與供水成本差距較大,小型水利工程經營企業無法盈利,出現財務困難。由于水利工程項目的管理和維護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員工對資金管理意識的缺乏,還存在著浪費錢、浪費水等問題,在開發過程的后期必須一一解決。
農田水利項目開發周期較短,經驗不足,資金、產權等方面仍不明確,直接影響管理和維護工作。農田水利項目的管理維護要順利進行,一方面要按規范程序進行,另一方面要明確從業人員的具體職責。目前,農田小型水利工程維護難度較大,管理人員和維護人員嚴重不足,無法深入開展管理維護工作。對于管維人員來說,綜合素質和工作經驗是重中之重,需要對管維負責,做好細致的監督,創新管理技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應采取適當措施,例如降低維護和管理效率。
由于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有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因此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引進和培養相關專業技術人才,確保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開展。通過引入相關管理技術人才,可以優化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以優秀的管理人才保障工程建設效率。從技術上看,要加強對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形成優秀的管理團隊。對后續管理工作的平臺、工程技術人員要求嚴格,積極培養自身工程技術人員,確保當地農村水利工程基礎設施質量。
要將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轉化為實際建設成果,需要全面擴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一般來說,一些具有公益性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需要進行申請。雖然國家設立了專項資金,但仍難以滿足當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需求。因此,為有效緩解政府部門的財政壓力,除通過財政撥付等方式保障資金外,部分資金需求相對較少的建設項目可以通過群眾進行自主集資,也可以向銀行或資質較高的金融機構貸款,或者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向社會募集資金,有效擴大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渠道。
此外,政府有關部門會積極引進先進的建筑設備或技術,在適當情況下,在這些設備或技術上加上盈利性和公益性的水利基礎設施,有效地收回部分用于興建基礎設施的資金,延長農業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政府有關部門可以結合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充分宣傳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讓當地民眾改變思維。培訓居民接受有關的專業訓練,使他們與有關部門和建筑單位的工作更協調。此外,根據農業基礎設施發展的不同需要,可以引進具有風險防范、環境保護、安全管理和專業素養的先進干部,加強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教育。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培訓,全面提高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確保農業基礎設施的后續發展在有保障的基礎上進行。
在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可以從環境保護、經濟質量、水利設施維護保養、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農村安全等方面入手,加強飲用水質量評估。然后,將部署高素質、技術精湛的現場勘查專家,或采用先進的3S技術、地質勘查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和大數據處理技術,獲取海量信息,快速掌握本地區農業生產和供水。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對資源和生產生活的需求,確定流域間取水、引水、灌水基礎設施的發展方向,合理考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規格、選址和質量。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可以將完善的管理模式與網絡系統相結合,做到技術公開、安全管理、風險控制和施工管理。從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理解農業生產的性質和周期,積極擴大水利設施和技術建設的研發,以減少污染和浪費。比如,積極引進管道澆灌、灌水灌溉、膜下滴灌、新型節水高效栽培、高田與帶狀間作等技術。結合大數據采集處理和組網技術,全面提高農業水利灌溉系統的現代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