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媛媛,舒剛強,王 娟
(天津喜仕萊乳業有限公司,天津 300308)
隨著乳品工業的不斷發展,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的生產與研發也在不斷創新,但隨著新乳粉產品標準的提出,使得乳粉產品的研發與注冊的難度變大。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標準和配方發展趨勢展開研究分析,可以為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研發提供依據,繼而促進乳品行業發展。
我國對于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研發起步相對較晚,直到1979年才由內蒙古、黑龍江等研究所研制出第一代嬰兒配方乳粉——“母乳化乳粉”,其核心便是“母乳”配方乳粉。嬰幼兒乳粉從開發到投放市場,迄今為止,相關的法規與產品標準已經進行了多次調整,并且隨著對“母乳化”的深入研究而不斷更新。
1983年,有關部門頒布了乳粉產品標準。1989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就嬰兒奶粉產品發布了新的標準,并在新標準中明確指出,乳粉產品需要以鮮牛乳或羊乳和白砂糖作為主要材料,以此提高奶粉產品中的維生素以及礦物質的含量。至此第二代嬰兒配方乳粉出世。
1997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再次對嬰兒配方奶粉標準進行修訂并發布。此標準指出:第三代嬰幼兒配方奶粉要加強補充谷粉在嬰幼兒配方奶粉中的比重,同時把麥芽糊精作為配方奶粉中的主要成分,且奶粉中的乳清蛋白含量需要大于蛋白質的60%,乳糖應該超過碳水化合物的90%,亞油酸下限為3 000 mg/100 g;維生素指標從原來的7 種增加到13 種,以此來滿足嬰幼兒在生長過程中所需的維生素,提高配方奶粉的營養;在礦物質當中加入錳指標,然后把銅的衛生指標轉變成理化指標。
隨著2004年“大頭嬰兒”以及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的爆發,國家衛生部再次對配方奶粉標準進行調整[1]。在第四代配方乳粉標準中,明確規定麥芽糊精不能作為嬰幼兒食品原料,同時還強調所有嬰幼兒食品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劑中不得含有麩質,并且在研發過程中既不可以采用氫化油脂,也不可以采用輻照原料。該嬰幼兒乳粉產品標準的提出不僅規定了其必須營養成分及指標,而且還有效提高了嬰幼兒奶粉中的營養含量,使得配方乳粉產品中的營養物質更加豐富,營養更加均衡合理,可以有效滿足嬰幼兒在生長過程中對于營養的需求,能夠有效滿足國際對于嬰幼兒產品的標準。
我國在2013年對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進行修訂后,便正式實行嬰幼兒乳粉登記這一制度,并于同年發布了我國具有嬰幼兒奶粉生產資格的名單,共128 家。在2014—2015年8月這一期間,我國共有104 家生產商獲得了生產許可證,嬰幼兒產品品牌數量不斷增多。此外,在2015年10月,隨著《中國食品安全法》的貫徹落實,明確強調不得以分裝方式生產嬰幼兒配方乳粉,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這一政策的實施使得各奶粉生產企業可以讓自身奶粉品牌向著差異化與個性化發展。隨著市場的不斷運作,使得嬰幼兒乳粉配方種類不斷增加,通過調查能夠得知,在這期間,收錄的嬰幼兒配方奶粉數量已經超過3 000 種,如圣元1 個工廠就備案了184 種嬰幼兒乳粉配方。如表1 所示。

表1 知名品牌國產配方數對比表
2016年10月1日,該行業正式實施了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嬰幼兒食品注冊管理方法”[2]。隨著新政策的實施,嬰幼兒奶粉的研發標準變得越發嚴格。由于每家企業只可以注冊三個系列的嬰幼兒配方食品,且每個系列分為1、2、3 段。因此,每家企業只能注冊9個嬰幼兒奶粉配方,使得嬰幼兒產品以及品牌的數量急劇下降,讓嬰幼兒奶粉市場的競爭力得到提升,使消費者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針對性選擇適合的奶粉產品。
近年,隨著各國對母乳成分、嬰幼兒營養素需要量以及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研究不斷深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歐盟、澳新等國際組織和國家(地區)陸續開展嬰幼兒配方食品標準的修訂工作。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嬰幼兒的營養健康需求,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對現行嬰幼兒配方食品系列標準進一步修訂完善。并于2021年2月22日發布嬰幼兒配方食品新國標,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GB 10767-2010)分為2 個標準,即GB 10766 和GB 10767。
