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霜
頭發里突然冒出的白發讓我深刻感受到時間的無情。幸好在這飛逝的時光里我堅持閱讀與寫作,才沒覺虛度光陰。
去年我讀了34 本書,從教育到生活,從當下到歷史,在鮮活生動的文字中進進出出,心靈被激蕩,大腦被震撼。
讀沈從文先生的一生,我懂得了不要放大自己的苦難,勇敢面對才能在黑暗中走出一條路。先生一生經歷許多磨難,可是他最終都熬過去了。獲得新生后,他坦然面對曾經的苦難,將全部精力用在文物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被塔拉的成長環境所震撼,也被塔拉拼命向上的生命力所折服。她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里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聲。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她最終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這種不斷追逐、不斷突破的精神難道不令人動容嗎?
作為教師,更有意義的事當然是帶領學生享受學習。讀完《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和《兒童讀寫三十講》,我也開始在班上實施讀寫計劃。
春天,我帶著學生一起晨誦,他們的聲音像銀鈴般美妙動聽;夏天,我利用午休時間帶著學生一起閱讀。在講臺上擺放一個鬧鐘,每人手捧一本書,燥熱與不安在“滴答”聲中漸漸平息。看著一張張沉浸在閱讀中的面孔,我發現了教室最美的樣子;秋天,我帶著學生一起用文字感受豐收的喜悅。看、聽、摸、聞、嘗,各種感官齊上陣,瓜果飄香的果園被學生寫進了作文,層林盡染的大自然被學生畫進了圖畫;冬天,我們又走入“讓故事里的人物開口說話”的訓練里。從段到篇,從童話到隨筆,學生的成長在越來越流暢的文字中顯露出來。我們經歷春夏秋冬的變化,也在春夏秋冬的變化中慢慢成長。
時間確實過得快,可是當填滿時間的事情是如此豐富且有意義時,每一天仿佛變得更長,那些消逝的光陰似乎也更清晰明了。這樣一來,逝去也就變得沒那么可怕,因為逝去的光陰里有我成長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