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全媒體時代,新聞除了在傳統媒體發布外,更多在新媒體上以圖文、短視頻、動畫、H5互動、直播、云訪談等形式展現,常常會出現一個作品多平臺不同形式播發的情況。融媒體語境下,記者的專業素養和編輯的業務能力都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新聞傳播的質效,同時,記者和編輯之間的深度配合會讓新聞采編和傳播更加具備專業性。如果記者在挖掘新聞的過程中能夠具備編輯的系統性思維,即站在編輯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新聞編輯在編輯新聞過程當中能夠以記者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則兩者在配合時會更加順暢。記者樹立“編輯觀點”,編輯樹立“記者觀點”,能夠讓兩者在工作中更具互動性,更好提高新聞傳播的價值,實現媒體融合“1+1>2”的效果。
關鍵詞
融媒體時代 編輯觀點 記者觀點
作者信息
郭坤林,貴州省仁懷市融媒體中心主任記者。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新聞信息傳播的平臺和載體比以往更加豐富,這使得記者和編輯在工作過程當中需要適當地換位思考。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有一定的“編輯思維”,學會在采訪當中抓住采訪內容的重點,找準新聞最佳發布平臺,從而提高采訪的“命中率”。而編輯在工作當中也應當讓自身具備“記者觀點”,根據欄目特點在采訪前適時指導,在編輯稿件中站在記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指導記者適應融媒體時代不同平臺對新聞的要求,讓優秀的新聞稿件得以脫穎而出。[1]事實上,不管是記者的“編輯觀點”還是編輯的“記者觀點”,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聞采編的質量,記者編輯應當在工作中進行有效的換位思考,從而提高新聞采編的質效,把優秀的新聞作品呈現在大眾眼前。
一、記者的“編輯觀點”與編輯的“記者觀點”概述
記者的“編輯觀點”即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能夠站在不同平臺編輯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準確地抓住新聞編輯想要的內容,同時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來選擇采訪內容。缺乏“編輯觀點”的記者在完成采訪并且寫出稿件后,往往會認為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后續的新聞編排也好、稿件改動也好,都是編輯的工作,而不會思考編輯為什么會對記者已經寫好的稿子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改動。擁有“編輯思維”和“編輯觀點”的記者則完全不同,其在采訪之前,會與相關平臺新聞編輯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在編輯的引導下學會抓住采訪內容的重點,找出采訪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修改,從而提高記者采訪的質量。記者具備“編輯觀點”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采訪的質效,并且對記者專業素養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2]
例如2021年高考前夕,貴州省仁懷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獲悉仁懷市第四中學高三學生在最后一堂課上,將為老師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一把戒尺,以這樣一個特殊的記憶點,將老師的教誨常記心間。憑著職業敏感,記者認為這是一條別具一格的好新聞,于是主動請教當班編輯,就如何采訪好這則新聞進行交流。經過交流,記者和編輯一致認為該新聞適合做成短視頻新聞,用現場感人細節、動人瞬間來突出新聞亮點。活動當天,記者到學校用攝像機全程記錄下了這場感人的師生告別儀式:開始的時候氣氛還比較溫馨,大家有說有笑,但隨著儀式的慢慢進行,老師拿著戒尺的手開始顫抖,眼睛開始濕潤,然后低聲抽泣,最后是淚流滿面,整個過程感人至深,濃濃師生情得到最好的詮釋。采訪回來后,記者第一時間對視頻進行精心剪輯,配上文字和音樂,一條18秒的短視頻《戒尺落下,老師哭了!》完成制作,隨即在“今日仁懷”抖音賬號進行了首發。短視頻發布后,立即引發較大反響,廣大網友紛紛點贊留言,發表評論,其中一名叫“嶼暖”的網友留言說:“不是我的老師,也不是我的孩子,怎么沒出息地流淚了呢?”該視頻同時得到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等媒體的新媒體平臺轉發,48小時內瀏覽量達600w,點贊量119w,并榮獲新華社2021年度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優秀短視頻傳播獎。
