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峰 劉漢文
紀錄片被稱為“國家相冊”“時代影像志”,具有獨特的影像史料價值、文化傳承價值、思想藝術價值和社會傳播價值。近年來,中國紀錄片創作實現全面發展和新的突破,在內容創作生產整體格局中亮點搶眼,具有平民化講述視角、碎片化敘事框架、多元化視聽語言等新特色,展現了時代發展的風云變幻和社會生活的壯麗圖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全媒體時代的紀錄片發展也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新變化和新可能。
國產紀錄片發展得到高度重視,國家層面堅持規范引導與鼓勵扶持并行,加強政策調控,推動紀錄片創作生產健康發展。不少省(區、市)將紀錄片納入地方文化發展重點,結合區位優勢和文化資源,出臺區域性扶持引導政策,效果明顯。紀錄片的影視地位從“配角”走向“主角”,其資源供給從支流變為主流,紀錄片發展在數量和質量方面都有很大提升,呈現出“量升質優”的基本格局。
(一)產量整體呈增加趨勢
1.電影紀錄片:近幾年,受到疫情等各方面的影響,中國電影市場受到很大的沖擊。紀錄片電影作為小眾電影,受到的影響更大,根據貓眼專業版app數據顯示, 2022年內地上映且可統計到票房的紀錄電影有15部,總票房1428. 77萬元。從國家電影局發布的電影備案立項公示來看, 2020年備案106部, 20部獲得電影公映許可證; 2021年備案118部, 40部獲得電影公映許可證,總體上產量呈增加趨勢。
2.電視紀錄片:據《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統計, 2019年電視臺對紀錄片的生產投入占行業總投入的46%,包括紀錄片的生產制作和采購。2019—2021年,全國制作紀錄片每年分別為8. 45萬小時、8. 70萬小時、8. 87萬小時,播出50. 19萬小時、62. 10萬小時、74. 07萬小時[1],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年均推出首播節目超過500小時,和三家地方紀錄片專業頻道“一強三大”,構成紀錄片投入的“小頭部”。[2]
3.網絡紀錄片:紀錄片是網站新媒體平臺內容自制的重要戰略支撐,基于平臺自制節目的能力空前提升,網絡紀錄片改變了紀錄片產業既有的發展格局。[3]全年上線數從2019年的150部增長到2020年的259部,再增長到2021年377部,增長151%。近年來,網絡視頻平臺紀錄片內容的占比逐漸加重,自制紀錄片成為視頻平臺的一大特色, 2021年,“愛優騰芒”上線紀錄片均過百部,其中,騰訊視頻上線自制作品多達40部。[4]
(二)質量大幅提升
1.堅持與時代同步伐。近年來,黨和國家大事要事疊加、盛事喜事連連,紀錄片更加關注關鍵時間節點、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核心戰略部署、突出性成就等時代題材,紀錄片主創團隊以光影記錄國家前進的時代步伐,為民族留下寶貴的影像記憶。聚焦建黨百年的《敢教日月換新天》《紅船領航》、圍繞脫貧攻堅的《閩寧紀事》《無窮之路》、關注新時代市井煙火的《我和我的新時代》《柴米油鹽之上》等受到廣泛關注和人民褒獎。這些紀錄片講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成就、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筑夢之旅,既有發人深省的理性思辨,也有細致入微的日常點滴,用影像生動詮釋了時代主題。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社會現實紀錄片記錄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億萬逐夢、奮進的普通中國人,使得中國夢的主題變得具體而生動。”[5]《中國人的活法》《往事如歌》《瞬間中國》展現當代中國人生活圖景,記錄普通人的奮斗成長與生活故事;《黃河人家》《我們村》《希望的田野》以普通人的視角和現在進行時的形式,記錄中華大地上發生的實際改變;《守護解放西》《我的白大褂》《雪域戍邊人》為普通人拓寬了洞察各行各業的窗口。
3.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電影紀錄片方面,《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九零后》《棒!少年》《1950他們正年輕》等贏得觀眾贊譽。2021年國產紀錄片累計票房近八千萬元,票房超100萬的影片11部,超過2019年的9部, 5部影片豆瓣評分超過8分,其中《1950他們正年輕》豆瓣評分達到8. 9的高分。電視紀錄片方面,圍繞主題主線,產能得到釋放,做到“為人民立傳,為時代留影”。《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從延安走來》《閩寧紀事》《希望的田野》《青海·我們的國家公園》等佳作涌現。網絡紀錄片方面,精準把握時代熱點,圍繞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等時代主線,作品內容質量持續提升。《走近大涼山》《柴米油鹽之上》《家鄉寶返滇記》《云深之處》等作品受到歡迎。
