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綏中縣自然資源事務服務中心(國有綏中縣前衛林場),遼寧 綏中 125001]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人們受教育程度明顯提升,對于生活質量及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滿足人們的居住需求,土地資源被大肆開發,甚至有些林地被毀,導致森林生態效益降低。鑒于此,在林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有效加強科學的森林培育技術,提高森林質量,才能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生態效益,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想要進行科學的森林培育,首要充分了解何為森林培育。森林培育主要是選擇森林樹種,林木種子生產經營、苗木培育、森林生長發育控制等。森林培育涉及的內容頗多,與森林生態效益有著直接的關聯性。森林培育工作有很多環節,必須投入相應的人力、培育技術,才能體現森林培育的真正價值,進而提升森林生態效益。
森林培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改善生態環境,有效擴大森林面積,達到調節生態系統的目的,最終利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了森林資源的支持。森林在美化環境、改善氣候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森林屬于可再生資源,涉及范圍較大,具有高產量特性,其開發潛力是極為突出的。加強森林培育,能夠從根本上緩解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等問題,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森林培育也是保護野生動植物的重要手段,確保物種生生不息,保持生態體系處于一種平衡狀態。
森林培育能夠保證生態效益最大化,并在經濟效益方面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林業產業化發展,讓地區經濟發展更可持續。以因地制宜為原則,充分了解當地的森林面積、生長狀況、木材資源的需求等,為產業化發展提供有力依據。構建相對健全的產業化體系,如木材加工、產品制造、運輸等,與不同的企業、單位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提供其需要的木材資源,保證林業產業能夠多元化發展。同時,林業開發及利用方面必須有效管控,不可過度采伐,保護生態平衡。林業產業化是未來發展趨勢,只有讓森林資源形成經濟效益,才能為人類生存提供更多的崗位,從根本上解決當地就業難問題,這樣更利于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
我國部分地區在抓經濟發展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空氣質量下降,霧霾天氣比較普遍,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特別是一些偏遠山區,為了能夠促進當地經濟迅速發展,亂砍濫伐現象尤為嚴重,造成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惡劣,一旦暴雨天氣來臨,會出現滑坡等自然災害,給人類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應該在自然災害發生率較高的地區構建防護林,加強森林培育,防風固沙,從而改善當地的水土質量。從根本上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杜絕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
在林業發展過程中,林業經營能力明顯進步,對林業產業推進發揮關鍵性作用。然而,有些地區政府對該方面的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再者,由于一些部門思想過于固化,實踐經驗不足,林分培育理論還是處于落后階段。另外,雖然我國森林培育有較長的時間,但是一直到今天還是沒有形成一套更為完善的監管體制,森林培育方面的經驗不足,造成培育科學性方面較差。
為了能夠讓森林資源在短時間內恢復到預期目標,應該針對出現嚴重森林資源破壞問題的地區,實行相應的保護對策,劃定并成立自然保護區。制定保護區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加強森林培育管理,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加強教育培訓,有效提升資源保護意識和能力。
森林培育與社會發展、人類利益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對森林培育加以重視。第一,注重宣傳力度。利用現代化的各種宣傳手段,讓人們真正地認識到森林培育保護的重要意義,并自覺參與到森林保護當中。第二,更新培育理念。森林培育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如果森林被大面積砍伐破壞,無法在短時間內恢復如初,必須讓培育人員對森林培育有一個新的認知。第三,制定培育計劃。每個地區的森林資源都存在極大的不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當前的森林實況制定針對性的培育計劃,只有重視森林培育工作,才能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森林培育的健康發展。
森林分類經營是當前林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更能讓林業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從森林資源的凈化水平、特點功能等方面進行規劃和分類,分為生態林區、一般生態林區、商品林區等。生態林區能夠涵養水源,避免水土流失,起到凈化空氣、改善氣候的作用,同時,讓森林物種豐富而多樣化,給人們打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綠化林一般建立在公路、水渠等區域,不僅能吸收汽車排放的尾氣、降低噪聲,還能實現綠化的目的;商品林區會建在經營和活動環境中,主要是給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所需的木材資源。所以,林業管理人員應該有效開展森林分類和管理工作,不斷提升分類經營管理水平,并以長遠的眼光對森林培育工作進行科學管理,積極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讓森林資源能夠永續發展。
在森林資源科學培育過程中,森林管理者還需要加強保護工作,科學控制采伐強度,保證采伐的科學性、合理性,這與森林生態環境調節程度和方向有直接的關聯性,對森林幼苗保護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同時,應該關注森林采伐強度動態變化,因為該方面會造成森林中樹木生長產生變化,也會影響到森林的營養資源,所以,采伐樹木必須科學、合理。
第一,采伐跡地清理。主要是對砍伐樹木、修剪、制造材料后留下的木頭,如枯樹枝、枯木、生病的枝葉等進行清理,防止枯病枝留在森林當中,出現嚴重的病蟲害,或發生火災等災害,對森林培育和林業可持續發展有著極大的制約性。第二,森林更新。對森林資源采伐后,森林管理人員要保證森林木材資源能夠再次生長,提升其利用率,體現出森林功能的防護價值性,必須通過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落實森林培育工作。從森林更新方面而言,應該將森林資源分成不同類型,一類是天然更新,一類是人工更新。更新方法有采伐前、采伐中、采伐后等。人工更新是在人力的作用下種植,進而促進森林培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借助天然樹木傳播實現培育。
森林培育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該過程必須做好監管工作,根據工作推進制定培育計劃,對諸多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加強監管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不良因素的影響。以苗木培育為例子,在培育后需要仔細檢驗,第一時間處理發現的問題,并且從根源上遏制問題的持續發展,保證苗木能夠持續生長。另外,森林培育還需根據有關規定層層把關,嚴格監督落實,讓森林培育更加規范化,讓森林發揮更大生態效益。
加強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一是健全相關的培訓機制,組織工作人員積極學習新理論知識和經驗、技術等,有效提升他們的專業知識水平。二是管控招聘人員質量,要求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專業的技術能力,還要有良好的實踐能力、端正的工作態度等,只有這樣,構建的團隊才能達到高素質要求,更利于森林培育工作的順利落實。三是還需要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積極投身到森林培育研究工作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