編輯的“記者觀點”則是要求新聞編輯能夠突破傳統的坐在辦公室編稿、寫稿的局限性思維,適當具備“記者觀點”進行主動出擊,從記者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編輯所具備的“記者觀點”要求編輯能夠突破編稿局限,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挖掘出新聞內容的價值并且進行完善的編輯。傳統新聞采編背景下,編輯往往是坐等稿件上門后進行編稿。一旦記者新聞采寫過少或沒有高質量的新聞,新聞稿源會極度缺乏,造成新聞播發工作的被動。因此,新聞編輯在日常工作中應當具備“記者觀點”,能夠敏銳判斷、挖掘事件背后的新聞價值,擁有組織策劃能力,變被動為主動,提升新聞傳播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2022年4月,在第27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貴州省仁懷市融媒體中心“仁懷新聞聯播”欄目編輯收到一條關于貴州省仁懷市壇廠街道楠木村村民張貴權26年如一日,堅持用“凡人善舉”點亮山區村民讀書夢的新聞。足足有2000多字,內容冗長,亮點不突出,故事不精彩。編輯收到稿件后,第一感覺就是:這是一條應時應景的好新聞,非常契合當下國家實施的鄉村振興政策。編輯立即主動和記者進行溝通,從標題提煉、故事挖掘、現場聲運用、新聞展現形式等進行策劃,明確做成一條廣播新聞和圖文新聞,并要求記者第二天再去張貴權家補充采訪,盡可能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感人。通過補充采訪,該新聞最終以《“種草”鄉村26年,陌上飄書香》為標題,分別做成一條廣播新聞和圖文新聞。4月23日讀書日當天在貴州省仁懷市融媒體中心多個平臺同時發布,并上傳相關媒體。該新聞先后被貴州廣播電視臺“貴州新聞聯播”采用播出,時長達4分54秒,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采用播出,時長達3分16秒;圖文新聞先后被新華社、《貴州日報》、貴州文明網、《當代貴州》、多彩貴州網、貴視網、《遵義日報》、遵義網、騰訊、搜狐等多家媒體采用或轉載,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與編輯樹立“記者觀點”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正確價值理念傳播,增強新聞可讀性可視性
新聞記者具有“編輯觀點”以及新聞編輯具備“記者觀點”,能夠增加兩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頻率,為他們搭建起溝通的橋梁。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能夠讓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樹立編輯意識,從編輯的角度來有效抓住采訪內容的重點,從正確的角度來把握新聞輿論導向,深入理解采訪報道的意圖以及要求,從而讓正確的價值理念得以傳播。而編輯具備“記者觀點”,能夠讓編輯在編稿前、編稿中、編稿后認識到新聞采訪和報道稿件的核心,編輯出高質量的新聞稿件。同時,新聞編輯具有“記者觀點”,能夠讓新聞編輯走出辦公室,主動接洽新聞記者,通過與新聞記者之間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來提高新聞采編工作的順暢性,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可視性。
(二)實現雙向交流,提升新聞傳播時效
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能夠幫助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快速抓住新聞的核心和重點,從編輯的角度對新聞事件進行專業的采訪和記錄,高效率地完成采訪工作。新聞事件的發生往往具有較強的突發性,很多事件發生后記者本身對新聞事件的敏感性會讓記者快速反應過來,去搜集與新聞事件有關的內容,但是如果記者缺乏“編輯觀點”,就很難抓住新聞事件的核心,在采訪記錄時也沒有方向。反之,如果記者具備“編輯觀點”,則在對新聞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后,不僅能及時抓住新聞的核心價值,更可以從編輯的角度來進行深入思考和反復斟酌,快速、高質量地完成新聞事件的采訪和記錄,從而為提升新聞傳播時效性打下基礎。[3]同樣地,編輯具備“記者觀點”也可以提升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因為編輯具備“記者觀點”,會促使編輯轉變傳統形式下“坐等”新聞稿件上門的意識,主動去發現和挖掘新聞事件的價值,并且與記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讓新聞得以順利采編,最終實現新聞的快速傳播。
(三)提升新聞質量,拓寬受眾群體
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能夠讓記者轉變觀念,即可以讓記者轉變稿件后續編輯僅僅是新聞編輯的事情和任務的觀念,在采訪和收集新聞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編輯觀點”的優勢,從多方面入手采訪和收集新聞。因為記者具有“編輯觀點”,在這個過程當中,記者能夠與新聞編輯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對新聞文字內容以及圖片編排的復合利用進行商議,同時針對新聞當中表達不夠專業的地方進行精雕細琢,從而提升新聞的質量,讓受眾群體更加青睞新聞傳播內容。[4]
另外,編輯樹立“記者觀點”,能夠讓編輯深入認識到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從而在記者采訪之前與記者進行有效溝通,引導記者充分了解新聞采訪的核心和重點、目的,幫助記者在采訪當中樹立“編輯觀點”,從而推動新聞質量的有效提升。新聞編輯樹立“記者觀點”,是有效規避編輯與記者之間交流斷層的重要因素,新聞編輯存在“記者觀點”,可以讓新聞編輯不斷地認識到自身組織能力和探究問題能力的不足,從而不斷增強自身學習,學會在日常工作中拓寬自身的知識面,讓新聞編輯不僅僅只是編寫、修改稿子的主體,而是能夠對新聞保持同樣的敏感性的主體。總之,不論是新聞記者“編輯觀點”的樹立還是新聞編輯“記者觀點”的樹立,都會在極大程度上提高新聞的綜合質量,從而讓新聞在受眾群體得以推廣。
