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施恩 金雪妹



[摘要]?目的?探討圍繞“5W”模式的微傳播在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恐動癥認知行為干預中的意義。方法?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師范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6)和研究組(n=56),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后管理,研究組給予“5W”模式的微傳播方式進行干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的恐動程度、膝關節功能、焦慮及抑郁心理和生活質量情況。結果?出院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研究組的恐動癥發生情況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跛行、承受能力等項目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膝關節功能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研究組的焦慮、抑郁自評量表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均優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應用“5W”模式的微傳播方式干預患者的認知行為后,恐動程度明顯降低,改善膝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臨床上可進一步普及應用。
[關鍵詞]?“5W”模式;微傳播;全膝關節置換術;恐動癥;認知行為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9701.2023.20.023
Significance?of?micro?communication?around?“5W”?mode?in?cognitive?behavioral?intervention?for?phobia?of?geriatric?patients?with?total?knee?arthroplasty
JIN?Shien,?JIN?Xuemei
Department?of?Orthopedics,?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uzhou?Normal?University,?Huzhou?3130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ignificance?of?micro?communication?around?the?“5W”?mode?in?cognitive?behavioral?interventions?for?phobia?in?the?elderly?with?total?knee?replacement.?Methods?A?total?of?112?elderly?patients?who?underwent?total?knee?arthroplasty?in?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Huzhou?Normal?University?from?December?2019?to?December?2020?were?selected?and?divided?into?the?control?group?(n=56)?and?the?study?group?(n=56)?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method.?The?control?group?used?conventional?postoperative?management?methods,?and?the?study?group?used?“5W”?mode.?The?mode?of?micro?communication?mode?compared?the?degree?of?phobia,?knee?function,?anxiety?and?depression?psychology?and?quality?of?life?of?the?two?groups.?Results?The?incidence?of?phobia?in?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after?discharge?for?1?month,?3?months?and?6?months?(P<0.05).?The?scores?of?lameness?and?bearing?capacity?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and?the?knee?joint?function?score?in?the?study?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the?control?group?(P<0.05).?After?intervention,?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and?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of?patients?in?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After?intervention,?the?social?function,?physical?function,?role?function?and?cognitive?function?were?significantly?better?in?both?groups?than?before?the?intervention,?and?the?study?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After?the?elderly?patients?undergoing?total?knee?joint?replacement?are?intervened?in?the?cognitive?behavior?of?patients?with?“5W”?mode?of?micro?communication,?the?degree?of?phobia?is?significantly?reduced,?the?function?of?knee?joint?is?improved,?and?the?quality?of?life?is?improved.?It?can?be?further?popularized?clinically.
[Key?words]?“5W”?mode;?Micro?communication;?Total?knee?arthroplasty;?Phobia;?Cognitive?behavior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類風濕關節炎、骨腫瘤、終末期骨性關節炎等的治療方式逐漸完善,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knee?arthroplasty,TKA)作為治療以上疾病的主要手段,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1]。術后患者需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膝關節粘連等,但部分患者術后易發生恐動癥,嚴重影響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恐動癥是指身體對疼痛損傷敏感性過高,產生對運動的非理性、過度恐懼。Güney-Deniz等[2]研究表明,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發生恐動癥的概率為22%,恐動癥導致患者產生過度的疼痛感,對運動產生恐懼,不利于身體功能的恢復。認知行為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患者對于運動的過度恐懼[3]。“5W”模式是現代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提出的著名模型[4],包括“誰(who),說了什么(says?what),通過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對誰說(to?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可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需求及找出影響患者對醫院滿意度的因素,目前已被應用于醫學護理中,但是對于“5W”模式在老年人認知干預中的應用還鮮有報道。因此,本文將研究“5W”模式微傳播的方式在老年患者認知行為干預中的意義,旨在為臨床提供幫助。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湖州師范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6)和研究組(n=56)。納入標準:①患者依從性高;②首次全膝關節置換術;③無精神病史;④年齡在50歲以上。排除標準:①病情不穩定,并發心腎等功能障礙;②有下肢手術史;③合并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④合并腫瘤血管等疾病;⑤精神異常。對照組中,男27例,女29例;年齡61~81歲,平均(70.34±7.51)歲,病程7~19年,平均(16.12±4.34)年,屈曲攣縮畸形10例、膝關節外翻9例、類風濕關節炎7例、膝關節內翻14例、骨關節炎11例、其他5例;研究組中,男22例,女34例,年齡62~78歲,平均(72.19±6.41)歲,病程6~18年,平均(14.81±3.74)年,屈曲攣縮畸形11例、膝關節外翻14例、類風濕關節炎9例、膝關節內翻7例、骨關節炎12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過湖州師范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2-011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術后管理,護士向患者提供圍手術期健康教育,強調術后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實施心理干預、飲食指導、環境及疼痛護理等基礎護理服務。研究組應用“5W”模式微傳播的方式對患者認知行為進行干預,主要內容如下。