對于6—12 個月的嬰幼兒來說,新標準下的配方奶粉可以有效滿足較大嬰兒對于營養的需求,同時保障奶粉安全。此外,為了防止配方中的脂肪酸在研發過程中產生污染物氯丙醇類以及縮水甘油酯,企業在對奶粉產品進行研發時,不僅要控制好植物油添加數量,還要控制好各種植物油比例,確保生產出的奶粉指標符合相關標準,通過這種方式來保障奶粉生產質量,使其能夠符合第五代嬰幼兒奶粉標準,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斷發展壯大,增強自身經濟效益。新標準在2023年2月正式實施,這使得奶粉注冊研發的難度將再次增加,對于乳品行業的第二輪清洗將正式開始,預示著我國嬰幼兒食品行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只有緊跟奶粉發展趨勢,才能在第二輪奶粉配方注冊中占據一席之地,從而不斷發展壯大,提高企業自身經濟效益,推動企業發展。
此外,相較于舊標準而言,嬰幼兒奶粉新國標的主要變化包括修訂或增加了產品中營養素含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將膽堿、錳、硒等可選擇成分調整為對應月齡配方粉中的必需成分;增加了較大嬰兒和幼兒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要求等。
第一輪配方注冊淘汰了大量混合和標記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品牌;隨著新標準的貫徹落實,會發現大量的奶粉品牌退出奶粉市場。此外新標準明確提出,生產企業在對奶粉產品進行注冊時,只能注冊3 個系列9 個配方,因此企業必須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使奶粉產品向著個性化以及差異化的方向發展。公司未來的發展不在于品牌數量,而在于母乳研究、產品結構設計、定制配方和營養以及完善供應鏈實力,以促進更穩定、更長期的發展[3]。因此,市場需求更為詳細,這使得企業需要對羊奶和牛奶的配方細分,以此來滿足市場對羊奶和牛奶的需求。
配方的個性化重點可以更多地關注添加乳鐵蛋白量的變化、1,3-二油酸-2-棕櫚酸甘油三酯的選型、益生菌菌種和菌株的分化以及配方接近母乳的趨勢,具有個性化以及差異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更容易注冊。
2.2.1 羊乳粉配方研究發展概況
早在1902年,《柳葉刀》就發表了第一篇關于羊奶的文章,文中就嬰幼兒喂養及其相關風險和益處進行了討論[4]。山羊奶因為小脂肪球的比例高于牛奶,其直徑小于4 μm,凝乳更好,因此對嬰兒來說比牛奶更適合。經過評估,2004年和2012年,歐洲食品安全局營養食品、營養和過敏科研委員會先后發表了科學意見,并于2013年8月29日發布指令2013/46/EU 號,修訂指令2006/141/EC 號,批準羊奶蛋白作為嬰幼兒配方食品的蛋白質來源。
近十幾年,國內外對羊奶嬰兒配方奶粉(包括臨床營養)進行了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表明,羊奶嬰幼兒配方奶粉能夠滿足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需求,羊奶對預防和治療嬰兒牛奶過敏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羊奶配方比牛乳配方更接近母乳。這些研究有助于“母乳喂養”研究的持續發展,對我國乃至世界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指導意義。
2.2.2 嬰幼兒配方羊乳粉發展概況
明朝的《本草綱目》一書記載了我國居民飲用羊奶的歷史。現代工業生產始于20 世紀70年代,最初在陜西省富平縣,以小型分散加工廠生產羊奶粉;20世紀90年代重組或新建的羊奶粉代表企業包括陜西紅星乳業有限公司、陜西關山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美可高特羊乳有限公司,他們先后開發研制了第一批嬰幼兒配方羊乳粉產品。
嬰兒配方奶粉的OEM 合作始于2003年,出現了第一批嬰兒配方奶粉品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羊奶行業為嬰兒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并開始發展。“陜西羊奶”已在全國分發[5]。
根據2013年版的《嬰兒奶生產許可證測試條例》,自2014年以來,干法制造商對其配方進行了重大更改。最初由其他工廠生產的基礎粉末被轉化為“植物油粉末”,解決了液體食用油不能直接添加到干法工藝和配方中的問題。隨后,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啟發,主要牛奶生產商先后為嬰兒食品設計了羊奶市場。
嬰兒配方奶粉和羊奶品牌的數量在2018年1月1日嬰兒配方奶粉注冊系統完成之前達到頂峰。然而,由于收入登記,企業只能申請登記3個系列和9個收入。經過戰略介紹和全面評估,許多公司決定至少銷售一系列和三種羊奶配方,注冊羊奶配方數量高達21%,這也表明制備羊奶的前景良好;像蘭伯特和蘭赫這樣的羊奶已經成為市場上的寵兒。根據新媒體母嬰行業數據,2020年Ubea Baiait 在澳大利亞的羊奶粉銷售額達到31.06 億元,同比增長8.8%,占Ubea 自有品牌奶粉在澳大利亞總收入的50%。自2018年以來,其奶粉銷售額連續三年占我國嬰兒羊奶進口總量的60%以上。澳大利亞的企業是該行業為數不多的開發乳制品和綿羊產品的公司之一。在以嬰兒食品和羊奶為關鍵詞的我國著名電子商務平臺上,佳貝艾斯的銷售和消費者評價大幅度領先。
綜上所述,生產企業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根據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標準與配方發展趨勢進行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并進行個性化乳粉產品研發,如此才能在新一輪洗牌中不斷發展,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