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容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科學課程作為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課程具有實踐性,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鑒于此,本文首先界定信息技術融入科學課程的內涵,再從理念、方法、內容、評價四個維度展開路徑分析,以期對小學科學教學提供教學參考。
一、信息技術融入科學課程的內涵
基于課程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科學課程解析為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廣義概念可以稱為“大融合論”,是指將信息技術融入到科學學科的整體教學中,通過改變課程體系,形成信息化的學科教學。狹義概念稱為“小融合論”,相比宏觀概念而言,狹義概念將“課程”等同于“教學”,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媒介、工具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環節中,如教學準備、過程、評價等,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接教學內容,實現信息化和科學學科的有效融合。
二、信息技術融入小學科學課程的路徑探索
1. 深化落實教學理念,促進教師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科學課程,教師應形成以下幾個層面的理念:一是信息技術是多種技術為學科教學服務。技術的使用是為了達到課堂目標,而不是為了看起來酷炫。二是信息技術手段融合,仍要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三是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不僅在于課堂教學,還可以有效實現設計開發教學資源、創建信息化環境、優化評價體系等。四是信息技術手段正在逐步更新和發展,教師應保持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巧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成長。
2. 全面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在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新課標》,在信息技術手段上采用多樣教學方法高效激活課堂,采用自主探究、實驗探究、合作學習、研討學習等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
以冀教版一年級下冊《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為例,教師可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設計主體研學內容。首先提出問題:為什么太陽能能轉化成熱能?能不能自己制作一個太陽能熱水器?怎么制作?太陽能還有哪些作用等。合作探究前以微信班級群發布預習內容,課堂上以網絡視頻、微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太陽能熱水器的特點,了解構造原理,討論選擇的材料,課后通過線上溝通等方式來指導學生展開制作、開成果分享。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網絡、課件等技術手段完成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展開實踐,加強學生對科學學科的熱愛。
3. 合理整合教學平臺,實現教學資源共享
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可以有效彌補教師自身資源以及教材資源有限的問題,同時打破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優化學生學習環境。
以冀教版五年級下冊《鵝卵石是怎么形成的》為例,先結合信息技術課件營造大自然的氛圍和環境,引發學生觀察思考:鵝卵石是如何形成的?形成的過程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在短時間內對整個過程形成清晰完整的理解。六年級上冊《太陽系的秘密》《地球繞著太陽轉》等知識點抽象、難以理解,教師可制作課件,結合信息技術演示模擬等手段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建立認知結構。
在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將教學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引發學生交流討論,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的完整認知,提升學生獲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科學學科的思維方式。
4. 制定科學評價體系,健全多元導向功能
在傳統科學教學評價中,往往采用考試作為學生評價標準,信息技術手段的融入可以打破傳統評價局限。如教師可利用網絡數據的有效性來形成對學生的多次數據記錄,形成過程性評價。教師還能夠結合網絡問卷來豐富評價方式。在多元、多維、多樣的評價體系下,規范教學發展,以結果為導向提升課程教學成效。
三、結語
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能夠實現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提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落實教育途徑的綜合性,激發師生關系的互動性。信息技術手段需要教師在過程中不斷地去發掘、探索、實踐、總結。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并忠于科學學科的教學本質,秉承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不斷穿行中探索出現代小學科學教學的良性發展。