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語言學導論是英語專業必修課程,也是想要熟練掌握英語語言技能的必修課程。概括來說,英語語言學導論是從語言學、語用學、語言文化等幾個角度對英語語言本質的研究與概括,旨在通過這些研究幫助學生構建英語語言的理論體系、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使學生能夠從思想層面厘清英語語言的基本邏輯和構成規則,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技能、熟練應用英語語言。因此,想要學好英語、用好英語,有必要對英語語言學理論進行研究,以找到復雜的英語語言環境中最接近本質的語言學規律、語用學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語語言學導論(第四版)》是一本面向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教材。作者楊忠有著多年的語言學研究經驗,本書是其在前版同名書基礎上修訂而來的最新版英語語言學導論教材。本書對英語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基本方法進行了整體性概述與系統性分析,旨在引導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本質、學習過程、跨文化交際、語言教育學學習原理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在思維領域完成對英語的語言學研究與分析。除了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認識英語這一語言外,本書對學生的語言研究能力、語言應用思維均有著較深遠的啟發與教育意義,是一本優質的英語語言學研究論著。
語言學分析與研究可以明確一門語言本質以及其內在構成邏輯,通過語言學分析能夠在語言文字表達的表象中找到、最核心、最基礎的語言構成,從而在根本上理解一門語言、掌握一門語言。在本書開篇中,作者指出英語語言包含了兩部分內容,分別是外在的表象與內在的文化邏輯,兩者的聯結構成了英語的語言學體系與語用學體系。英語的外在表象大家比較熟悉,即英語的語音學、形態學、語用學體系,如英語的拼寫、音標拼讀規則等,這些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客觀存在,也是英語區別于其他語言的表現。舉個例子來說,英語的外顯是客觀存在的,無論英語如何拼寫也不會在英語中發現漢語的筆順,這部分是英語語言學的基本構成,也是英語語言存在的基礎。而英語內在的文化邏輯則是其語言表達效果的構成,它是基于英語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人文精神、語言習慣等產生的具有地域性質的英語語用體系。比如英國和美國都是講英語的國家,但這兩個國家在部分單詞的拼寫、讀音以及語法上存在差別,這正是因為兩地區文化背景不同、語言表達習慣不同、人文精神內涵不同而導致的英語語用學差異。英語的外在表象和內在文化邏輯共同構成了英語的語言學與語用學體系,這也是英語不同于其他語言的本質所在。
那么英語的語言學與語用學理論又該如何應用呢?或者說英語的語言學與語用學理論在我們學習和使用英語過程中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或許我們能夠從《英語語言學導論(第四版)》中得到一些啟發與經驗。首先,英語作為一門具備實用性的語言,最終必然轉化為具體的語言技能用于“人”的交流,這意味著英語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必須要尊重英語的語言學與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充分考慮英語語言的使用環境、所在地區的人文背景、語言文化等,以確保英語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以及目標對象的可接受程度,從而提高英語語言的表達效果與交流效率。其次,從英語語言學和語用學的基本邏輯來看,英語語言的誕生和發展并非憑空產生,是特定人群在特定地區、特定文化背景、特定社會氛圍下創造出來的語言文字符號,這為我們學習和掌握英語技能提供了一種思路,就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進行英語學習,這與我國俗語中“學習齊語不如之齊國”有異曲同工之妙。現代人想要更好、更快地掌握英語技能,不妨到英語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學習,在耳濡目染中理解英語語言的內在邏輯和外在表達,通過掌握英語的本質來掌握語言和文字。同時也可以在學習英語語言文字之前先學習英語的語言文化,在理念上理解英語,然后再學習具體的文字,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本質上是地區文化的外在表象,因此在以英語為媒介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不應當拘泥于語言文字這一種載體。就像中國人在使用漢語進行交流時,不一定要用特定的語言文字才能夠進行交流一樣,有些時候簡短的單詞、肢體動作、甚至是表情都能夠發揮出完整語句的效果。因此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要保持能動性與靈活性,只要能夠準確表達自身想法,并不一定要嚴格遵循語言語法,這也算掌握了英語語言技能。
總的來說,《英語語言學導論(第四版)》一書從語言學、語用學的角度對英語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值得英語專業學生、研究生、教師閱讀和學習,對他們理解英語語言的本質、掌握英語語言的邏輯具有一定啟發與幫助,有助于其英語語言技能的提升。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三語習得背景下廣西壯族大學生英語言語行為語用策略研究”(2021KY1701);2018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獨立學院英語翻譯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與實踐”(2018JGA350);柳州工學院2021年度校級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項目《基礎英語A1》(2021YLKC003)
書評人簡介:
韋艷梅,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語用學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