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振西
我面前放著一張家中老人留下的少見的玻璃底片,大小120×80毫米,畫面尺寸110×73 毫米,雖然是負片,仍能看出畫面上是5 名軍人的合影。畫面一側是水面,5 人站在水邊的欄桿旁,其中一人還把一只腳踩在充當欄桿的粗鐵鏈上。仔細看,這竟然是一張“彩色”照片—幾個人的臉部、水面、樹木都上了色。畫面下方的空白處,還有“3-23011五張 加血”字樣。這張照片是什么時候拍的?為什么選用玻璃底片?我們通過這張底片和當時沖印的照片一起揭開謎底。
這張照片明顯比玻璃底片小很多,照片上的軍人身穿軍綠色軍裝和深色褲子,腳穿皮鞋或綠色“解放鞋”,臉部、湖水、地面和樹的顏色都很不自然—顯然這是一張手工上色的照片。照片背面,上有“1654夏杭州前線”字樣,并有鉛筆寫的豎向3 個名字:劉金倉、雷金奎和X 文奎(X 字認不出來)。1654多半是筆誤,應該是1954,表明照片攝于1954年夏,地點是杭州,旁邊的水面懷疑為西湖。至于為什么有“前線”字樣,老人說當時他與照片中的幾個人都是同一航校的同學,當時是空軍地勤人員,在杭州機場執勤。照片背后的3 個名字正是3 位戰友的名字。從照片上看,幾位年輕的小伙子神態各異,性格也不同。左側的小伙子略顯拘謹,右側第二個略矮的小伙子最為放松,左腳俏皮地橫踩在鐵鏈上,左手擱在左膝蓋上,眼神靈動,顯然是個機靈鬼。水面和岸邊,還能看到活動的一條游船和兩位老人略虛的影子。胸章、膠鞋、做欄桿用的粗大鐵鏈、背后柱子上的圓形路燈,無不顯示著1950年代初的特色。

家中長輩留下的玻璃底片。
我對這張玻璃底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是它是玻璃材質,很少見;二是它的尺寸,明顯大于135 和120規格,也不是大畫幅的4×5 規格;三是它是在室外拍攝的,又是大畫幅,一般大畫幅相機都大而重,并不方便外拍,不知道它是用什么相機拍攝的;四是它是手工上色的,不知道在當時手工上色是否普遍?

用玻璃底片上色制作的照片正、反面(尼康Z9 相機翻拍)。
經過向相機收藏專家沈銘和中國圖片社的幾位老師傅請教,我終于大致得到了答案。首先,這是一張3×4 英寸的大畫幅玻璃底片,這種規格的畫幅在1950 年代并不少見。拍攝這張照片的相機有兩種可能,一是使用3×4 英寸散葉片的相機,二是1950 年代初,很多國內照相館都使用一種12 寸大畫幅移動相機。這種相機配用分格附件,在一張玻璃底片上分格拍攝多張,沖洗后再分割開來。至于手工上色,在1950年代沒有彩色攝影的中國大城市照相館并不少見,但技術水平相差較大。比如這張照片的上色水平就很一般。
為了更好地保存這張底片,我特地在中國圖片社對這張玻璃底片和上色照片進行了翻拍制作,簡單修版后得到了兩張高精度的照片。令我驚訝的是,這兩張69 年后翻拍制作的照片無論分辨率、反差、銳度、層次都遠好于原片,尤其是翻拍自玻璃底片制成的黑白照片,細節、立體感都很好,甚至可以用“纖毫畢現、栩栩如生”來形容。另一張翻拍自上色照片的圖像,雖然明顯不如黑白照片,但比原片分辨率、層次、色彩也好了許多。
69年的時光,影像技術有了翻天覆地的進步,而這種進步又反過來為我們擦去了歷史的塵埃,把歷史的細節和真相原原本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圖片社用玻璃底片翻拍制作的TIFF 格式黑白圖像,分辨率7221×4752,文件量196MB。

中國圖片社用上色照片翻拍制作的TIFF 格式圖像,分辨率4863×3311,文件量92.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