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文化(Corporate Cultures)概念來源于20世紀80年代在管理學領域誕生的新的企業文化理論。該理論建立在日本戰后經濟高速增長的前提之上,核心思想是嘗試從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主體——企業的角度出發,探究日本企業獨特的經營結構和組織框架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文化內涵與日本經濟崛起之間的關系。由陳都偉著寫的《日本企業文化—結合管理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2013年7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即是以日本企業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專著。該書重點關注現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期與冷戰后日本經濟長期衰退期這兩個國際政治經濟環境迥異的歷史背景下的日本企業文化的差異。作者在論述每一個企業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時,從企業所在國的文化傳統和政治制度兩個方面著手,將其放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遷以及現代日本政治社會體制中加以具體分析,嘗試深入把握日本企業文化的來龍去脈和本質特征,探討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日本經濟、日本企業與日本企業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在內容上,全書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圍繞“企業文化”概念的誕生,分析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文化”理論與現代日本經濟的關系,進行了企業文化理論的歷史分析和概念梳理。說明就起源論而言,所謂“企業文化”就是日本企業文化。
第二部分主要關注宏觀經濟發展與企業文化的關系。首先介紹了現代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特征,然后再介紹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和結構改革后,即現代日本經濟進入所謂長期停滯期后的新的日本企業文化。通過縱向史論式的比較,描述出日本企業文化的基本演變路徑。
第三部分采用專題分析的方式,對人們耳熟能詳的某些日本企業文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具體分析方法為首先分析該專題現象在傳統增長時期和舊企業文化模式下的存在形態,然后再介紹泡沫經濟崩潰后的新變化和在新的企業文化模式下的存在形態。旨在進一步梳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與日本經濟發展及日本企業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第四部分是在第三部分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日本經濟進入所謂長期停滯期后的新的日本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特征。首先關注全球化時代的企業并購現象,“從企業并購看日本企業文化的變化”。然后以產業技術標準為例,結合CSR(企業社會責任)運動,分析日本在資本主義秩序中的國際地位以及日本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與地位。
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世界力量格局加速變化,“東升西降”特性明顯,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提速。在當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重新審視日本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梳理回顧與之形影相隨的日美經貿摩擦,探究日本企業在博弈中為適應新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進行的經營與組織結構調整,以及由此引發的企業精神內涵與價值觀的變化,對近年來已然深度參與至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企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日本企業文化研究的必要性。
研究日本企業文化符合當前國家經濟發展的切實需要。日本式管理,曾經在現代日本經濟發展的巔峰期即20世紀80年代風靡全球,并直接催生了美國管理學界的“企業文化”理論,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關注。但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跌入所謂的長期停滯期,日本式管理又迅速陷入了無人問津的境地。人們在急切地尋找日本經濟衰落的答案時甚至將日本式管理視為罪魁禍首。日本企業文化因為日本經濟的快速崛起而誕生,又由于日本經濟的迅速衰落而備受詬病。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信息化與數字化的新時代。日本企業已經不再使用20世紀80年代的企業管理模式。那么80年代的日本企業文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特征?90年代以后的日本企業文化又是什么樣子的?其基本演變路徑為何?怎樣理解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遷與現代日本經濟發展以及與新、舊日本企業文化的具體關系?對以上這些圍繞“日本企業文化”的饒有興趣的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將服務于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宏偉目標;為中國企業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經濟發展格局中進一步走向地區與國際,制定企業發展戰略,開拓歷史視野;加深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企業結構調整及企業文化建構等現實問題的理解。
研究日本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日本企業文化不僅受制于文化傳統,更決定于國際體系中的政治經濟格局及國內的政治制度。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探究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與現代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與新、舊日本企業文化的關系,將有助于在國際政治與現代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中認識并把握企業文化變遷的基本路基,從而跳出傳統管理學方法論的桎梏,擴大理論視野,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及管理學打開跨學科研究的新視角。
