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瑤,于學文
(1.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2.沈陽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我國研學市場相較于其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隨著家庭、學校以及社會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開始擺脫書本,走進“第二課堂”。因此,研學市場的需求正逐漸旺盛,發展速度也比較快。農業研學作為研學行業的一大類別,他所帶來的教育意義以及動手實踐的體驗都是影響深遠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該文件強調落實新時代大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新教育理念融入各年齡段教學內容,走進家庭教育、校園生活、社會等各方面,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農業研學作為研學中的一部分,教育意義不輸于其他研學類型,同時具備了學習教育的參與主體的寬泛性以及參與時的互動性。因此,在該政策的影響下,以及農業研學自身的價值,農業研學市場迎來熱潮,也意味著巨大的機遇。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在這一大利好的政策背景下,遼寧各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全省范圍內容建設并完善農業研學基地。基地建設獨辟蹊徑,期望能夠打造出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同時又與眾不同的農業研學基地。
遼寧作為共和國長子,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基于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研學基地建設取得一些成效。現有研學基地主要類別包括歷史文化類、自然科學類、農業生產類、國防教育類、生態旅游類等。在這些類別中建設最多的就是農業生產類研學基地,內容主要包括提供體驗農業種植采摘、農業參觀、動物觀察等服務。
根據遼寧現有農業研學基地建設的現有情況來看,很多農業研學基地都是依托當地的農場、周邊環境而開發設計的。將農業研學活動與農場中的動植物觀賞結合,利用當代學生的求知心理,以此激發學生們參與活動的熱情。同時將當地農民每日農事任務融入到農業研學計劃中,模擬職業,身臨其境體驗農民的勞作,如農作物采摘、畜牧喂養等。這種與當地農場結合體驗研學活動的方式,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是體驗感,體會農民務農的艱辛,也能讓學生們從中體會農業研學的意義。
當前,農業研學合作主要在學校和基地間進行。一次完美且成功的研學必然是教育與旅行的完美結合,這自然也離不開學校與研學基地的合作。學校需要提前上報學生參與數量,決定配套教師。研學基地需要根據學生數量、年齡范圍等要素“對癥下藥”制定研學方案,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這些步驟環環相扣,更是缺一不可。農業研學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同時突出其教育價值。一方面考驗學校的管理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考驗研學基地為學校教育課程服務的能力,開發優質研學產品能力。學校集體出游與家庭出游的本質區別主要在于教育程度,學校是以教育目的,學校組織學生研學活動在休閑觀光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想要達成這一目的,學校需要有資源、有介質,而這一資源、介質指的就是研學基地。
農業研學除了獲得知識外,更重視農業活動體驗及培養團隊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由于農業研學項目內容難度不高,教育意義深厚,能夠同時滿足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其中家庭親子游的形式更受歡迎,利用農業研學活動拉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能保證孩子的安全。農業研學基地通常以農場為原型,同時囊括了農業研究功能、田園體驗功能。開展研究基地參觀游覽、基地人員知識講解的活動,直接觀察現代化農業技術的使用,進行農業知識科普教育,從而達到農業知識教育的作用。將生態農業與休閑觀光結合,讓消費者親身體驗農事勞動中,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游玩,在這種環境下收獲全新的感受。
根據遼寧省現有的農業研學項目舉行情況來看,農業研學時長大多在一天以內,相較于其他類別研學項目這一時長過于短暫。研學的目的是能讓學生們接受更多的知識,而短暫的研學體驗,學生是否從中獲得農業相關知識,所帶來的教育意義很難得到保證。究其緣由,農業研學基地的配套設施不夠完善影響研學服務。農業研學一般都是學校組織集體出行,非常考驗研學基地的配套設施的完善情況。而遼寧現階段的農業研學基地多數是由原有的農場,鄉村旅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種植采摘等活動可以滿足部分研學項目,但食宿、出行等基本生活必備服務不夠完善,導致不能提供長時間的研學活動。部分農業研學基地提供食宿服務,但就餐環境比較簡陋,不能很好地保證學生的人身健康。
農業研學的目的是通過“農業+教育+文化”模式把農業生產設計成具有科普、互動性的農業體驗項目,培養學生養成團結精神,獨立自主能力,探索精神等等。目前農業研學基地開發處于起步狀態,大多數的基地都是在原有的鄉村旅游的基礎上加入了“教育+文化”,但是,他們的教育意義卻沒有深刻。農業研學活動的設計都是基于基地現有的設施開展的,基本都是采摘、種植、觀賞之類的活動,形式大于內容,娛樂性強而教育性不足。各研學基地互相模仿,研學內容和形式千篇一律。這一問題也會導致想要再次參與農業研學的學生感到無趣,吸引力不大。
農業研學大多在寒暑假、節假日時期迎來高峰,日常課程開展的次數寥寥無幾。由此可以看出,學校農業研學市場需求有限,若全面開發建設農業研學基地可能導致基地資金運轉捉襟見肘。即使當下國家、政府發布了一系列關于鄉村振興的扶助措施,也未必能夠滿足農業研學基地實現此種狀態下的長期運作。
打造一個高品質的農業研學基地必然離不開專業的團隊,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全程良好的服務,還能根據基地的不足不斷完善研學基地的配套設施。由于從事農業研學大部分是當地的農民,缺乏專業的知識以及教育手段,沒辦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針對從業人員的培訓也是必不可少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不斷向高素質農民靠攏。農業研學基地也要在現有的配套設施上不斷優化改善,解決學生們的住宿、出行服務問題,改善就餐環境,保證學生們的食品安全標準。
遼寧現階段的農業研學基地多,但同質化嚴重,雷同點較多,沒有形成切合當地特色的研學項目,缺乏獨有的特色產品。因此農業研學基地在開發研學產品時一方面要深入調查學生們、學校對農業研學項目的偏好情況,另一方面還要將“農業+教育+文化”這一模式、體驗式教育理念融入到研學基地的項目中,突出農業研學的科普價值和教育意義。農業研學基地都處于地域開闊的場地,每個地區的地域特點各有不同,要做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打造一個專屬于自己的研學產品,給學生帶來全新的體驗,保證回顧率,這也能夠提高研學基地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