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花

寶媽莉莉來到心理咨詢室,內心帶著疑惑和困擾,講述了發生在頭天晚上的家庭故事。
孩子小學五年級,自己一直在用心陪讀。這次數學考試沒及格,很多都是口算失誤。自己平時沒少提醒他多練習,孩子就是不聽。
這次考成這個樣子,想著之前心理咨詢師告誡自己要非暴力溝通,就一直耐著性子對他好好說話,壓著嗓門問他“知道為什么考成這樣嗎?”結果,大半天過去了,孩子一聲不吭。
“你說,我該怎么辦?我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莉莉雙眼滿含疑惑。
“你希望孩子能夠回應你,你知道孩子為什么不說話嗎?”我看著莉莉說道。
“不知道呀,我是真的真的聲音很輕地問他的,你之前給我講過要非暴力溝通,我做到了。”莉莉的聲音中帶著一些焦慮。
“孩子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應該也會有失誤,那時候你要是說了類似的話,他怎么回應你?”我問道。
“有這種情況。上次打籃球,有好幾個球他沒進,我說了類似的話,他回我了,說誰誰也沒進幾個球。”莉莉回憶道。
“你有沒有覺得他的回答是在自我保護?”我看到莉莉的眼神中帶著一絲疑惑,繼續說道:“看起來你說話溫柔,在好好地問他,可是他感受到的會不會還帶著指責和批評呢?”
“他昨晚就是沉默,對我說這件事情應該周末的時候說,還說他本來可以早點睡的,因為我推遲了睡覺時間。”莉莉看起來有點無奈。
“你有覺得他的沉默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嗎?你想他要是有所回答的話,他該說些什么呢?難道說自己平時沒練口算,這不正好撞到你的槍口上嗎!”我打趣道。
“昨晚上我對他說話真的很輕,平時我也沒有很在意學習成績,這是他知道的。”莉莉還是有些不解,繞不開自己思維的誤區。
“的確,你在乎的不是學習成績,但你是真心不滿意的,對吧?當時,你有沒有刻意壓制自己?你對自己的刻意壓制,孩子是能夠感知到的。再說,你們家熱愛學習、追求進取的文化氛圍也不允許他學習不上心呀。”我說。
“那倒是真的,當時我確實很克制,他應該能感受到。”莉莉終于有了認同的語氣。稍頓之后,她又提出一個問題:“我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管了,讓他做習題又不做,我就是因為說多了才會這樣很生氣,以后我要不就放手不管吧?”
“你覺得放手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我皺了一下眉頭,偏了一下腦袋問莉莉。
“如果放手了,不再總是念叨他練習口算,昨晚我應該不會有那么大的情緒,與孩子的溝通也會順暢些吧。”莉莉解釋道。
“你不糾結他做練習,也不在乎他的學習成績了嗎?”我問道。
“這個……”莉莉頓了頓:“說實話,孩子也是知道的,我在乎的是他的學習態度,有一個好的態度,結果總會好的。”
“所以還是要管的,對嗎?”我問道。
“嗯”,莉莉微微點著頭,眉間仍然疑惑:“可是我該怎么管?”
“有沒有發現,跟孩子在一起有時候我們顯得很吵?”我看出了莉莉的疑惑,繼續說下去:“五年級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安排應該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像小的時候那樣聽命于你,這時候我們說的話就會變成耳旁風。”
莉莉點了點頭,臉上仍然困惑。
“面對孩子的學習,我們難免焦慮,在焦慮的驅使下,我們對孩子會做很多事情,比如常常耳提面命地念叨,安排額外的作業練習,規范其生活作息等等,種種操作之下,孩子會逐漸產生抵觸情緒,我們又說孩子叛逆—— 其實,我們的親子關系已經開始變味了。”我端起杯子,喝了口水。
“對的,對的,我就是感覺到我們關系要開始變了,所以才想到放手不管的。”莉莉激動的語氣暗含著一絲情急:“可是我們做家長的,總是望子成龍,不管又怎么能將他培養成才呢?”
“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焦慮的根本原因。我們普遍認為孩子學習不好,考不了好大學就不成才了。所以眼睛都放在學習成績上。但是要想學習好,需要孩子有發自內心的學習動力—— 就是孩子的內驅力。有了內驅力,孩子自己對學習的安排規劃會心里有數,”我看了一眼莉莉,繼續說:“一個自立自強、奮發進取的孩子,他數學沒考好,你是批評指責他呢還是溫柔安撫他呢?”
“我會安撫他。這么說來我應該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嗎?”莉莉雙眼閃了閃。
“我寧愿說培養孩子生命中的內驅力—— 一種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人格特質。當孩子真正懂得要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時候,生活就可以由他自己做主了。那時候,學習他也可以自我把控,對吧?”我反問。
“對是對的,可是我怎么知道孩子是否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又怎么培養這樣的品質呢?”莉莉陷入了思考中。
“要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貼近孩子的心,你會更了解他,更好與他相處。比如當你靜下來,放下自己的主觀判斷,體驗孩子的感受,你會覺察到孩子是用沉默來自我保護,然后你就應該會馬上轉移話題。要不,你自己都會覺得很聒噪,對嗎?”我笑著說。
“是的,經你開導,我現在覺得自己昨晚上的表現不好,甚至讓人討厭,我感覺孩子被我壓制了。”一絲苦笑在莉莉的臉上展露。
“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最難得是我們能不能放下自我。很多家長始終困在自己判斷中,就非常容易生起情緒來,然后以‘愛你之名對孩子造成傷害。”
“是啊,情緒上來了,我們就變得很不理智了。每次和您聊天,您都這么親切溫和,不失理智,這都怎么做到的?”莉莉眼神中有那么一些期待。
“有一項技術能夠幫助我們和自己的情緒更好地相處,就是正念。這項技術需要在操作中反復體驗,一般為期8周,你如果有興趣,下次我們專門約個時間進行體驗。”我看了一下壁鐘,笑著發出了送客的聲音:“時間差不多了,今天我們就談到這里吧。”
父母面對孩子不如意的成績往往會陷入焦慮,帶著焦慮情緒的對話暗含著責問,容易引發親子矛盾。此時,家長不如靜下心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激發孩子內在驅動力,將孩子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心理品質培養出來,方能驅除煩惱。理性的家長,首先要學會和自己的情緒相處,不為其所困后才能更好地指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