4.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在社會現實紀錄片亮點頻出、重大題材紀錄片爆款頻現的同時,新時代紀錄片的題材擇取也日益豐富,一系列貫通德、人、文的作品脫穎而出,這類紀錄片注重探求中華文化的創新性表達,以視覺性審美跨越而側重于感染與教化觀眾的審美教育功能,彰顯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淀,反映了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源遠流長,甚至形成了“寓教于樂”的中國紀錄片特色。人物訪談紀實《十二維度》以“紀實+訪談+微綜”的形式,通過觀察者與嘉賓的對話來講述嘉賓“有態度、有話題、有細節、有意義”的鮮活人生,充分展現其真情實感和內心思想,使觀眾感知多元的生命維度。
根據專業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 PwC)在《全球娛樂及媒體行業展望2022—2026:中國摘要》的預測:從2023年之后,中國國內電影市場票房將穩定地超過美國。這也預示著新時代中國電影工業制作能力不斷提升,能夠滿足中國觀眾不斷增長的觀影需求,紀錄片領域也將大致呈現以下發展趨勢:
(一)主旋律更加響亮
2021年11月,國家電影局發布《“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要求支持紀錄、科教、戲曲等各類電影發展; 2022年1月,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2022年8月,國家電影局發布《關于開展2022年電影惠民消費季的通知》等政府政策文件,為紀錄片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影視生態。
近幾年,紀錄片的創作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一大批主旋律紀錄片相繼選擇在相應的背景下推出,聚焦社會發展、展現新時代新氣象、書寫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6]。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建黨百年、抗美援朝等真實事件都是國家發展中的大事,因而,諸多紀錄片圍繞上述主題主線展開,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多元化的深度詮釋,向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發展進程中的鮮活實踐。《武漢日夜》于2021年1月上映,記錄了疫情爆發后發生在武漢的一系列溫情故事,抗疫人物群像在新冠病毒面前所展示出的偉大人格凝聚起時代化的民族精神。《1950他們正年輕》通過志愿軍老戰士們講述當年的真實經歷帶領觀眾一起回顧、感悟他們年輕時代的戰斗故事;在影片史實資料中,一張張英俊臉龐永遠地定格在那個年代,年輕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當今中國的和平與發展,也喚起人們對于和平的珍惜。
(二)制播主體更加多元
專業制作機構、視聽網絡平臺以及個人都有更強烈的意愿參與紀錄片的攝制與傳播。大陸橋文化傳媒集團董事長凌立先生在采訪中談到:“相較于新聞、劇情、綜藝來說,我覺得紀錄片在社教領域沐浴相對寬松、利好的政策,而比較顯得春天一些。”[7]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引導和觀影受眾的正向反饋之下,更多的專業機構愿意單獨或以合作的方式進行紀錄片的制作。在近幾年國家電影局發布的電影備案立項公示中,絕大多數紀錄片都是一些專業影視攝制機構備案。在媒介高度發達的今天,受到疫情等復雜因素影響,諸多個體網民利用居家辦公的零碎時間,將自己的生活百態剪輯后通過短視頻軟件發布到互聯網,這些個人作品以平民化視角、寫實性內容、多樣化表達與真摯感情收獲了用戶的高度認可,有些短視頻甚至成為電視臺或專業攝制機構的素材。
此外,“愛優騰嗶”等互聯網流視頻企業(網站)在自制紀錄片領域也有很大的突破,對紀錄片的資金投入力度也逐漸加大。騰訊視頻以“美食”為主題,創作出《水果傳》《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等系列紀錄片。嗶哩嗶哩在發布紀錄片“尋找計劃”之后,創作了《人生一串》等IP爆款,又于2021年末發起了“暗室計劃”以挖掘并扶持更多的紀錄片人才與優質內容。優酷以“人文”為戰略布局,重在打通紀錄、文化、旅游的跨界融合。[8]愛奇藝平臺自制紀錄片《棒!少年》,豆瓣評分8. 5分,不僅有院線電影版本,還以劇集的形態在母平臺愛奇藝進行播映,極大地拓展了紀錄片的傳播渠道與受眾規模。
(三)類型風格更加多樣
長期以來,紀錄片對于人文社科的歷史價值不可否認,但由于其在視聽語言、題材擇取、發行放映等方面存在不足,導致其受眾規模并不大,被認為是商業影院的“弱勢群體”。但是近年來,從紀錄片的院線反饋來看,其發展情況逐漸變好,更多觀眾愿意掏腰包選擇紀錄片觀看并給予較高評價,良好的觀眾口碑和略有起色的票房表現彰顯了紀錄片類型風格愈發迎合大眾多樣化的審美習慣。
