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嬡
(中共肅南縣委黨校,甘肅 肅南 734400)
社會的主要矛盾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發生了變化,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之后產生了更高層次且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且不斷發展農村基層文化能夠有效豐富農村的文化生活。比如,建設文化站、創辦農家書屋等,這樣能夠在農村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激發群眾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在各種活動與知識的陶冶中提升群眾審美水平與品位,進而推動群眾文化素養的提高。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一方面能夠引領美麗鄉村的建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農村產業的升級與發展,應該意識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有惠民性的特點,能夠助力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農村風貌。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具有較強的區域性和鮮明的特點,同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加強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塑造群眾思維方式,引領正確的價值觀,比如秦腔等群眾文藝活動。
在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基層的管理人員都會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經濟上,而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農村基層文化站的管理工作中缺少對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視與規劃,群眾文化活動較少,現有的文化基礎設施不能夠得到充分地利用,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發展相對緩慢。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需要開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動,而文化活動的開展需要足夠的物質上的支持,但由于歷史、經濟等原因的限制群眾文化活動的舉辦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嚴重阻礙了相關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展開與進。除此之外,受地區因素影響,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上還有區域不平衡的問題。現有的群眾農村群眾文化活動大部分依賴群眾自掏經費或依靠外援經費,資金來源不固定,這樣不利于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
部分農村地區現有的文化基礎設施老化嚴重,影響到基礎設施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在某些農村地區完全沒有相配套的文化基礎設施。與此同時,還應注意到很多農村地區雖然完成了文化基礎工程的建設,但沒有調動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大部分很多的基礎設施處于閑置狀態,一方面浪費了資金的使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農村文化建設水平與文化建設質量的提高。
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是相當困難的,且福利待遇水平較低,對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沒有吸引力,同時農村現有的文化工作隊伍成員的學歷較低,沒有足夠的工作經驗與較強的專業技能,整體的工作隊伍老齡化問題,嚴重常常還會受到經費的影響,缺少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與外界聯系少,不能夠及時更新理論和知識結構,影響文化活動的舉辦與文化產品的創造,不能夠有效滿足群眾對文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
很多地區加強了對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但文化工作所采取的手段傳統形式單一,主要以送戲和送電影為主,文化產品供給的精準性和多元化有待進一步提高,沒有了解并掌握群眾的需求和愿望,文化產品供給較難獲得群眾的認同感和喜愛。
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在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還應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發展力度,要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建設與發展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納入到整體的發展戰略之中,建立健全相應的制度規范,將工作落實到位,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工作內容與工作職責,定期展開考核工作,加強對工作的實時動態監督,培養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加強農村文藝宣傳隊的建設。
相關部門應當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了解實際情況,掌握切實的需求,設立專項資金的保障群眾文化活動的物質支持,加強對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與此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使資金的使用更加高效,得到全方位的保障。除此之外,還應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加強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寬現有的投資渠道,保證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展開,保證活動舉辦的穩定性與持久性。
要不斷完善并優化農村現有的文化基礎設施,不斷擴建農村文化場所,構建起一個更加完善的農村文化服務網絡,加強對公共文化設施工程的重視,使農村群眾文化服務更有針對性,實現自身的體系化與現代化建設,比如以行政村為單位建立文化活動中心、文化活動廣場、讀書屋、圖書閱覽室等。同時要配備相應的基礎設施,加強對群眾的文化宣傳,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的活力,這樣才能夠全面提升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要提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質量,就應當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管理者、帶頭人的培養,建設一支強有力的農村文化隊伍,學習并掌握當地的歷史與文化,結合實際情況創新文化內容與文化形式,加強對群眾的宣傳對文化。
隊伍自身來說,相關部門還可以引進激勵機制,將業績同文化工作人員的福利待遇相聯系,除此之外,還應當加強同外界的溝通,學習先進的經驗,加強文化的交流。除此之外,還可以創立專項活動經費,積極鼓勵文化工作者參與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工作當中來,提高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質量,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努力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文化。
相關部門在對農村進行文化產品供給之前應當到農村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了解掌握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結合區域特色,創新文化供給的方法與形式,供給要貼合群眾生活與農村風俗,同時還要將時代精神融入到供給產品當中,增強農村群眾對供給產品的認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