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一篇優秀的議論文必須具備三個要素:明確的觀點,充足的論據,合理的論證,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論據的選擇至關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明確的觀點和合理的論證都需要充實的論據做支撐。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事實論據包括社會現象、歷史事實、人物故事、統計數據等;道理論據包括科學原理、規章條例、名人名言、俗語諺語、詩詞名句等。如何精選論據呢?有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一、緊扣觀點
論據是為論點服務的,因此所選論據必須與所論觀點緊密貼合,不能為舉例而舉例,為引用而引用,使論據成為無用的字數拼湊。比如有同學想要論證“英雄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質”這一觀點,舉了保爾的例子,卻只寫他如何體諒母親,贊美他的孝順;講他向神父提問,贊美他的敢于質疑。很明顯,這些事例就沒有做到緊扣觀點。英雄的特征是什么呢?是頑強、執著、刻苦、奉獻、勇敢、奮進……我們應該選取與之對應的典型事例,才能充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如保爾在修筑鐵路時得了嚴重的傷寒,憑借頑強的意志,他戰勝了病魔,恢復了健康等。
二、真實準確
論據只有真實準確,經得住檢驗,觀點才能站得住腳,令人信服,因此選擇材料時必須尋根溯源,多方查考,找到明確的出處,確保材料的真實性。不能道聽途說,不辨真偽,拿來就用;也不能無中生有,隨意編造。如《敬業與樂業》中引用的每一句話,列舉的每一個名人事例都有據可查,像“敬業樂群”語出《禮記·學記》,“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語出《論語·陽貨》,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見于《莊子·達生》。又如《懷疑與學問》中的道理論據,“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這些論據都有充分的依據,因而使人信服。
引用名言類材料時還要特別注意材料的準確性,不能隨意修改、斷章取義,必要時還要注明作者或出處。
三、典型權威
典型,是指材料經典、有代表性,能夠觸動人們的心靈,獲得廣泛認同,引發深刻反思,能夠充分證明觀點。如賣油翁滴油不漏,熟能生巧;董存瑞手托炸藥包炸碉堡,舍身為國,精神永存;袁隆平將一生獻給雜交水稻研究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世人感動;外賣小哥雷海獲得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將喜歡的事情堅持到底就能有所收獲……這些都屬于典型論據。論據越典型,說服力越強,觀點就越能深入人心。如果要論證“堅持是一種優秀品質”,教師每天上課、醫生每天給病人治病這樣的事例就不夠典型,因為這些都屬于日常工作,沒有特別之處,不足以證明觀點,獲得讀者認同。
權威,主要是對道理論據的要求。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科學驗證的準確數據、廣為流傳的格言諺語、名人名言等,都具有權威性,在文章中引用,能增強說服力。比如《懷疑與學問》中,開篇引用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和張載的兩句話,引出并證明自己的觀點“懷疑,是做一切學問的先決條件”。作者在選用這兩句話時特意交代兩人姓名,暗示兩人的名人身份,凸顯了話語的權威性,增強了觀點的正確性,自然事半功倍,讓讀者心悅誠服。
四、豐富多樣
要想使文章觀點鮮明,必須選擇豐富多樣的論據。事實勝于雄辯,事例論據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角度廣。選擇事例時,盡量兼顧古今中外、各行各業,這樣才能使論證更嚴密、更充分。如《論教養》中,列舉眾多生活中“缺乏教養”和“有教養”的現象,生動具體地告訴讀者“什么是真正的教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列舉“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來證明“我們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論據充分,說服力強。
事實論據與道理論據相結合,更顯有理有據。如果只有事實論據,文章會顯得單調,文采不足,難以吸引讀者;適當穿插名言警句等道理論據,既可以起到補充佐證事實論據的作用,又能增添文采,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觀點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敬業與樂業》中,作者既用百丈禪師不做事不吃飯、佝僂丈人專心承蜩、總統與黃包車夫做各自工作的例子作為事實論據,又引用《禮記》和孔子、朱子、莊子的言論作為道理論據,事實論據與道理論據綜合運用,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又如學生習作《心懷所向,素履以往》的片段:“心懷所向,才能初心不改。我國歷史上無數志士仁人以‘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生死關頭,舍生取義,青史留名。顏回身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文天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慷慨高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容就義;于謙少年時就立志高遠,‘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生踐行,光明磊落。”這段文字將典型事例和名言巧妙融合,鋪陳排比,富有氣勢和感染力,充分證明了“心懷所向,才能初心不改”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五、新鮮獨特
選擇論據還要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避免人云亦云,落入俗套。比如要論證“逆境中成才”的觀點,很多同學都會舉司馬遷遭受宮刑忍辱負重完成《史記》,貝多芬雙耳失聰譜寫傳世名曲,海倫·凱勒“盲聾啞”卻一生致力于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享譽世界這些名人事跡;道理論據方面,不外乎是“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南西北風”等。這些論據雖然做到了典型充分,也有一定的權威性,但是使用頻率太高、太老套。使用這些素材寫出的作文,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在考場上也拿不到高分。相反,如果能與時俱進,選擇新鮮獨特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往往能使人耳目一新。同樣是論證“逆境中成才”的觀點,可以舉江夢南于無聲世界、用奮斗發聲,朱彥夫戰勝長津湖的冰雪、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徐夢桃克服傷病困擾實現個人職業生涯全滿貫等事例;可以引用司馬遷的“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王守仁的“人須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莎士比亞的“什么都比不上厄運更能磨煉人的德性”等名言。
想要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就必須廣泛閱讀書籍,分門別類地搜集、整理、積累素材。當然,追求新鮮獨特時還要注意分寸,不運用太過冷僻、極端的事例,以防削弱論據的典型性和證明力。
以上就是選擇論據的幾個基本原則,除此之外還要強調一點——論據要積極向上,符合主流價值觀。
心中有原則,選材不跑偏,同學們按照這五個原則勤加訓練,必能靈活選材,寫好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