《1950他們正年輕》《大學》《九零后》等影片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這些影片表達語態擺脫傳統紀錄片死板、俗套、僵化的桎梏,更加年輕化、多樣化。《九零后》片名一語雙關,既代表紀錄片中“九零后”主人公群像,又對應現實中觀影的大多數群體———“九零后”年輕人;《大學》選取清華園中四個具有群體代表性的清華人,通過鏡頭真實記錄他們的故事以展現大學校園里永恒的青春、崇高的理想。《1950他們正年輕》《九零后》作為口述紀錄片,沒有采用宏觀的敘事視角,而是以一種試圖由微細處入手而傳達宏大題旨的敘事范式[9],將民族文化的精神內核更好地傳遞給觀眾。此外,在科技的加持下,歷史資料在人工智能技術渲染之后以彩色代替黑白的形態被形象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觀眾能夠從中提取到更多的時代信息。《九零后》畫面中導彈的下落與銀杏葉的飄零剪輯在一起,背景音樂中導彈的爆炸聲與樹枝的震顫組合在一起,這種詩意蒙太奇不僅使影片的表達更有新意,沖淡了戰爭的殘酷,也使其具有了更高深的哲理意蘊和藝術效果。
(四)海外市場更加廣闊
紀錄片承載著建構國家集體記憶、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國家形象的責任與使命,特別是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具有獨特魅力和深遠影響力。[10]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紀錄片以其“真實”的紀錄形態,使國外觀眾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發生在中華大地上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影視產業配套設施的完善保障下,《活力密碼》《在中國尋找答案》等一大批國際合拍片應運而生。以2021年為例,這一年合拍的網絡紀錄片有23部,同比增長8部[11]。中國紀錄片攝制組在與國外機構的合作中,不同的文化背景探索出更多、更適合的國際傳播題材,全周期的制作也獲得國外先進影視工業技術的支持與經驗。這都將助力中國紀錄片在內容上擇取適合國外受眾的敘事模式,在傳播上能夠依托更權威渠道進行傳播以減少放映成本,從而實現“講好中國故事”的高效傳遞。《行進中的中國》《柴米油鹽之上》《走近大涼山》等紀錄片探索由境外知名紀錄片制作人擔任主創,使得境外觀眾更好地理解中國現實和中國文化。由日本導演竹內亮執導的《走近大涼山》,以他在大涼山的個人體驗為脈絡,真實客觀地講述了發生在當地多位普通人身上的脫貧故事,畫風平實,富有煙火氣。該片2021年在日本播出后,得到日本觀眾的喜愛,雅虎日本網站將該片作為日本網民熱搜榜第一名在首頁頭條位置重點推介。
全媒體時代,中國紀錄片發展在國家政策扶持、社會環境支持、影視產業發展的合力下,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趨勢。正向的市場反饋促使紀錄片創作主體持續探索以“真實思辨”來達到喻世、警世、醒世之功用。紀錄片風格題材的多元化迎合了受眾的多樣化需求,也避免其陷入泛娛樂化的邏輯桎梏;海外市場的開拓為紀錄片國際傳播鋪設了新的路徑,也為中國故事的講述、為中國形象的塑造和中華文化的推廣提供了更多、更好、更新的可能。但是,部分紀錄片也存在缺乏深入觀察探討社會本質問題、題材類型較為同質化、敘事結構和影像表達方式較為單一等不足之處。期待站在新起點上的紀錄片能夠解決好這些問題,內容生產更加繁榮,產業格局更加優化,出現更多的紀錄片精品力作。
(本文根據劉漢文2022年12月13日在首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新時代、新征程、新紀錄”論壇發言整理。)
注釋
[1]數據來源:《中國廣播電視全媒體發展報告·2022》,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編著,第94頁,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2年。
[2]國家廣電智庫.「觀察」紀錄片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提速階段, 2023-01-01.
[3]王滋.媒介融合時代中國網絡紀錄片的突圍之路[J].當代電視, 2022 ( 03 ): 58 - 62. DOI: 10. 16531/ j. cnki. 1000-8977. 2022. 03. 011.
[4]國家廣電智庫.「觀察」紀錄片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提速階段, 2023-01-01.
[5]劉忠波,楊悅.中國紀錄片十年發展與創新[J].當代電視, 2022 (10): 14-22.
[6]幸小利,崔議心.媒體融合語境下主旋律微紀錄片的創新研究[J].電視研究, 2022 (10): 70-73.
[7]曲翔鵬.專訪大陸橋董事長凌立:以市場為真正基因,在“泛紀錄片”時代里逆勢前行[J]. 電視指南, 2020 (Z2): 37-39+36.
[8]王滋.媒介融合時代中國網絡紀錄片的突圍之路[J].當代電視, 2022 ( 03 ): 58 - 62. DOI: 10. 16531/ j. cnki. 1000-8977. 2022. 03. 011.
[9]王一川.《古田軍號》:今昔對視中的微宏敘事[J].電影藝術, 2019 (05): 42-45.
[10]唐然,唐寧,居慧琳.紀錄片中國敘事邏輯重構策略[J].中國電視, 2022 (12): 56-62.
[11]數據來源:《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22》,國家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發展研究中心編著,第102頁,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