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波
(建平縣林業和草原局,遼寧 建平 122400)
2014年5月12日,中德兩國政府簽署了《中德財政合作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貸款協議。2015年3月,德方專家正式到來,朝陽市人民政府召開項目啟動會成為正式實施的標志。隨后,朝陽市人民政府中德合作生態造林項目辦公室制定了項目的《執行計劃》,2016年4月1日,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批準了該計劃。2017年5月,復興信貸銀行召開審查會議,雙方同意按項目成分的改變及其他原因對執行計劃進行修改,修改過的執行計劃提供項目實施的詳細框架及規劃,充分考慮了中國國情、國際匯率問題及項目現實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盡量避免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在實踐中出現較大偏差。
中德兩國在林業領域上從技術合作逐漸發展成財政合作,從點上的示范逐步拓寬為面上的推廣。通過合作,中國引進了德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以林分為經營單元,按照森林經營緊迫度、經營頻度、經營強度來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和年度作業設計,依據方案和設計申請采伐指標、開展森林經營活動,根據投資等級按績效支付報酬,提高了森林經營的科學性。具體的森林經營活動以單株木為經營對象,選定目標樹和干擾樹,伐除干擾樹,提高了森林經營的可操作性。
參與式規劃是項目采取的一種新的規劃方式,它使所有的參與方都能夠參與到項目規劃實施中。參與式規劃的核心是把發言權、分析權、決策權交給當地村民,項目人員只是協助者。項目執行機構多次派專家到村戶調查、開會,征求村民意見,將村民的意見和想法融入項目活動之中,為項目的森林經營的順利實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參與式規劃,項目收集到了項目村的社會經濟情況、不同人群對項目的需求、村莊資源分布、林務員組織方式、村民農事活動季節等。不僅能夠使當地人可以積極地參與到項目實施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以及后續的養護過程中,也能夠給當地人帶來一定的收益,而且,通過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促進了當地的生態旅游業的發展,也提高了當地人維護自然環境的積極性。不僅能夠保證項目實施的合理性,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
交流與培訓是提高項目人員綜合能力、保證項目實施質量的重要措施。根據項目需求,市項目辦完成了項目的招投標、相關技術標準制定工作,并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和監測單位進行了大量的技術培訓。為了提高項目相關利益方的綜合能力,市項目辦共組織項目培訓20余次、有4位德國專家和12位中方專家參加的技術咨詢活動,合計約193人,完成了6份專家咨詢報告及相關技術標準,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各縣(市、區)、林場和鄉鎮在施工前也對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開展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培訓,使所有參加培訓的人員能夠快速了解自己崗位職責、工作內容以及具體工作方法,使所有參加培訓的人員都能夠迅速地在自己的崗位上開展工作。培訓貫穿項目實施過程始終,以便及時通過培訓來糾正項目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項目執行機構在前期全額墊付資金之后,向德國復興銀行申請返還復興銀行應承擔的份額,申請返還的份額以當時的匯率計算,最終以人民幣為單位,由于人民幣匯率的不斷上升,德方提供的資金并沒有相應增加,最終導致項目實際使用德方資金要少于預算資金。項目在完成后至少5年內,所有項目相關支出的原始證明都必須完整保存以備德國復興信貸銀行或其指定的第三方隨時檢查。多級嚴格審查,保證了資金的合理合法使用,促進了國際項目合作的良好運作。先實施、經驗收合格后再撥款,保證了項目質量。
項目實施中,縣(市、區)項目辦和市項目辦不定期地進行檢查,項目竣工后,縣(市、區)項目進行自查,然后向市項目辦申請,委托項目監測中心(第三方)進行項目工程驗收。項目竣工驗收后,還要明確各縣(市、區)的管護責任和管護制度,使規劃更加合理,而且統一規劃,能夠降低項目實施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本項目創新地采用了三級檢查驗收的方法。區(縣)項目辦首先對項目可交付成果進行全面的自我檢查,項目監測中心再對縣(市、區)項目辦監測合格的項目成果抽取20%進行檢查,最后,由國際專家對項目監測中心檢查合格的成果抽取5%進行檢查,層層把關以更好地保障項目質量。
除了對項目的全面審計,項目管理小組還對項目的實施狀況進行多方位評價。采用野外視察、召開會議和研討會,對項目成果、項目人員、項目攸關方進行評價。項目小組還運用圖形瀏覽與定位對項目實施效果監測,著重于突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總之,監測對項目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立獨立的監測中心是項目質量管理的關鍵。
森林是地球之肺,水為生命之源。森林、水與人類的福祉息息相關。項目實施至今,改善生態和服務民生并重,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利用市項目辦的網站進行項目實時動態信息發布,發表項目動態和短消息10余篇,發表論文10余篇。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進行了廣泛宣傳,對項目成果進行了報道,有效提升了項目的影響力。
由于理念和技術新穎,當前沒有合適的技術規范或標準可以參考,需要通過項目實施凝練出新的標準。通過實踐摸索制定,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技術規范,包括《中德財政合作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協議》《中德財政合作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執行計劃》《中德財政合作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技術指南》《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培訓材料》《中德財政合作遼寧省朝陽市森林可持續經營項目監測手冊》。極大地推動了近自然森林經營技術在遼西地區的推廣和應用。
項目嚴格根據審計要求對文件進行分類整理、歸檔,做到有據可查。采用痕跡管理的方法進行資料的存儲、分類以及查詢。對項目管理、技術、施工、財務以及投標的信息均進行了存儲,還繪制了森林功能圖、項目區分布圖。在項目的痕跡管理中,用戶將文檔文件都集中到系統文件夾中。系統打開時,用戶就可以對文檔進行管理、瀏覽等操作。系統文檔管理的文件夾下包含規范設計類、技術標準類、監測報告類、財務報賬類、合同類等類別,使用戶對項目信息一目了然。在軟件的設計過程中,為了提高用戶使用效率,將所有的文件或文件夾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設計在系統文檔管理的窗口中。紙質管理是把項目涉及的所有資料,分門別類歸檔保存。來函、通知、簽到等劃入管理類資料,咨詢報告、各項方案編制、規范制定等劃入技術類資料,施工日志、考勤表等劃入施工類資料,財務報表、提款報賬材料等劃入財務類資料,工程項目報表、各項招標文件與合同等劃入招投標類資料。實踐證明,分年度、分類別的檔案管理更有助于信息的查找。
項目在朝陽市推廣面積32309公頃。項目實施以來,引進德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以培育出以鄉土樹種組成的異齡、混交、復層結構的多功能森林為目標,在朝陽市各縣全面實施。截至2021年10月,項目全部通過德國專家組織的國際監測,全部合格。通過項目的實施,村民的參與意識得到提升。以前為收集薪柴而破壞植被,以及因生活垃圾堆放而導致的環境污染等問題明顯減少。通過工程參與式管理,當地群眾參與到工程決策、實施等各個環節,極大激發了利益相關方的責任感,當地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明顯得到體現,參與工程實施的熱情空前高漲。項目區民生得到極大改觀。當地村民從參與工程實施等工作中獲得了勞務收入。據統計,直接參與工程實施的農民數量約為6075人,平均每人獲得勞務收入4000元,能占到其全年收入的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