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見玲
(山東省莘縣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山東 莘縣 252400)
經濟全球化以來,碳排放已經成為世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經濟的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人們逐漸意識到經濟的發展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否則即使短時間內提高了經濟水平,也會為生態系統帶來不可逆的影響,甚至導致人類社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類應始終在生態文明理念下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只有讓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融合,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背景下,碳效率與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也與農村生態經濟有著極大的關聯。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最大程度的提升碳效率,在保護農村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推動經濟增長。
所謂碳效率,通常指的是在一段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與碳生產率的意義極為相似,能夠直接反映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之下,碳效率成為整個世界人們的探究熱點,越來越多的學者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產生了一定的成效。
所謂生態經濟,通常指的是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生態經濟學原理與系統工程方法挖掘資源潛力,改變生產消費方式,發展生態高效的產業,建設和諧的環境。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生態經濟應當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類生態與自然生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生態經濟具有一定的歷史普遍性,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應與自然生態環境相適應。同時,其也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既可以從宏觀上探究人類社會經濟與自然的關系,也可以從微觀上探究生態平衡與其他生態問題。除此之外,生態經濟也具有綜合性與地域性以及戰略性。又因為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與資源各不相同,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密切相關,所以地域性極為明顯。當然,生態經濟也是一門極為長遠的學問,是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必不可少的,戰略意義極強。
在生態農業背景下,碳效率通常指的是碳的經濟效率、生態效率和生產效率。要想探討碳與農村生態經濟的關系,應從農業經濟與生態經濟出發,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計算碳效率,并明確基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碳排放計算方法。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過程中,基本上每一個環節都會有碳排放的計算,包括農業經濟增長時所必須的基礎工程建設與能源消耗等,都屬于碳排放的重點過程。所以,要想實現碳效率,就必須仔細計算農業經濟發展中每一個階段的碳排放量。其具體原理為碳排放量=所消耗的資源數量×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過計算所有階段的排放量就可以得到農業經濟發展周期的具體二氧化碳排放量。眾所周知,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所以計算過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和改善。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所消耗的建筑材料,還是開采,運輸其他資源的過程都會進行碳排放,所以其主觀不確定的碳排放因子極多。從數值方面來講,若是材料因子不可循環利用,則其就是固定的。若是材料,因此可循環利用,在計算時應考慮到回收系數。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忽視建筑碳排放情況,但是農業生態經濟并不只是和農業,其也需要基礎東西支撐,所以無論哪方面都不能忽略。農業生態經濟涉及到農業機械設備的使用與農作物的運輸,這些都會出現能源消耗從而排放二氧化碳,其碳排放系數也有所區別,所以一定要進行具體計算與研究。
農業經濟的增長必然會伴隨著能源的消耗,如此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也就是說,無限制的碳排放會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與農業生產環境。近幾年來,我國碳排放量逐年增長,也因此帶來了一定的環境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國應盡快加強碳排放治理工作強度,提高碳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隨著全球氣候的變化,人們應適當調整經濟結構與農業生產結構,改變生活方式,發展新能源技術,維護生態系統。與此同時,我國也應發揮政府職能,提升農業生態經濟管理水平,積極應對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牢固的基礎。固碳減排是農業經濟增長的基礎,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增長應該能夠實現和諧發展。
在生態農業背景下,農業生產過程應盡可能提高碳效率,實現固碳減排。畢竟,能源消耗必然會面臨著碳排放。要想控制碳排放,則必須從多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應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應用到化肥農藥與農業機械設備,不可避免的會發生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影響生態環境。所以,相關部門應從根源入手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動生產結構的升級,盡可能減少碳排放量。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不斷創新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究力度與資金注入力度,為碳排放的控制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既可以提高碳效率,也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要注意的是,我國應立足于現實角度,在處理碳效率與農業生態經濟關系方面絕不能一刀切,應根據實際情況實現兩者和諧發展,摸索最佳平衡點。
無論如何,農業生態經濟建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相應的方法與思路,并遵循一定的適用原則,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實現自然生態維護。首先,減排是重中之重。相關人員應嚴格測量地區碳排情況,并開發出行之有效的碳排放量計算方法,依據碳排放的真正來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建設。其次,相關部門應建立起能夠與地區農業,生態經濟建設相適應的機制,既要有權責清晰的規定,也要有發揮農業生態經濟優勢的體系,并依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與完善,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確立科學的農業生產結構體系。再次,相關人員應依據地區農業生態經濟情況進行合理定位。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地理條件、經濟基礎都有所不同,其農業生態經濟建設也必然有所區別。應仔細分析地區的資源環境基礎與發展戰略計劃,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合理定位發展方向。與此同時,農業地區也應提倡所有從業人員低碳消費,提高廢棄物管理水平。農業從業人員在進行生產時應始終本著低碳排理念進行工作,盡量少使用碳排較高的產品,并加強對農業生產廢棄物的管理,減少二氧化碳與其他有害氣體的排放,能回收的盡量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