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哎呀媽 編輯:魚躍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說過:情商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個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都是情商的因素。情商高的孩子,長大后更容易在人際關系上如魚得水,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和平臺。而情商低的孩子,大概率會因為說話做事沒有分寸,不擅長為人處世,而被排斥。
接觸過身邊很多家庭,發現一個孩子情商高或低,和父母的教育脫不了干系。那些性格好、受歡迎、擁有高情商的孩子,家庭往往具備這3個特點。
大部分情商低的孩子,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不好相處。一點不順心的事就炸毛,完全不顧及場合和時間段,某些行為動機莫名其妙,控制不了負面情緒。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分享自己大學同學A的情況。A同學遇事特別應激,一旦有人指責他,他就會通過暴力和吼叫的方式來阻止、回擊。有次學生會檢查寢室,發現擺放著的電器,隨口說了一句:“要收起來啊,不然有隱患。”A同學一下子火了:“不收又怎么樣?有隱患燒死了算了!”
后來A同學的父母來學校,一番相處下來,就知道根源在父母身上。媽媽想要接水喝,但開水太燙沒法喝,A同學提出要買飲料。這時媽媽炸了,開始罵罵咧咧:“什么狗屁學校,到這來,連口水都不給喝!飲料我不喝,有免費的水,我憑什么要去喝花錢的。”在旁的爸爸也莫名其妙,把矛頭全部指向媽媽:“我早跟你說了,自己帶個杯子來學校!你不聽!”
這時媽媽更大聲:“屋里頭只有保溫杯!燒了的水讓保溫杯里拿過來還是開水!你以為你懂完了?”說到最后爸爸發火了,兩人有一句沒一句互相攻擊,誰也不讓誰。
易怒、情緒化嚴重,事事習慣推卸責任的家庭,絕對養不出情緒穩定、行為得體的孩子。因為他每天看到的都是紛亂、嘈雜、緊繃,感受到的全是滿滿火藥味,學到的自然是簡單粗暴的處事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需要“彈性”空間。保持適當的松弛度,允許不如意、不完美的事情發生,不互相指責、抱怨和中傷。
小時候特別喜歡去二叔家。一進屋總能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價值,待多久都不厭煩。二叔是家庭煮夫,經常變花樣做飯,會提前問家里人想吃什么,他早早準備好;嬸嬸擅長夸人,口頭禪都是“XX真棒,XX特別好,太開心了”;比我大兩歲的堂姐,不管對家人還是我,從不吝嗇分享,說話特別溫柔隨和。
飯桌上二叔會把肉先夾給嬸嬸,然后是我,再到堂姐。嬸嬸、堂姐怕我不夠吃,甚至主動把肉讓給我吃。每次去二叔家,感受到的盡是舒服、幸福。
后來堂姐出國留學,在海外一路讀到博士,畢業還拿到6家全球500強的錄用通知。她這么優秀,我一點都不驚訝。因為從小生活在父母恩愛、溫馨和睦的氛圍中,她渾身都散發著滿滿的能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能一眼認出這樣的孩子,他的父母是深深地、熱烈地、忠誠地、相依為命地相親相愛著。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地溫和善良、寧靜、心靈健康、真誠地相信人的美好,聽信教師的講話,對影響人們心靈的細微事物能敏銳感受。”
心理學研究表明:從小就被愛包圍著的孩子,更容易和別人相處得長久,獲得別人的信任。因為他小時候的大部分情緒都很好地得到家人的照顧,這讓他能夠信任他人,也更加有底氣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
想起B站博主@林聰明,她從小也在情感黏性十足的家庭中成長。第一次來例假,像過生日一樣。爸爸被安排去買衛生巾,媽媽安撫她讓她放松別緊張,哥哥則承包未來10天的洗碗任務,理由是她例假期間不能碰冷水。
溫馨有愛的家庭,造就了她的善良、積極和主動。小時候每天會跟家人說三四次我愛你;長大出社會了,回家第一件事還是親爸爸媽媽的臉頰。和朋友相處也是,她主動表達關心,樂意幫忙,從不計代價和利益。
孩子和父母的關系,就是他和世界的關系。孩子在最初的生命中感受到的高質量的愛和幸福感,決定了他未來和別人的相處方式。因為被善待過,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踏實感,他才不會心生恐懼、過分設防。無論身處何處,遇到什么人,他更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別人,主動伸出雙手拉別人一把。
親子教育專家黃靜潔在《父母的格局》中談到一個育兒法則:慢養,“浸泡”出孩子的高情商。
大兒子Ian剛開始學踢球,完全不懂得協作,只會追著滾動的球全場亂跑。可教練沒有講枯燥、難懂的踢球技巧,而是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不緊不慢地帶孩子們學習團隊協作。
每個孩子要找一位小伙伴當自己的搭檔,兩人一組,相隔五六米,練習互相傳球。通過這樣簡單的訓練,孩子們漸漸明白“我跑得再快也不能贏,只有和自己的搭檔一起配合好了才行”。
過了一段時間,教練才開始分配球隊的不同角色,安排這些孩子擔任前鋒、后衛……
看到大兒子Ian在教練的耐心指導下,學了整整6年,黃靜潔心生感慨:孩子從最初輸了球就會互相叫罵、不守規矩,逐漸成長到會自我控制,懂得理智處事、冷靜判斷、關注他人和共同承擔責任,這就是“慢養”的魅力。
教育孩子的真相,慢就是快。比起不斷地把知識、技巧、道理強塞給孩子,告訴孩子各種“應該”、“必須”,不如尊重孩子的節奏,給時間讓他慢慢成長。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規律,越是在足夠包容、自由的環境中,他越懂得思考、學習和提升。當他能夠處理好自己和外部的關系,就算一時半會慢了點,最終也能回到自己的軌道上來。
想到了同樣推崇“慢養”的教育家黑幼龍。當初小兒子黑立行打算放棄斯坦福大學的專業,轉行當專業演員。雖然在長輩看來,這樣的念頭不切實際,可黑幼龍不忍心潑冷水,決定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好好去闖,嘗試一下。得到他的首肯,兒子全心投入,學發聲、學表演,參加各種面試,四處奔波找機會。結果如黑幼龍所料,演員之路不好走,兒子花了一年的努力,終于決定放棄。只是這個“挫折”,并沒有給兒子造成很大的困擾,反而讓他清楚地認識自己,更加自信和平靜。
都說孩子的和善、淡定,背后都是靠父母一次次耐心地托舉。靜候花開,給足孩子空間,保持平和的心,孩子才有強大的包容心、共情力,在任何處境都不被困難打擊挫敗,反而獲得與世界共處的真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