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

陳浩是京環科技公司的一名技術研發負責人,主要的工作范疇是開發機械設備和搭建機械化垃圾處理生產線。
近幾年,垃圾分類這個話題成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這分出來的垃圾都去哪兒了?最后是分著處理的嗎?”這么簡單、樸素的問題,是每一位京環人都會面臨的問題,而這也恰好是陳浩堅持做技術研發工作的出發點。
剛進入京環科技公司的陳浩,在垃圾填埋場參觀實習時,就被眼前的垃圾山震撼住了。特別是了解到,國內第一批建設的分類垃圾處理設施是通過引進國外的技術,處理設施的核心工藝不適用于國內的物料,建成的垃圾處理設施無法持續穩定運行時,他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知識和行動,解決這個行業難題。
接下來的幾年里,陳浩扎根在研發基地的試驗車間,與團隊一起先后開發出了三代垃圾處理技術。第一代打漿技術存在缺陷,設備經常卡堵。為了排除故障,他必須鉆進狹小的料斗,蹲在甚至趴在垃圾堆里觀察設備,用手把堵住的垃圾一點一點清理出來。最難解決的是打漿罐底的淤塞問題,穿著齊腰高的防水褲下到四米深的罐底,罐內的腐臭味熏得他幾次把剛吃完的飯吐到了罐子里。這些在研發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把陳浩從一名學生磨煉成了一位與垃圾為伴的環衛工程師。
在2011 年到2014 年的三年間,陳浩憋足了勁兒,準備在研發第二代處理技術上大顯身手。可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團隊先后開發的兩臺大型擠壓樣機都以失敗告終。此時,公司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個團隊因而承擔著非常大的壓力,但公司領導卻依然鼓勵團隊大膽創新。也就是這一次,不甘心的他,帶領團隊冒著再次失敗的風險,鼓起勇氣,準備再投產一臺樣機。
當新樣機再一次進入帶料調試階段時,陳浩心情無比忐忑,他既希望快點看到研發成果又怕面臨再次失敗。可當看到餐廚、廚余垃圾進入設備被擠壓機源源不斷地擠壓,出來變成了純凈的有機漿液時,他知道成了!他的堅持是正確的!這一次他們終于成功了!
目前,第二代高壓擠壓處理技術已經在國內三座可接收分類廚余垃圾的處理設施中得到了應用,陳浩也由普通的工程師變成了第三代技術的研發負責人。豐富的技術研發經驗讓他的工作輕車熟路,并取得了成果——第三代技術現已開始承擔北京市每天600 噸的餐廚垃圾處理任務,在多個項目中得到廣泛應用。
陳浩取得的成績背后,是他經歷的無數挫折與堅持——在高壓擠壓設備調試期間,他的右手拇指差一點被轉鼓的驅動齒輪壓斷,至今還心有余悸;一次因機械負載突變導致液壓系統高壓管路出現故障,200 公斤的液壓油把車間屋頂的油漆打落下來,雖無人員受傷,但十分危險;大型設備的原始設計缺陷能暴露在研發人員面前,設備的運行手冊里寫滿了各種安全教訓,毫不夸張地說,這都是他們用親身經歷寫出來的。
讓生活更美好,讓城市更美麗,陳浩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他勵志做一顆技術研發路上的螺絲釘,在新時代的垃圾分類工程中用釘釘子的精神與行動助力垃圾分類,成為眾多螺絲釘中最牢固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