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氣象局,吉林 延邊 133000)
延邊州位于吉林省東部,東經127°27′~131°18′,北緯41°59′~44°30′,其東部靠近俄羅斯濱海區,南部臨近朝鮮咸鏡北道與兩江道,西部毗鄰吉林市與白山市,北部與黑龍江牡丹江市相互接壤。全州總面積為4.27萬平方公里,境內包括山地、高原、谷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貌類型,整體地勢呈西高東低,自西北、西南、東北向東南方向逐漸傾斜的特點。延邊州隸屬于中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表現出春季干燥且大風天氣居多,夏季溫熱且雨水充沛、秋季涼爽且雨量較少,冬季寒冷且持續時間長等特點。據統計,延邊州年平均氣溫在2~6℃,年平均降水量為400~650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150~2480小時。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受到延邊州地形、氣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該地區雷電災害頻發。雷電災害作為自然界中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被聯合國列入十大自然災害之一,輕者造成一定的經濟財產損失,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全球加劇變暖,雷電災害更是頻發,由此造成的影響及損失更加不容忽視,其中以農村地區最為嚴峻,農村雷電災害次數占到雷災總次數的一半以上。雷電災害逐漸演變成為影響農村生產、經濟發展及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氣象災害之一,并逐漸引起氣象學者與專家的高度關注,并針對農村雷電災害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陳丹等采用數理統計、實證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57~2013年雷電活動特征及1995~2018年農村雷電災害特征,并得出農村雷災具有發生頻率高、傷亡慘重、損失大等特點,并以6月份達到峰值,雷電活動頻率高、強度大、農民缺乏防雷減災知識、防雷設施不夠完善是導致農村雷電災害多發的主要原因;黃輝輝等主要分析了我國農村雷電災害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有效的防雷減災對策。本文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重點分析了延邊州農村雷電災害特征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礎上給出幾點防雷減災建議,對于做好農村地區防雷減災工作,保障農村地區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雷電災害資料來源于延邊州氣象局氣象災害數據庫及延邊州統計年鑒。主要采用數理統計、文獻查閱等方法針對該地區雷電災害特征進行分析。
年分布特征:據統計,2000~2019年延邊州農村地區一共發生33起雷電災害,年平均出現1.4起,其中以2006年農村地區出現雷電災害次數最多,共計6次。2014年農村地區未出現過雷電災害。
月分布特征:結合圖1 可見,近20年來,延邊州農村地區雷電災害月分布呈現出單峰型變化特征,主要集中在每年的4~8月,以6月出現雷電災害的次數最多,共計10起。7月次之,一共出現8起。11月至翌年3月未出現過雷電災害。

圖1 2000~2019年延邊州農村雷電災害月分布
日分布特征:對近20年延邊州農村地區雷電災害發生時間進行統計得出,80%以上的雷電災害均發生在12~20時,以下午14~18時雷電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相對比而言,晚上20時至翌日早上8時這一時間段雷電災害發生頻率較低。
結合表1可見,家用電器是延邊州農村地區最容易遭受雷擊的設備,一共發生12起,占到36.36%;其次為人員傷亡,共出現6起,占到18.18%。除此之外,雷電還極易擊中建筑物、變壓器等電力設備、牲畜與莊稼等,由此造成的影響及損失巨大。

表1 延邊州農村地區雷電災害統計
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都比較低,缺乏基礎的科學知識,防雷意識極為淡薄。一部分農民普遍認為雷電災害是上天的懲罰,無法對抗與避免,往往以消極放任的態度應對雷電災害。而且農民在生產勞動與居住過程中不具備防雷自我保護意識,未進行雷電災害風險評估,就將房屋建設在有水或地勢較高的地方。另外,農民在野外勞作時一旦遭遇雷雨天氣現象,往往會就近在孤立的大樹下避雨,極易招來雷擊禍害。
農村地區大多數建筑物均未安裝防直擊雷裝置,即使安裝有防直擊雷裝置,卻與規范要求不相符合。一旦遭遇雷雨天氣現象,這些建筑物極易遭受雷電襲擊,嚴重威脅到農民的財產安全與人身安全。現如今,部分農村建筑物屋頂安裝有太陽能熱水器、電視接收器等,且以上設施均未做接地處理,進而導致雷擊隱患大幅增加。
近些年來,隨著農村經濟水平的顯著提升,大多數家庭當中均擁有冰箱、洗衣機、電視、空調等家用電器,而且這些電器的信號線、電源線均是由空曠野外架空而入的,同時布線不規范、亂拉亂掛現象較為明顯,極易遭受雷擊。另外,這些電路均未安裝電磁脈沖防護裝置,一旦遭受雷擊,雷電產生的雷電流極易沿著以上線路入侵到建筑物內部,對建筑物當中的電氣設備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壞,嚴重時還會造成人員傷亡。
氣象部門應當深入到農村地區,使用鄉村大喇叭、電子顯示屏等平臺,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現代化科技手段大力宣傳防雷的重要性,也可以通過向村民發放防雷小手冊等方式,向其普及防雷知識。另外,當地氣象部門還可以安排專業的防雷技術人員深入到農村地區為農民開展防雷指導與培訓,以掌握一定的防雷方法,確保在雷電災害發生時能夠及時進行自救或互救,盡可能減少雷電災害造成的危害。
在農村地區建設房屋時,尤其是新建或翻修房屋時,必須綜合考慮防雷電因素,并盡量避開雷擊高發區。而且在建設房屋之前,還要邀請咨詢技術部門對這一區域的雷擊風險進行評估,若必須建設在雷電多發區,則必須安裝科學、有效的防雷保護裝置,以最大限度減少雷擊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