三、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與編輯樹立“記者觀點”策略探析
(一)重視記者和編輯創新探索能力的培養
新聞的價值在于新聞是“新”的,所以能夠吸引眾多讀者,從而擁有深厚的受眾群體基礎。由于新聞傳播形式的日益多樣化以及新聞傳播主體的逐漸增多,導致新聞內容出現同質化現象,很多都是千篇一律。不同新聞傳播主體的新聞內容并不具有甄別性,導致新聞傳播很難找到突破口。因此,在強調培養記者樹立“編輯觀點”和編輯樹立“記者觀點”的今天,應當在培養二者相應能力和意識的基礎上做到適時創新。
作為記者,在樹立“編輯觀點”,能夠運用編輯的思維來看待新聞事件的同時,也要學會適當找到突破口,轉變自身的采訪報道理念。針對同樣的采訪對象、相同的報道內容,記者在接觸采訪對象之前、在將采訪稿件傳給編輯之前,要運用編輯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這個事件的核心價值在哪里?受眾群體最關注的是什么?如何能夠做到采訪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如何能夠發揮報道的作用來引導輿論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記者不能僅僅將采編新聞的思維局限在單一的采訪和報道上,而是要學會創新,將已經傳播出去的新聞通過采訪和報道進行深入挖掘,讓老新聞變成新新聞,找到他人沒有發現的新聞價值,從而更好地實現新聞傳播的價值最大化。
編輯要樹立“記者觀點”,從記者的角度來思考新聞事件,要隨時保持對新聞的敏感性,而不是坐等新聞找上門,要能夠隨時與記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將讀者的需求呈現給記者,站在記者的角度來認識新聞本身。在編輯稿件的過程中,編輯同樣應當利用好自己的業務能力,及時發現新聞,將新聞的呈現形式以及報道體裁納入到思考當中,以創新的探索思維不斷提升新聞的質量。[5]
(二)樹立融媒體新聞理念,增強融合意識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融媒體實現資源整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其也在新聞傳播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記者“編輯觀點”的樹立還是編輯“記者觀點”的培育,兩者都離不開同一個話題,即融媒體新聞理念的存在。記者在采編新聞的過程中,一定要能夠學會融合多種資源,將網絡資源、人力資源、新聞資源等進行有效的融合,學會運用“編輯觀點”來提高自身的寫作素質。記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學會樹立融媒體新聞理念,時常與編輯保持熱線聯系,通過與編輯的溝通交流來加強對新聞編輯工作的認識,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來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精進、熟練掌握新聞編輯的版面設計、欄目設計、新聞性質等業務,逐漸增強編輯意識。同樣,編輯在日常的新聞編輯工作中,要能夠運用融媒體技術,將身邊的資源有效運用起來,學會從記者的思維和角度來審視新聞內容,在形式多樣的新聞傳播形式中為每一條新聞找到最合適的傳播平臺,將新聞采訪、報道、編輯有機融合,讓新聞播發的每個環節都能順暢地進行,實現最好的播發效果。
(三)增強兩者的溝通交流,實現雙向提升
記者樹立“編輯觀點”,是讓記者從編輯的角度來對新聞采訪本身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而編輯樹立“記者觀點”具有同樣的道理。在實踐當中,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編輯意識,編輯要站在記者的角度來看待新聞,交流是促進兩者雙向發展的重要方式。在實踐中,編輯要學會時常與記者進行溝通交流,針對記者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開展有效的溝通。記者也不能將新聞稿件交付到編輯手中聽之任之,而是要學會與編輯進行長期有效的交流,在日常的溝通中提高自己的編輯思維。無論是編輯還是記者,兩者的知識儲備和專業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新聞質量的高低,記者和編輯都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齊心協力做好新聞產品,實現雙向提升。
結語
記者樹立“編輯觀點”與編輯樹立“記者觀點”都會對新聞的采編質量產生重要影響,更會對新聞后續的傳播起到關鍵性作用。因此,作為記者,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突破自我,能夠從編輯的角度來認識新聞本身,而編輯需要在極大程度上提升自我認知,學會適當地“走出去”和記者進行深入交流,通過自身知識面的拓寬以及組織策劃能力的提高,不斷促進新聞質量的提升,讓記者和編輯都在新聞采編、傳播過程中真正發揮自身應有的效用。
參考文獻:
[1]朱曉江.論學術期刊編輯的記者意識[J].編輯之友,2004(02):39-40.
[2]汪少龍.記者應有的“編輯觀點”[J].湖南社會科學,2000(02):104-105.
[3]于泓澤.現代媒體需要“觀點記者”[J].課程教育研究,2016(35):02.
[4]庹震.記者的編輯觀點[J].新聞與寫作,2007(02):55.
[5]馬丹.報社新聞記者的編輯意識及提升途徑[J].傳媒論壇,2021(1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