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炯

尋找布達拉。果迅 攝
2023 年4 月,在北京798 映畫廊舉行了《重逢—第15 屆全國大畫幅攝影年會暨攝影作品展》。該展覽匯聚的作品采用大畫幅相機拍攝+ 化學感光材料為基底的技術路徑。大畫幅攝影沒有固定的領域和僵化的邊界。通過展覽中語言風格各異的作品,攝影人的經驗得到分享、思想得到碰撞。本期專題我們邀請了參與本屆大畫幅攝影展的4 位攝影人,以他們的作品為代表,展示大畫幅攝影多樣的影像魅力。
果迅的作品《廢柴》是一組凝視現實社會空間的作品。鏡頭首先面對了一種靜態的奇觀。《廢柴·翅膀》飛機怎么在樹叢中?飛機不動,樹葉卻像是在飛舞;《廢柴·過山車》旋轉盤繞的過山車,倒映在平靜的水中,沒有一絲漣漪。作者果迅以濕版攝影見長。他用16×16 英寸玻璃底,濕版正片直接展示。這為作品帶來了第二層奇觀,是濕版影像的視覺獨特性。大畫幅相機拍攝濕版,特有的灰階過渡而構成的深沉影調。它的景深相對狹窄,客觀上曝光時間長,拍攝流動的水面、風吹過的樹等動態景物,都與人眼所見以及當下攝影技術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濕版正片直接展示,帶著玻璃材料的反光,使高光部分獲得了一種實在的、可視的細膩光澤,也使暗部有了更豐富的層次,增加了影像的現實感表達。果迅的濕版作品在展覽現場觀看別具風格。這兩層奇觀共同構筑了照片風格化的視覺空間,使觀眾感受到作品中日常現實亦真亦幻,在肅穆的凝視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交叉關系復雜并發人深省。
《廢柴》拍攝于四川成都及其周邊,他關注了這二十年來剛剛被舍棄掉的產物,淘汰下來的飛機改造為超市,景區倒閉后佛塔成為了真正的景區。果迅對當下的觀看其實是一種精神的回溯。果迅的創作闡述表明,他鏡頭的定格里有殘留的兒時記憶,也有對生活所在地成都的認知,更有他思考文明沉淀后的持久性問題。
《廢柴》不廢,它將日常拍成奇觀。攝影者的凝視如此淡定,奇觀也退到一個恰當的角落,安靜地展開,即“表述了即將磨滅前的閃亮火焰。”

選自《西塘》之花窗。周向陽 攝
佟玉田的作品《異域》系列營造了一個神秘而玄妙的影像世界。深諳的黑白基調,仿佛是一個個無盡的黑夜,大自然中蘊藏的寶藏,從夜色的虛無中跳躍出來,發散出奪目的銀色光芒。溪水綿延流動,石頭反射著潮濕的光芒。但是溪水卻有斷崖式的邊界,四周完全被黑暗吞噬,平面的空間也立刻轉化為立體的空間。這組照片一方面以精細的影調層次展現了自然世界的魅力,另一方面又將現實風景轉化為超現實主義般的神秘世界。作者佟玉田采用明膠蝕刻工藝創作,視覺語言的構成多樣立體:正像、負像混合,化學藥液不規則反應形成雜殘影像的參與,乳劑藥膜脫落為一層紗狀的薄膜,影像變成了物質,再移動薄膜參與畫面內容的創造,由此形成了紗和溪水的邊界。
明膠蝕刻(Mordan?age)工藝是19 世紀末法國畫意攝影時期采用的一種后期工藝。通常創作者是用已經印制好的照片來進行化學手段的二度影像處理。佟玉田則是直接在8×10 的攝影完成片底片上進行明膠蝕刻創作。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當膠片在藥液里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出現顯性或隱性,劇烈或輕柔的化學變化,膠片上的影像會減淡,明膠脫落、漂移、消解、液化。膠片沖洗顯影后會呈現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能膠片成了一張‘透明白板,這一過程妙趣橫生。”在經歷了5 年千張大畫幅底片的明膠蝕刻工藝實踐之后,佟玉田進入可控影像的自由天地。用底片進行明膠蝕刻工藝創作,底片上的藥膜面脫落后又重新組合,底片有厚度,且不規則,底片本身成為了一個獨特的藝術品。整個創作更以一種破壞的手段完成了創新的視覺建設。
