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謝婷婷 謝佩儀
湛江市赤坎區人大常委會以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深調研為基礎、以全鏈條監督為抓手推進“水污染防治”,把深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招硬招,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成效。
“南橋河北橋河等河流的水質怎么樣?”“是否還存在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現象呢?”……這一連串詢問發生在7月11日,當時,赤坎區人大常委會正組織轄區人大代表圍繞“水污染防治”工作開展深調研活動。活動當天,驕陽似火,烈日炎炎,代表們頂著高溫“巡河問水”,北橋河、南橋河、赤坎江、百姓渠、濱湖……每到一處,仔細看河道周邊生態環境,詳細問防治中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
“治水的成績來之不易,但防治的成效還不夠穩定,千萬不能有半點松懈”“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直指問題要害的提問,“接地氣”的意見建議,這是在調研現場常常能看到的場景。一位來自社區基層的區人大代表頗有感觸地說,“只有勤且深的調研,才能更精準摸清‘底子’,發現問題,找準對策,真正解決水污染防治存在的‘疑難雜癥’。人大代表要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及時反饋,督促相關政府部門落實各項目標任務,讓市民在藍天碧水下切實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以來,常委會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調研活動辦得如火如荼、有聲有色,每次都有來自城建系統、經濟系統、衛生醫療領域、教育領域、基層社區的人大代表參與,形成了一批有質量的調研文章,取得了豐碩的調研成果。
水污染防治千頭萬緒,問題紛繁復雜,常委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連續4年通過專題調研、集中視察、執法檢查多種形式,寓支持于監督之中,打出一系列不間斷監督的“組合拳”,積小勝為大勝,推動全區河湖實現美麗“蝶變”,綻放“新顏”。如,確定《關于綜合整治赤坎江及濱湖公園流域水體的議案》《關于加強赤坎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建管養護的議案》為區人代會議案,牽頭組成聯合督察組對河道清淤、水面漂浮物清理開展檢查監督;全力聚焦農村水污染治理的源頭,重點監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的建管和養護;在人大“剛性監督”下,區政府建立以涉農街道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運維機構為服務主體的“四位一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維管理體系和長效機制,形成監督調研、議案建議辦理、跟蹤監督、報告審議、整改反饋的“閉環”工作流程,大大提升了監督實效,確保調研成果從“紙上”落到“地上”,真正發揮實效。
水污染防治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常委會將充分發揮人大職能,圍繞“水污染防治”主題開展視察調研活動,以持續連貫的內容、形式多樣的方式,打好“深調研破題、高質量建議、多途徑督辦”的“組合拳”,用好“深、實、細、準、效”“五字訣”,真正做到“撲”下去、“撈”上來,推動水污染防治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區人大常委會組織部分市、區人大代表調研河涌整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