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日本企業文化研究的基本內容與研究方法。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信息技術革命和新自由主義思想的傳播為資本要素的進一步自由流動掃清了障礙。在美國及其跨國公司的推動下,一種專門化、系統化、水平化的新型國際分工首先在亞太地區興起,而后憑借強大的效益創造力迅速擴展至全球,全球價值鏈由此誕生。作為全球價值鏈的發祥地,亞太地區云集了世界前三大經濟體,是當前世界上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亞太價值鏈作為世界上長度最長,產值最大的區域價值鏈,既是全球價值鏈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使得世界經濟、東亞地區經濟以及現代日本經濟在全球及亞太區域價值鏈上的相互作用中表現出了強烈的政治及經濟傳導性。在戰后的穩定增長時代,經貿競爭主要以主權國家為單位,而在全球化時代,則是以跨國企業為單位,表現為跨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因此,如果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出發重新探究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日本企業文化及其變化就不得不重點關注日本企業與全球價值鏈及亞太價值鏈的相互作用關系。就該書的基本研究內容來說,主要涵蓋了國際體系中的宏觀、中觀及微觀三個層面。宏觀層面即全球化、國際價值鏈層面,探討了日本及日本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在國際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在結構改革的推動下逐漸形成的新的日本企業文化的特性。中觀層面即以東盟10+3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基本制度特征的地區經濟合作層面,探討日本及日本企業在區域一體化浪潮中,在地區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地位與作用以及與新的日本企業文化的關系。最后是微觀層面,將日本企業文化的變遷放在日本國內的結構改革及社會體制變革中加以具體分析。
就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日本企業文化研究的基本形式而言,需要運用政治經濟學分析法、對比分析法,過程追蹤法等多種多樣的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手段。
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以國際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從政治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政治形勢與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作用。該書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為出發點,梳理國際政治權利格局與日本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以世界格局變遷以及戰后日本的政治社會體制為背景對日本企業文化進行了正本清源式的分析,具有明顯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特征。
對比分析法是把一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質的分析對象,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找出研究對象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從而在實踐中實現一定范圍內的經驗借鑒和規律移植。該書在分析“企業別工會”等某些專題現象在舊企業文化模式下的存在形態時,采取了美國模式和日本模式相互對比的方式。旨在通過比較,深刻突顯舊日本企業文化的特殊性。總結并指出舊日本企業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它雖然在根本性質上屬于資本主義,但在許多方面明顯地卻有別于盎克魯-撒克遜式的美國資本主義,其根本特征該歸結于日本型資本主義中的社民主義。
過程追蹤法也稱歷史研究法或縱向研究法,指的是系統考察研究對象以往發展、變遷的歷程和原因,從各種事件及其現象中找到造成研究對象現狀的因果線索。書中采用過追蹤法對“企業文化”的萌芽,日本企業文化理論的誕生、發展和重構歷程進行了系統回顧,從中提煉出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變遷與現代日本經濟的發展以及與新、舊日本企業文化的相互作用關系。
新文科背景下區域國別研究的創新路徑。
“新文科”是指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傳統文科的課程中,開展文理交叉,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發展新文科既是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歷史需要,又源于對文科教育自身價值和意義的重新認識。在新文科背景下,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確定將區域國別學納入第14類交叉學科一級學科目錄,結束了長期以來區域國別學沒有明確的學科歸屬的歷史。至此,區域國別學及區域國別研究開始受到了廣泛關注。具體而言,區域國別研究是一種以實體研究對象為核心,以滿足國家對外交往需求為目標,集中現有學科體系內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力量對海外知識發掘梳理和組織整合的學問。區域國別研究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現有知識體系中尚不存在、且以海外國家和地區為實體研究對象的知識領域。其次是要將散落在各學科內的知識重組整合,形成以實體對象為核心的全面知識體系。對已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實體研究對象則重在發現填補各學科間的知識空隙,加深對實體研究對象總體全面的了解。
在方法論體系上,區域國別研究始終堅持以研究對象整體原則為指導,運用不同學科之間的高度聚合形成整體性的知識體系。因此,跨學科的努力成為推動區域國別研究學科發展的根本動力。從學科交叉融合的角度來看,區域國別研究已經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部融通發展,外語專業研究力量從傳統的文學研究、語言學研究向國別研究轉型,構成了區域國別研究學科發展的1.0版本;第二階段是外國語言文學、世界歷史、政治學各一級學科協同交叉的階段,探索出“文史融通”“外語+”兩條發展路徑,構成了區域國別研究學科發展的2.0版本;第三階段是交叉學科門類下,以外國語言文學、世界史和“優勢學科”(一般為政治學,也有教育學、應用經濟學等)為基礎,經濟、社會、軍事、安全等領域交叉融合發展,被稱為區域國別研究學科發展的3.0版本。
綜上所述,區域國別研究首先是一種知識性探索,但因為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又具有服務于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新冠疫情以來,世界力量格局加速變化,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提速,分別由日本、中國及東盟主導的CPTPP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RCEP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被視為通往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路徑。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概念提出后,如何切實做到學深悟透做實篤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日本企業文化—結合管理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一書采用了跨學科研究法,適時適當地運用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視角,將管理學中的“企業文化理論”引入政治經濟學分析之中,分析總結了日本企業文化的變化過程及本質特征。從而進一步把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和日本經濟發展以及日本企業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新一代東亞經濟秩序下的中日關系的展開以及中日企業的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啟示。書中的主要論點和跨學科的方法論,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基金項目:
校級教改項目課題“區域國別研究成果在日語商貿方向課程設計中的應用——以重慶外事外語學院日語專業為例”(202307)
書評人簡介:
陳柏宇,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東亞區域經濟、日本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