作品《車間》系列以精致的構圖展開對廢棄工廠的細致觀察,以灰藍色影調展現斑駁的機器和廠房。這種斑駁既有時間在老舊工廠留下的痕跡,也有充滿活力的陽光灑向這被遺忘的空間而掀起的生命漣漪。作者在懷舊的藍色調中,增添了局部茶色。被暖色渲染的方格子窗戶使畫面的秩序更趨于和諧,也突出了它局部的破碎狀態。整個畫面因為冷暖的對比而增強了空間感。鋼鐵機器上棕色的標牌被勾勒出來,視覺的強調引出社會歷史故事的敘述。裝金屬液體的缸口,被茶色涂抹后,仿佛滾燙的液體流出來,交代了工業生產的動感。攝影師周向陽介紹《車間》系列采用藍曬工藝創作,選用無酸水彩紙涂布,并用毛筆蘸茶葉水進行局部描繪調制茶色。攝影中的繪畫方式很多,茶葉水也可以是一種神奇的丹青。
藍曬影像是攝影史上最古老的工藝與影像視覺樣式。人們會說,藍曬操作簡單、材料廉價,是最容易上手的傳統手工工藝。其實不然。攝影師周向陽2012 年開始用8×10 膠片相機拍攝,2013 年,嘗試藍曬工藝。2017 年他完成宣紙藍曬作品集《西塘》,入選年度中國攝影圖書榜。2023 年,我在寫此篇文章前給他打電話交流,周向陽毫不回避地說:“藍曬很難,總是需要反復嘗試,因為每一種基底材料,酸性度高或低都不同,獲得的藍色純度都不一樣,與具體的拍攝內容相聯系,畫面效果也不同。水彩紙相對好用一些,但有不同品牌、不同質地,還有用宣紙,以及其他的材料,更是每一批紙、每一個不同的產地,都需要進行實驗。另外還有干燥度問題,江南太潮濕,不同季節要有不同的措施。還有畫幅尺寸,藍曬箱不夠大,怎么做接片,曝光如何統一……”這位有著十年藍曬實踐經驗的攝影師,一直在迎接挑戰,并嘗試突破。
《九兒》作品題目取自被攝女主人公的名字。這是一組龐大而厚重的作品,女性攝影師王乃功歷時3 年,用大畫幅相機追隨記錄九兒的生命悲歌創作而成。在照片柔和的灰色影調中,九兒平靜地面對自我。這些照片帶著觀眾靠近九兒,進入她的私人空間,更由此進入她的精神世界,感受她直面殘酷的命運,勇敢走向生命終點的復雜情感。
攝影觀看本身具有強烈的代入感,影像語言的運用則是攝影者進行主題表達的態度表現。大畫幅相機相對正式、隆重,追隨拍攝一位面對死亡的女性的私人生活并不具有常規的優勢。但是攝影師王乃功與被攝者九兒達成共識,她們兩位女性愿意面對生命的終極之路,以影像記錄的方式留下生命的永恒痕跡。3 年期間,王乃功采用5×7 和8×10 大畫幅黑白膠片,拍攝700 余張。室內大畫幅攝影的狹小景深,強化了私人情感的內在性。低反差的灰色影調構成是一種平和的態度傳遞。王乃功說:“生命無常,九兒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感受生命,我有幸在這個貌似平靜的過程中用大畫幅記錄下九兒感受生命的歷程。”這是一份真實的記錄,記錄一個年輕生命枯萎凋零的殘酷過程。攝影師毫不回避九兒的軟弱與無力,直視現實就是最有力的生命態度。采用大畫幅相機拍攝九兒,緩慢而莊重地拍攝,就是對生命最好的致敬。
在AI 人工智能的驚濤駭浪將無中生有的逼真影像推送到人類面前的時候,大畫幅高品質影像特質及其風格化的美學追求在數字時代的洪流中持續探尋創新。這些作品的匯聚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大畫幅攝影的多樣性,包括手工工藝及材料方面、膠片與數字結合方面、攝影題材和視覺語言的結合探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