1.2.1??干預小組??每個干預小組包括1名骨科醫生、2名骨科護士、2名康復治療師。小組成立后首先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素養,加強技能考核;以講座、視頻會議、小組討論等形式對醫護人員進行培養,包括查詢恐動癥的相關文獻,學習有關疾病的定義、臨床意義、治療方法、恐動程度的測量和心理疏導等[5]。除此之外,掌握如何指導患者對疼痛程度進行分級及描述也尤為重要。在對患者的認知行為進行干預過程中發現問題需及時向上級反饋。
1.2.2??干預內容??①認知干預:醫護人員首先告知患者,康復不僅包括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成功,也包括術后的鍛煉[5],而術后恢復的關鍵點之一是要正確看待恐動癥。小組成員可通過微信等方式宣傳術后及時進行膝關節鍛煉的重要性[6]。②行動干預:康復治療師根據患者的病情、年齡、身體狀況制訂個性化的鍛煉方案,醫護人員在患者術后指導其進行運動鍛煉,包括手術當天以10min/h的頻率按摩下肢遠心端及近心端的肌肉,進行5~10s的踝泵運動,頻率10~15次/h;術后3~7d,進行5~10s的30°直腿抬高及主動屈膝活動,頻率10~15次/6h;術后8~14d,進行10~15s的60°直腿抬高和患肢負重行走,頻率10~20次/6h;術后15~28d,進行頻率為15~20次/6h的下蹲運動和上下臺階運動[7]。除此之外,還應指導患者正確描述疼痛、表達疼痛的分級。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視頻等方式,相互之間指導交流減輕心理壓力,減少焦慮甚至抑郁等心理問題的發生。
1.2.3??干預對象??“5W”模式的主要干預對象是患者,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如何在術后科學合理的減少對運動的恐懼,提高生活質量。
1.2.4??干預途徑??術前,醫護人員建立患者電子檔案,記錄姓名、聯系方式、年齡、家庭住址、臨床診斷、出院時間、復診時間、干預行為內容等[8]。術后,醫護人員可通過微信、QQ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的干預,每天定時解答患者的疑問等,利用微傳播媒體增強健康宣教的多樣性[9]。
1.2.5??干預結果??醫護人員分別于干預前后記錄患者的恐動程度、膝關節功能、焦慮與抑郁心理、生活質量等評分,比較干預效果。
1.3??觀察指標
1.3.1??恐動癥發生情況??分別于干預前、出院1個月后、出院3個月后、出院6個月后,采用恐動癥量表(Tampa?scale?for?kinesiophobia,TSK)對患者的疼痛度進行評估。共17個項目,每個項目有4個選項,分別為堅決不同意、不大同意、同意、強烈同意,對應分數為1~4分,最后計算總得分,評分超過37分即患者有恐動癥,分數越高說明恐動程度越強[10]。
1.3.2??膝關節功能??采用Lysholm評分對患者的膝關節功能進行評估,包括疼痛、跛行、上下樓能力、承受能力、下蹲起立、關節腫痛等,滿分為100分。95分以上為優秀,94~85分為良好,84~65分為尚可,65分以下為差。
1.3.3??焦慮與抑郁評估??分別于干預前后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SDS評分標準:超過73分為重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低于53分為無抑郁;SAS評分標準:超過70分為重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50~59分為輕度焦慮,低于50分為無焦慮[11]。
1.3.4??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后使用健康狀況調查問卷(36-item?short-form,SF-36)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角色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等方面,每部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12]。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恐動癥發生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恐動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后各時間點,研究組患者恐動癥發生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Lysholm評分與SDS評分、SAS評分比較
研究組的各單項Lysholm評分和總分數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干預前,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SDS評分、SA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3??SF-36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均顯著優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老年人群多發股骨頭壞死、膝關節內外翻、骨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組織順應性降低,機體功能下降,骨質脆弱,因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進行康復鍛煉顯得尤為重要[13]。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難點在于恐動癥的發生,鄧波[14]研究表明,恐動癥作為機體對運動產生疼痛的過度反應,將導致患者對鍛煉甚至日常活動產生畏懼,衍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影響膝關節功能康復、生活質量等。因此需要對患者認知行為進行干預,以降低恐動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15]。
本研究結果顯示,“5W”模式患者在出院1個月、3個月,6個月后的恐動癥發生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說明“5W”模式對于老年人恐動癥具有較好的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醫護人員在“5W”模式中,重點闡明術后鍛煉的必要性、術后鍛煉疼痛的必然性,通過網絡社交平臺發表有關恐動癥的文獻,利用老年群體對專家、知名人物的信任以提高宣教的效果,減少恐動癥帶來的不良影響,引導患者積極進行早期的功能鍛煉[16]。李云霞等[17]研究表明,恐動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擔憂鍛煉時引起的疼痛會再次損害關節以及疼痛會導致關節喪失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的SDS評分及S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5W”模式的微傳播方式對患者認知行為進行干預效果理想。分析原因可能是通過微信群、QQ群內患者相互溝通交流術后的鍛煉進展,不僅有利于減輕心理壓力,緩解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而且有利于降低疼痛神經元的閾值,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而疼痛感減輕又會促使患者堅持康復鍛煉,循環往復形成良性循環,從而降低患者的恐動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盡管目前手術技術已取得顯著進步,但在術后患者出現的膝關節功能障礙,仍對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Lysholm評分為常用評價膝關節功能的評分[18]。在本文研究中,通過老年患者應用“5W”模式微傳播的方式干預,在加強認知行為的同時,其功能鍛煉依從性也得到提高,進而膝關節功能得到明顯改善,使得生活質量進一步上升。
綜上所述,對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應用“5W”模式微傳播的方式干預患者的認知行為后,恐動程度明顯降低,改善膝關節功能,提升生活質量,臨床上可進一步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1] 黎燕,?丁心逸,?舒曼,?等.?“互聯網+”延續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功能康復及口服抗凝藥物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21,?59(16):?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